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案 2009~2010学年第学期 院(系) 理学院数学系 教研室(研究所): 工程数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线性代数 授课专业班级 主讲教师: 职称职务: 使用教材 工科线性代数(崔荣泉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 案 2009 ~2010 学年第 学期 院 ( 系 ) : 理学院 数学系 教研室(研究所): 工程数学教研室 课 程 名 称 : 线性代数 授 课 专 业班 级 : 主 讲 教 师 : 职 称 职 务 : 使 用 教 材 : 工科线性代数(崔荣泉等)
2009~2010学年第学期 课程教学实施小结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 采用教材:工科线性代数(崔荣泉等) 任课教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计划安排 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_40学时,25学分,其中理论32学时,实 验(习题课)8学时,多媒体学时 本学期计划授课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习题课)8学时,多 媒体学时 实施情况: 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40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习题课8学 时,多媒体学时 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数_20份,其中理论_16份,实验(习题课)4份,多 媒体课件件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计算方式:平时占25%,期末占75% 教学小结(含本学期参加教改课题、课程建设及获相关教学奖励等情况):本 学期参加教学法活动次,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次,获相关教学奖励项。 任课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学院长(系主任)签名 年月日
2009 ~2010 学年 第 学期 课程教学实施小结 课 程 名 称: 线性代数. 采 用 教 材:工科线性代数(崔荣泉等) 任 课 教 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 计划安排: 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 40 学时, 2.5 学分,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 验(习题课) 8 学时,多媒体 学时。 本学期计划授课 40 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验(习题课) 8 学时,多 媒体 学时。 实施情况: 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40 学时,其中理论课 32 学时,习题课 8 学 时,多媒体 学时。 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数 20 份,其中理论 16 份,实验 (习题课) 4 份,多 媒体课件 件。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成绩计算方式: 平时占 25%,期末占 75% . 教学小结(含本学期参加教改课题、课程建设及获相关教学奖励等情况):本 学期参加教学法活动 次,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次,获相关教学奖励 项。 任 课 教 师 签 名: 教 研 室 主 任 签 名: 教学院长(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第1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1-1.2矩阵概念矩阵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及其运算规律,熟悉单位矩阵 等特殊矩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重点】矩阵的乘法运算 【难点】矩阵的乘法运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高等数学习题集》(第3册)A.1第1,2,345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线性代数方法导引》(杨泮池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5分钟,授新课9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1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1-1.2 矩阵概念 矩阵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及其运算规律,熟悉单位矩阵 等特殊矩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重点】矩阵的乘法运算。 【难点】矩阵的乘法运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高等数学习题集》(第 3 册)A.1 第 1,2,3,4,5 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线性代数方法导引》(杨泮池等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5 分钟,授新课 94 分钟,布置作业 1 分钟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 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2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3逆矩阵;矩阵的转置及对称矩阵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对称矩阵的概念、逆矩阵及矩阵转置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逆矩阵、矩阵的转置及对称矩阵。 【重点】对称矩阵的概念、逆矩阵及矩阵转置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对称矩阵、逆矩阵及矩阵转置等性质的证明。 讨论、思考题、作业: 《高等数学习题集》(第三册)A1第6-10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线性代数方法导引》(杨泮池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5分钟,授新课9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2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3 逆矩阵;矩阵的转置及对称矩阵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对称矩阵的概念、逆矩阵及矩阵转置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逆矩阵、矩阵的转置及对称矩阵。 【重点】对称矩阵的概念、逆矩阵及矩阵转置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对称矩阵、逆矩阵及矩阵转置等性质的证明。 讨论、思考题、作业: 《高等数学习题集》(第三册)A.1 第 6-10 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线性代数方法导引》(杨泮池等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5 分钟,授新课 94 分钟,布置作业 1 分钟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 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3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4矩阵的分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子矩阵的概念及分块矩阵的运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子矩阵的概念及分块矩阵的运算。 【重点】子矩阵的概念,分块矩阵的运算 【难点】分块矩阵乘法的运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高等数学习题集》(第3册)A1第11-15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线性代数方法导引》(杨泮池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5分钟,授新课9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3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4 矩阵的分块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子矩阵的概念及分块矩阵的运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子矩阵的概念及分块矩阵的运算。 【重点】子矩阵的概念,分块矩阵的运算。 【难点】分块矩阵乘法的运算。 讨论、思考题、作业: 《高等数学习题集》(第 3 册)A.1 第 11-15 题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线性代数方法导引》(杨泮池等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5 分钟,授新课 94 分钟,布置作业 1 分钟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 授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