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一部《G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是在1990年和2000年两版《运动 训练学》通用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在前两版通用教材中,对其时我国 和世界运动训练活动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成果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运动训练学科理论的创立与完善是渐进的,不 断累积、不断丰富的,因此,新教材特别注意继承此前教材的理论研究 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和完善。 与2000年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相比较,新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在 整体结构、教材内容和案例选用三个层面做了许多调整和改进。 运动训练活动的核心任务是发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需要发 展什么样的竞技能力和怎样发展这些竞技能力就是运动训练学理论应 该集中回答的两个问题。为此,我们将全书分为三篇,即总论、运动 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以及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总论》对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简明的概述,《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 练》回答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竞技能力以及具体的训练方法,《运动训 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则告诉教练员、运动员应该如何组织安排训练 过程。每篇包括3-5章,总计11章。由于在2000年版教材中包含的 运动员选材与竞技体育管理两个论域已独立成册,因此,在本教材中 就不再保留相关内容。 第一篇“总论”首先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作出简明的概述,由3 章组成。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为运动训练学给出学科定 义,进而简明地勾画了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理 论的主体构成”,分4节逐一论述运动训练的“内容、负荷、方法、过 程”四大主体构件;第三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对不同的原则理 论体系进行了解析和对比,进而确立了“辩证协同训练原则”。 运动员在训练中培养提高、在比赛中发挥表现的竞技能力由体能 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知识能力5种子能力组成。第二篇“运动 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即分5章分别对各个子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构成 因素和影响要素、训练方法与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 科学筹划、周密组织运动训练过程是使训练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对 应于各种不同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过程,教练员、运动员需要制定相应的 训练计划,并予组织实施。第三篇“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即分3 2
前羊 章分别阐述如何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多年、年度以及周课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学》是具有高度应用性的科学理论,在教材中,介绍优 秀运动员的训练案例可为相关理论阐述提供有力的论证,并为读者展示 可资参阅的范例。本教材中选用了大量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近年来的训练 案例,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多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备战及 参加奥运会等国际大赛的实训资料。 本教材在《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编委会的统一指导下,由田麦 久、刘大庆担任主编,参编撰写书稿的专家及执笔撰写的章目如下。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 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 田麦久 第三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田麦久 第二篇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 第四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刘大庆 周爱国 第五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刘建和 第六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黄竹杭 第七章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姚家新 第八章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许小冬 第三篇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第九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徐刚 第十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郑晓鸿 第十一章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刘大庆 教材全书共50多万字,远远超过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学中有 关《运动训练学》规定课时的容量。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本教材中选取相应的内容组织教学。其他学制的运动训练学教学亦可 以本教材为参考。 1990年、2000年、2011年,三次编写的《G运动圳练学》通用教材, 展示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反映着我国运动训练水平 的迅猛提高,标志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中《运动训练学》教学质量的不 断提升,同时,也预示和迎接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新的发展。 3
几求 目 录 第一篇总论 (1) 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2) 第一节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2)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2) (一)竞技体育的源起… (2)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回顾 (3) 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社会价值 (6) (一)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6) (二)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9) 三、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 (11) (一)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与运动训练的重要地位 (11) (二)运动训练释义… (13) 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15) 一、运动训练学概述… (15) (一)《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 (15) (二)《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16) 二、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18) (一)运动训练研究内容的理论体系…。 (19) (二)不同覆盖领域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19) 第二章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 (27) 第一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27)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27) (一)运动成绩释义… (27) 1
运动训圳练学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水**0*…4…0。t**。产。。 (30) 二、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32) (一)竞技能力释义… (32)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33) 第二节运动训练负荷 (40) 一、运动训练负荷释义 … (40) 二、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 (41) (一)训练负荷的基本单元… (41) (二)负荷强度 (42) (三)负荷量… (46) 三、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 (51) (一)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必要性 (51) (二)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基本理念 (51) 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 (55) 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 (55) 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 (57) (一)依运动项目分类 (58) (二)依所发展的竞技能力分类 (58) (三)依训练负荷内容的不同特征分类 (59) (四)依不同的外部训练条件分类 (59) 三、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59) (一)系统控制性训练方法 (60) (二)具体操作性训练方法 (64) 第四节运动训练过程 (73) 一、运动训练过程及其构成… (73) (一)运动训练过程释义 (73) (二)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74) 二、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75) (一)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75) (二)运动员训练目标的设立 (79) (三)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84) 2
第三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90) 第一节运动训练原则及其理论体系 (90) 一、运动训练原则释义 (90) 二、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 (91) (一)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91) (二)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93) (三)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94) 第二节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96) 一、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 (96) 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97) (一)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 (97) (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98) (三)健康的体魄是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 (99) 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 (99) (一)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 (99) (二)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 (100) (三)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 (100) 第三节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101) 一、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释义 (101) 二、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02) (一)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 (102) (二)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 (102) (三)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103) 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03) (一)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 (103) (二)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针对性地组织训练· (1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