辽宁省大连阳光实验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60分,第二卷90分,共150 分(作文60分,其余9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青荇(xing)挥斥方遒(j)漪(yi)沦 溘(ke)死 汗涔(cen) 踟(chi)蹰 C.漫溯(su) 浪遏(e)飞舟(xing)亍 D.疲惫(bei) 窈窕( yaotiao)茕(jong)茕孑立 2.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 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 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 唱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 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 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 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 典诗歌 4.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的一项是()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7—10题 (二) 轻轻的我走了 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 种族 我轻轻的招手, 我们必须战斗啊! 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那河畔的金柳 田野上, 是夕阳下的新娘; 自由呵… 波光里的艳影, 从血的那边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徐志摩《再别康桥》) 像暴风雨, 像海燕
辽宁省大连阳光实验中学 09-10 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第一卷 60 分,第二卷 90 分,共 150 分(作文 60 分,其余 9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共 60 分) 一、(30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青荇.(xìng) 挥斥方遒.(jiú) 漪(yǐ)沦 B.溘.(kè)死 汗涔.(cén) 踟(chí)蹰 C.漫溯.(sù) 浪遏.(è)飞舟 彳(xíng)亍 D.疲惫.(bèi) 窈窕(yǎotiǎo) 茕(jióng)茕孑立 2.选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 ( ) A.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 新娘。 C.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D.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 唱。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 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 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 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 典诗歌。 4.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 7—10 题 (一) (二) 轻轻的我走了, 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 种族 我轻轻的招手, 我们必须战斗啊! 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那河畔的金柳, 田野上, 是夕阳下的新娘; 自由呵…… 波光里的艳影, 从血的那边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 向我们来了, (徐志摩《再别康桥》) 像暴风雨, 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 我们来了》)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7.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挥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 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萦的康桥比作 个美丽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8.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30分,每小题3分) 阅读《沁园春·长沙》,回答11-13问题。 9.下列对诗词中句子的节拍标示准确的是 A.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净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地 B.看万/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地 C.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地 D.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大地 10.本词很讲究炼词,用字传神,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染”字,表现出景色变化之快,之广。)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字,一是充分表现飞得矫健有力,一是表现 游得轻快自由。)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是表示评论之意,但言中也隐约说出青年人涉 世不深,心有不甘,大笔诛伐之意味。)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遏”字,显示出革命青年强大力量,从而含 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1.下面是对本词的分析,其中分析欠妥当的一项是()
(田间《自由,向 我们来了》)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7.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挥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 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萦的康桥比作一 个美丽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8.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30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沁园春•长沙》,回答 11--13 问题。 9.下列对诗词中句子的节拍标示准确的是 ( ) A.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B.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C.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D.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问苍茫/大地 10.本词很讲究炼词,用字传神,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染”字,表现出景色变化之快,之广。)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字,一是充分表现飞得矫健有力,一是表现 游得轻快自由。)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是表示评论之意,但言中也隐约说出青年人涉 世不深,心有不甘,大笔诛伐之意味。)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遏”字,显示出革命青年强大力量,从而含 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1.下面是对本词的分析,其中分析欠妥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独立寒秋”,氛围凝重,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苍凉 萧瑟之感油然而生。这就引发了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 下”的势头。 B.“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是上片写景的收束,通领了“看”的内容。 C.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描绘的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景中 寓情,情中显志”。 D.上片重在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下片重在写“人与人”之间,既 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又突出了人的伟大。两者并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 作者的情怀。 阅读《断章》(卞之琳)回答14~15问题。(6分,每小题3分) 你在桥上看风景,潘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 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 “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 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 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 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 “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 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13.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晢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4.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髙。 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叫九派 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串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 南到北,气象雄伟 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的景象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 耐人寻味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束。 D.词中“酹滔滔”来自苏轼“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是凭吊“千 古风流人物”,诗人这里“酹滔滔”也是来凭吊古人。 15.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光明朱自清
A.首句“独立寒秋”,氛围凝重,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苍凉 萧瑟之感油然而生。这就引发了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 下”的势头。 B.“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是上片写景的收束,通领了“看”的内容。 C.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描绘的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景中 寓情,情中显志”。 D.上片重在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下片重在写“人与人”之间,既 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又突出了人的伟大。两者并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 作者的情怀。 阅读《断章》(卞之琳)回答 14~15 问题。(6 分,每小题 3 分)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 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 “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 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 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 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 “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 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13.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4.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叫九派。 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串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 南到北,气象雄伟, 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的景象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 耐人寻味。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束。 D.词中“酹滔滔”来自苏轼“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是凭吊“千 古风流人物”,诗人这里“酹滔滔”也是来凭吊古人。 15.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光明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A.诗以开头“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 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 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和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我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 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 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 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 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16.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 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 来望望前面 A.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 难 C.诗人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的感情 D.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17.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一—/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 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 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 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18.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思念 舒婷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A.诗以开头“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 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 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和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我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 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 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 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 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16.对诗人臧克家在 1932 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 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 来望望前面 A.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 难。 C.诗人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的感情。 D.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17.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 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 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 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18.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思 念 舒婷
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 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 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 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 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 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 第Ⅱ卷(共90分) 、(18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0分) 诗的境界(有删改)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纷繁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 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人生世相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 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 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 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 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 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 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 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 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 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 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 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19.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3分)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限4个字) (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 锦绣”、“雕刻”指的是 (各限4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 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 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 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 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 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 漓尽致。 第Ⅱ卷(共 90 分) 三、(18 分) 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10 分) 诗的境界(有删改)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纷繁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 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人生世相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 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 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 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 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 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 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 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 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 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 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 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19.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3 分)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限 4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_____, “锦绣”、“雕刻”指的是_______(各限 4 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