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历史运动的重要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理论而 言,马克思的学说已经扩展到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几乎是 任何种当代思潮,都有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衍生物,如存在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甚至还有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美国的F·弗洛姆指出,最近十五 年内,在德国和法国对马克思的讨论又异常地活跃起来,而在美 国,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兴趣也还在逐步地增长;当然,对马 克思主义的诽谤和攻击也在继续进行①。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对手,也不能不对这一学说抱严肃认真的态度。例如英国哲学 家勃兰特·罗素在原则上完全不同意马克思的观点,但却坦率地承 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我认为它里面包 含有极其重要的真理成分,而且能意识到这个论点对……我个人 关于哲学发展的见解有了影响”②。种种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末 曾被驳倒,它仍然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说,仍然是人们研究的中 人们可以对它采取各种态度:拥护与攻击、赞成与反对,但却 不能抹煞它的存在和巨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乃是因为它并不 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同时也渗透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之中,它不断 地变成历史,不断创造新的历史。马克思在他草创自己的哲学时, 就明确地把它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这种哲学不仪在∫ 说明世界,而且更为事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自人类有史以来,还未 曾有一种哲学向自身提出过如此之高的实践要求,还未曾有一种 哲学如此深入地活跃在现实的历史之中。因此,如果不联系历史 的现实的运动,联系当今世界一切活跃着的矛盾,就不能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有真切的理解。 ①参阅《哲学译丛》98年第5期 ⑨罗素:《方哲学史》下卷,第340页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现实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方 面的理由:首先,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之合乎逻辑的必 然产物,而且同时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马克思主义 按其本性而言,要求指向当下的现实生活。它植根于当代的社会 生活之中,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从这个时代中汲取勃勃的生机和 力量。它在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上实现自己和扩展自己。因此,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教条,决不是从外部来规定社会生活的僵硬的 意识形态,它丝毫没有那种超乎生活、超乎历史的神圣光环,它与 社会生活血肉相连。最后,应当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向当下的 社会生活,而且还指明人类将来的远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表 明它根源于当下的社会生活而又不囿于它的束缚,它从现实指向 末来;它的头脑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是理想主义的,它把新世 界的建设和人的全面解放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使命。 但是,在确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历史发展的理性和当代文化 的主流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它的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障碍和 问题。这在实践上是因为自列宁逝世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产生了曲折,在苏联产生了官僚政治,在中国产生了“左”倾错 误,直至发生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在经历种种曲折之后,社会主 义国家都面临着改革浪潮。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创造性 地坚持和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与 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中则表现出某种 自我调节能力。在这种情势下,客观上需要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新 的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理应反映出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 变化。然而,目前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上仍然存在 着两种偏见: 其一是虚无主义态度、按照这种观点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 经整个地过时了,已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完全丧失了它的合理性。 持如是看法的人,原先很可能坚执一种狭隘的信仰或某种先验的观 3
念,而一旦这种狭隘信仰和先验观念同经验发生矛盾,他们便会轻 易地抛弃信仰而只相信自己的狭隘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怀 疑。在经历了实践上的曲折和理性上的怀疑的痛苦之后,他们拒绝 理论,特别是拒绝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他们来说,无需去阅读和 钻研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无需去反思产生曲折的深刻原因,无需去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重大变化中的生活实 践,而只要简单地宣布”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就行了 其二是教条主义态度。按照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 所不包的终极真理,似乎只要背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定义就 能最终地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它堵塞认识 真理的通途,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虚无主义态度,往往是作为教条主义的反动而出现的。教条主义 固守教条而否定生活,虚无主义则因生活的变迁而根本否定理论: 这两者表现相反,却是相通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补充、互相 转化,带来各种的混乱和动摇。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面临的情势是:一方面它 仍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理性的主旋律,是不可超越的学 说;另一方面,在它的发展中又遇到种种障碍和问题。在这种情况 下,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种误解,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掌 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并且熟悉地了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所规定的基本 任务是: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帮助人们正确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不停顿地把这 学说推向前进。 本书标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即试图以思想
史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同时在各个阶段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 论内容。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说,决不能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当做某种非历史形态的超越于历史之上的、永恒的 和绝对的终极体系。一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的历史发展中分 离出来,人们就很难做到真切地、完整地理解这一学说。当然,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联系于它自身的历史发展,决不意味着简单 描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也不是停留于各种思想家著作 的杂陈并列。根本的任务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芽、形成、 修正利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 在规律性;科学地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中的地位;阐 明它同现笑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独 特的品格和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 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形成 的某种理论体系,它既包括创造人所作的理论抽象,也包括它的继 承人所作的说明和发挥,还包括在不同时期哲学理论工作者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原理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个 基本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不直接研究世界及其一般规 律,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研究这一无产阶级世界观产 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及必然性,研究它的各种概念、范畴原理是 怎样产生和不断完善的,研究它在历史上是怎样丰富其内容和改 变其形式的,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规律性。根据这 要求,本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不断 发展着的理论加以研究,努力废除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当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科学,不同于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史。它是一门理论历史科学。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史的,将不是历史人物、思想、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自身的发展逻辑。这就要求将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统一起 来,力戒主观随意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精神生产的一般 待点,即如马克思所说,精神生产总是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得到 改造。因此,如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 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基础的运动相割裂,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这决不简单地意昧着取消哲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这就要求 综合考察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要求不 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逻 辑要求,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文化遗产之间的批判继承关 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 ,它的发展本质上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学 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深刻的 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哲学来说,如果撇开它与社会实践的血肉联 系,就根本不能理解它的发展,就会陷入“贴标签”的庸俗作法,就 会中止马克思主义哲学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先进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①。首先,它要 同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作斗争。 其次,马克思主义学说还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 斗争。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历程时,应当注意到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其间有高潮也有低潮,有成功 也有挫折,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倒退,它是螺旋式地前进发展的。同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下同),第1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