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的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2.课程类别:必修课 3.适应专业: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 4.课程地位:主干课程 5.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 6.总学分:4 7.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分2学期完成,每学期每周2学时) 教学安排 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 2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4 第二章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基础 622 2473 第三章呼吸 第四章血液 第五章血液循环 第六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第七章物质代谢 第八章能量代谢 62442 第九章内分泌 2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2. 课程类别:必修课 3. 适应专业: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 4. 课程地位:主干课程 5. 总学时:72 学时(其中理论 60 学时,实验 12 学时) 6. 总学分:4 7.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分 2 学期完成,每学期每周 2 学时) 教学安排 教学基本内容 讲授 实验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4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基础 6 1 7 第三章 呼吸 2 1 3 第四章 血 液 2 1 3 第五章 血液循环 6 1 7 第六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2 1 3 第七章 物质代谢 4 1 5 第八章 能量代谢 4 1 5 第九章 内分泌 2 2
第十章感觉与神经控制 第十一章运动技能 第十 运动与免疫 2 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第十四章运动素质 6 2 2584 第十五章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 第十六章体育教学训练原则与方法的生理学2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对人体基本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 步阐明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活动影响的基本规律及机制,懂得体育教学和运动训 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并学会从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或分子水平 上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 康、提高体能、防治一些常见疾病和提髙运动水平的目的,为后继运动人体科学 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对人体基本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一 步阐明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活动影响的基本规律及机制,懂得体育教学和运动训 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并学会从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或分子水平 上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 康、提高体能、防治一些常见疾病和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为后继运动人体科学 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第十章 感觉与神经控制 6 1 7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2 2 第十二章 运动与免疫 2 2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4 1 5 第十四章 运动素质 6 2 8 第十五章 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 4 4 第十六章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与方法的生理学 2 1 3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了解本课程与 运动人体科学中其它学科的关系,发展历史与展望;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 [讲授内容]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形体、结构与机能的区别;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怎样才能学好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的转运功能;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 传递的基本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与传导 阈刺激、基强度、时值、不应期、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传播。 第二章骨骼肌的机能(6学时)
绪论(2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了解本课程与 运动人体科学中其它学科的关系,发展历史与展望;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 [讲授内容]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形体、结构与机能的区别;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怎样才能学好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4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的转运功能;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 传递的基本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与传导 阈刺激、基强度、时值、不应期、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传播。 第二章 骨骼肌的机能(6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肌纤维的基本结构,掌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掌 握肌肉收缩的主要形式及运动单位的基本概念,掌握运动单位动员对肌肉收缩力 量的影响,掌握肌肉内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为学习“力量素质”奠定基础,掌 握肌纤维的分型及类型特征以及各类型肌肉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讲授内容] 第一节骨骼肌的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动员、肌原纤维、肌 小节、肌管系统、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单收缩与强直收 缩 第二节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弹性成分的作用、肌肉收缩的形式、张力-速度关系、长度一张力关系 第三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运动时不同 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第四节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肌梭的结构及功能、腱梭的结构及功能 [实验一] 肌电图的测定(必做) 了解肌电图仪器的操作及肌电图的记录方法,观察受试者做不同程度的 用力,观察单纯、混合、干扰相波群的肌电图变化规律。 第三章呼吸(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肌纤维的基本结构,掌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掌 握肌肉收缩的主要形式及运动单位的基本概念,掌握运动单位动员对肌肉收缩力 量的影响,掌握肌肉内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为学习“力量素质”奠定基础,掌 握肌纤维的分型及类型特征以及各类型肌肉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讲授内容] 第一节 骨骼肌的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动员、肌原纤维、 肌 小节、 肌管系统、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单收缩与强直收 缩 第二节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弹性成分的作用、肌肉收缩的形式、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运动时不同 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第四节 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肌梭的结构及功能、腱梭的结构及功能 [实验一] 肌电图的测定(必做) 了解肌电图仪器的操作及肌电图的记录方法,观察受试者做不同程度的 用力,观察单纯、混合、干扰相波群的肌电图变化规律。 第三章 呼 吸(2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容积和肺容量,熟悉肺 通气、屏息、憋气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气体交换和运输;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内容] 第一节肺通气 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呼吸方式、屏息、憋气、胸内负压 肺活量、肺泡通气量、肺通气的调节 第二节肺换气 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分压差概念、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合理运用憋气 [实验2]肺功能的测定(必做) 学会测定和分析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血液(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血液的组成、主要特性、主要功能建立基本概念,掌握对血细胞和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特性、主要功能。要求学生掌握血量的一般概念及运动时 的变化,了解运动对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变化的主要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容积和肺容量,熟悉肺 通气、屏息、憋气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气体交换和运输;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肺通气 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呼吸方式、屏息、憋气、胸内负压、 肺活量、肺泡通气量、肺通气的调节 第二节 肺换气 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分压差概念、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合理运用憋气 [实验 2] 肺功能的测定(必做) 学会测定和分析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 血 液(2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血液的组成、主要特性、主要功能建立基本概念,掌握对血细胞和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特性、主要功能。 要求学生掌握血量的一般概念及运动时 的变化,了解运动对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变化的主要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