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及时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间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5分钟 安排 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2.兴奋 25分钟 (一)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1)概念:(内负外正)(2)测量方法、数 值 (3)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 概念 2.动作电位:(1)概念:(跨膜出现短暂可逆的电位变化 30分钟 (2)产生时的电变化;(3)波形的特点(锋电位、 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意义;(5) 特点 (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1.K平衡电位(1)产生的条件;(2)产生机制 2.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1)产生的条件;(2)产生机 分钟 (3)Na通道的特点 3.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 (1)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2)(2)Na泵的作用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10分钟 1.阈电位的概念2.阈电位现象的原因 3.阈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局部电流学说2.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
容及时 间 安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一、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 2.兴奋 (一)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1)概念:(内负外正) (2)测量方法、数 值; (3)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 概念 2.动作电位:(1)概念:(跨膜出现短暂可逆的电位变化) (2)产生时的电变化;(3)波形的特点(锋电位、 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意义;(5) 特点 (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1. K +平衡电位 (1)产生的条件;(2)产生机制 2. 锋电位和 Na+平衡电位 (1)产生的条件;(2)产生机 制; (3)Na+ 通道的特点 3. 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 (1) 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2) (2)Na+泵的作用 二、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1. 阈电位的概念 2.阈电位现象的原因 3.阈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局部电流学说 2.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 小 结 5 分钟 25 分钟 30 分钟 20 分钟 10 分钟
2.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思考1.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 2.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什么是“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教案4 授课对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象 教材名运动生理学编著:吕新颖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称 授课章 第二章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教学目「1.掌握: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动员 的 2.熟悉: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运动单位的概念。 3.了解:肌电图产生的原理;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重2.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点 3.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 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难.终板电位的产生 2。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方讲授式十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2.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思 考 题 1.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 2. 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 什么是“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教案 4 授课对 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 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 节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教学目 的 1.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动员 2.熟悉: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运动单位的概念。 3.了解:肌电图产生的原理;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重 点 2.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3. 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 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难 点 1. 终板电位的产生 2。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方 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 教学内容 时间(2 节课)
容及时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间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分钟 安排 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0分钟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结构2.兴奋传递过程 终板电位的特点 4.兴奋传递的特点 运动单位的组成 15分钟 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四、肌电图产生的原理 肌原纤维 15分 五、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肌小节 3.肌管系统 15分 1)横小管(胞外)2)纵小管(细钟 胞器) 六、骨骼肌收缩的分子组成 1.肌球蛋白分子(收缩蛋白) 2.肌动蛋白分子(收缩蛋白) 3.原肌球蛋白分子(调节蛋白 20分 4.肌钙蛋白分子(调节蛋白) 钟 、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滑行学说及其主要内容 2.收缩过程的分子机制(1)粗肌丝的结构及横桥的特 性 (2)肌丝滑行的机制 (3)细肌丝的结构 小结: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 10分 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容及时 间 安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 神经-骨骼肌接头结构 2.兴奋传递过程 3.终板电位的特点 4.兴奋传递的特点 二、 运动单位的组成 三、 运动单位的动员 四、 肌电图产生的原理 1。肌原纤维 五、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2。肌小节 3.肌管系统 1)横小管(胞外) 2)纵小管(细 胞器) 六、骨骼肌收缩的分子组成 1. 肌球蛋白分子(收缩蛋白) 2. 肌动蛋白分子(收缩蛋白) 3. 原肌球蛋白分子(调节蛋白) 4. 肌钙蛋白分子 (调节蛋白) 七、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 滑行学说及其主要内容 2. 收缩过程的分子机制 (1)粗肌丝的结构及横桥的特 性 (2)肌丝滑行的机制 (3)细肌丝的结构 小结: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 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5分钟 10 分钟 15 分钟 15分 钟 15分 钟 20分 钟 10 分 钟
思考1.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 题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有何关系? 3.为什么神经冲动强度越高肌肉收缩效果越好? 4.什么是“1对1”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教案5 授课对「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象 「教材名『运动生理学编著:吕新颖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称 授课章 第二章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节 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教学目1.掌握:肌肉收缩形式、弹性成分的作用 2.熟悉: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教学重1.张力-速度关系 2.长度-张力关系 3.弹性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1.张力速度关系2。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方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十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思 考 题 1. 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 2.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 Ca2+有何关系? 3. 为什么神经冲动强度越高肌肉收缩效果越好? 4. 什么是“1 对 1”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教案 5 授课对 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 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 节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教学目 的 1.掌握:肌肉收缩形式、弹性成分的作用 2.熟悉: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教学重 点 1.张力-速度关系 2.长度-张力关系 3.弹性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 点 1. 张力-速度关系 2。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方 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 教学内容 时间(2 节课)
容及时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间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5分钟 安排 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0分钟 八、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阐明电现象与机械现象的区分 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肌肉的弹性成分 15分钟 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 运动对弹性成分的影响 15分钟 、肌肉的肌肉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举例说明) 20分钟 离心收缩(举例说明) 等长收缩(举例说明)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一)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长度-张力曲线(前负荷) 最适初长度 20分 钟 (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张力-速度曲线(后负荷)2.等张收缩 (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2.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因 素 小结 1.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2.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 5分钟 3.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容及时 间 安排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八、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阐明电现象与机械现象的区分 第二节 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一、肌肉的弹性成分 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 运动对弹性成分的影响 二、肌肉的肌肉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举例说明) 离心收缩(举例说明) 等长收缩(举例说明) 三、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一) 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 长度-张力曲线(前负荷) 2.最适初长度 (二) 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张力-速度曲线(后负荷) 2.等张收缩 (三) 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 2.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因 素 小 结: 1.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2. 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 3.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5 分钟 10 分钟 15 分钟 15 分钟 20 分钟 20分 钟 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