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下)第6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 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 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 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 与之。〃《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 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 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 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 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 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钢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 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 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 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 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 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 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 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卬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 空花纹的薄片
2016-2017 高二(下)第 6 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 传, 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 图, 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 契约 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 与 之。”《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 的 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 便有 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 后, 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 3000 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 商 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 同 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钢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 它 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 化的 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曱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 器时, 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 章的产生 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 石器时代陶 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 河商代遗址中, 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 上粘接着兽形把手, 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 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 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 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 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 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 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卬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 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 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 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 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 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 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 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 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 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1992 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 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 纪 30 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 阳 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 文从 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最终 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 诸 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 活动 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 作用。 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 这一时期 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 的 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1. 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 后 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 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 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 在 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 到 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 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 的 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 使 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 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 《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 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 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 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有光其人 周有光的一生,遭到了时代的剧烈冲击,转机与厄运相伴而来。 古城常州的青果巷,承载了周有光的童年时光,他的父亲在常州女子中学里当教员,后 来自己办国学馆。有趣的是,家人没有送周有光进私塾,也没有逼迫周有光从小读很多书 理由是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且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需要倾全家之力呵护。 六岁时,周有光进了一所新办的小学。十岁时,周有光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 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说,一定要上大学 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外国的新思想、新生 活都是从上海传到苏州,再传到常州。一个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思想不一样。”他日后感慨。 小学毕业后,周有光回到了常州,进入常州中学。中学毕业后,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 六天考试,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学术基础,也切身体会到 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在走入校门前,他不会穿西装,拍报名照片时闹岀了把领带、领结一起 系上的笑话。西方大学注重通识教育,大学二年级才分文理科,他主要学国际贸易方向的经
D. 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 把 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 《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 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 指 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 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 需 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 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 时 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有光其人 周有光的一生,遭到了时代的剧烈冲击,转机与厄运相伴而来。 古城常州的青果巷,承载了周有光的童年时光,他的父亲在常州女子中学里当教员,后 来自己办国学馆。有趣的是,家人没有送周有光进私塾,也没有逼迫周有光从小读很多书, 理由是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且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需要倾全家之力呵护。 六岁时,周有光进了一所新办的小学。十岁时,周有光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 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说,一定要上大学; 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外国的新思想、新生 活都是从上海传到苏州,再传到常州。一个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思想不一样。”他日后感慨。 小学毕业后,周有光回到了常州,进入常州中学。中学毕业后,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 六天考试,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学术基础,也切身体会到 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在走入校门前,他不会穿西装,拍报名照片时闹出了把领带、领结一起 系上的笑话。西方大学注重通识教育,大学二年级才分文理科,他主要学国际贸易方向的经
济学。周有光在友人、媒体、公众面前娓娓而道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方法论和经验时,百年 后的国人很难不产生惊讶、羡慕的表情。 1925年的五卅运动使得很多参与其中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为了表态而离开圣约翰大学, 周有光也在其中。新办的光华大学收容了周有光,他在这里读了两年,毕业后去杭州教书, 同时参加银行的工作。在杭州的岁月里,他参与了汉语拉丁化运动,更重要的,他和张允和 从爱情开始发酵到水到渠成结婚。他们在婚后就去日本周有光想跟着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 但河上肇很快被捕,周有光失去了学业目标。后因妻子怀孕,他们在日本只住了两年就回到 国内,时值中日战争阴云密布,难以预料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位学识与眼光兼备的青年。 1937年8月13日,被誉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 跟随中央政府迁移到重庆。在大后方的陪都,他经历了物质的贫瘠,以及日本飞机对重庆的 反复轰炸 抗战胜利后,国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如何办银行。他将工作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 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美国图书馆的服务之好。美国生活不仅让他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也体会到 了社会管理的很多细节 内战即将结束,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 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但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 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岀苏联的 银行制度落后还不如中国民国时期。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 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荒谬。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是受到苏联的倾力 支持,原则方案是在海参崴开会通过。有了这段经历,政府很容易想到这位有经验者。1955 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研究语文。就这样,他进了
济学。周有光在友人、媒体、公众面前娓娓而道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方法论和经验时,百年 后的国人很难不产生惊讶、羡慕的表情。 1925 年的五卅运动,使得很多参与其中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为了表态而离开圣约翰大学, 周有光也在其中。新办的光华大学收容了周有光,他在这里读了两年,毕业后去杭州教书, 同时参加银行的工作。在杭州的岁月里,他参与了汉语拉丁化运动,更重要的,他和张允和 从爱情开始发酵到水到渠成结婚。他们在婚后就去日本,周有光想跟着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 但河上肇很快被捕,周有光失去了学业目标。后因妻子怀孕,他们在日本只住了两年就回到 国内,时值中日战争阴云密布,难以预料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位学识与眼光兼备的青年。 1937 年 8 月 13 日,被誉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 跟随中央政府迁移到重庆。在大后方的陪都,他经历了物质的贫瘠,以及日本飞机对重庆的 反复轰炸。 抗战胜利后,国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如何办银行。他将工作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 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美国图书馆的服务之好。美国生活不仅让他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也体会到 了社会管理的很多细节。 内战即将结束,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 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但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 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出苏联的 银行制度落后还不如中国民国时期。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 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荒谬。 早在 1920 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是受到苏联的倾力 支持,原则方案是在海参崴开会通过。有了这段经历,政府很容易想到这位有经验者。1955 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研究语文。就这样,他进了
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一个业余研究语言者,变成了大陆的“汉语拼音之父。他的上级领导 是胡愈之,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由叶籁土、陆志韦、周有光三个人花了3年完成。 文革”来了,周有光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和一群同事被下放到宁夏的五七干校 到这荒凉之地,大家被逼着宣誓,此生在此扎根,永不回北京。林彪出事后,他们还是被送 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周有光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家门内的 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他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看书写文章。动荡过去后, 周有光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除了他在文字学、文字史上的研究学术成果外,还将许多零 碎材料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经历了波折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多次剧变,周有光在晚年开始思考专业外的政治、历 史、文化问题。尤其是1988年12月,他离休了,当有了大把闲暇可以挥霍在读书写字上, 周有光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2008年,李怀宇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出版,把这位关心时事、批判现实的百岁老人 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从此,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老人的年岁是个奇迹 能在如此高年龄的时候还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闻听者很难不会拍案叫 绝。 新京报记者朱桂英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小时没进私塾,也没有读很多书,一是因为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 担心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一是家人的开明,没有逼迫他 B.无论是圣约翰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还是美国学习的切身体会,都对周有光 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于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 C.年轻时的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和杭州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后来他去北 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时被调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D.百岁之后的周有光还能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而且多家 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一个业余研究语言者,变成了大陆的“汉语拼音之父”。他的上级领导 是胡愈之,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由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个人花了 3 年完成。 “文革”来了,周有光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和一群同事被下放到宁夏的五七干校。一 到这荒凉之地,大家被逼着宣誓,此生在此扎根,永不回北京。林彪出事后,他们还是被送 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周有光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家门内的 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他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看书写文章。动荡过去后, 周有光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除了他在文字学、文字史上的研究学术成果外,还将许多零 碎材料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经历了波折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多次剧变,周有光在晚年开始思考专业外的政治、历 史、文化问题。尤其是 1988 年 12 月,他离休了,当有了大把闲暇可以挥霍在读书写字上, 周有光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2008 年,李怀宇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出版,把这位关心时事、批判现实的百岁老人 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从此,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老人的年岁是个奇迹, 能在如此高年龄的时候还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闻听者很难不会拍案叫 绝。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周有光小时没进私塾,也没有读很多书,一是因为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 担心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一是家人的开明,没有逼迫他。 B.无论是圣约翰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还是美国学习的切身体会,都对周有光 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于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 C.年轻时的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和杭州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后来他去北 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时被调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D.百岁之后的周有光还能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而且多家 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