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第十四届 Sophia人文节系列讲座之 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 (张双利) 内容提要 为了求解现代性条件下人的自由的难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批判理论家直接继 承着马克思的思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了视野。在批判理论看来,自然明确 地具有三重内涵。首先它是原初的自然(mana),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也绝对 地超越于有限的人力。其次,在启蒙的进程中,自然又成为了被人的权力( power 所规定的对象。批判理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直接地以人与人之 间的权力关系为前提。要紧的是,这双重权力关系所带来的实际结果却是自然对 人的奴役( enslavement)。最后,是我们对于自然的记忆( remembrance of nature)。 它意味着我们对理性本身进行反思,认识到人的工具理性本身也只是自然。这是 批判理论家们努力守护的一条思想道路,他们希望藉此而守护住现代人通往自由 的道路 正文 我很高兴地看到 sophia人文节在这几年一直办得红红火火、精彩不断,也很高兴能有 这个机会来跟大家讲一讲“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为了能够把讲座的内容稍微集中一些, 我想先把题目再缩小一些,因为批判理论所涉及到的范围实在太广。讲到批判理论,我想无 论是哲院的同学还是对哲学有点兴趣的同学,大家都知道它跟法兰克福学派连在一起。但法 兰克福学派其实是个含量很丰富的传统,其批判理论不仅历经了三代思想家们的传承和发 展,而且即使在第一代思想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既有霍克海默、阿多诺这样的学术领 袖、也有影响深远的本雅明,当然还有马尔库塞那样的充满革命激情的理论家等。所以我先 把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限定一下,主要讲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这两位批判理论家视野中的自 然,所依据的文本主要是他们的《启蒙辩证法》 关于题目我还需要再说明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以 后可能会猜想,选这个题目是不是因为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带来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 我们每天都能够真切地体验到,该关系的紧张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的事实。 在此背景之下,我是不是为了回应现实的需要而专门对自然的概念进行解析呢?其实,我思 考的角度刚好是相反的。我在这里解析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其真正用意是去解析在现代
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第十四届Sophia人文节系列讲座之 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 (张双利) 内容提要 为了求解现代性条件下人的自由的难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批判理论家直接继 承着马克思的思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了视野。在批判理论看来,自然明确 地具有三重内涵。首先,它是原初的自然(mana),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也绝对 地超越于有限的人力。其次,在启蒙的进程中,自然又成为了被人的权力(power) 所规定的对象。批判理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直接地以人与人之 间的权力关系为前提。要紧的是,这双重权力关系所带来的实际结果却是自然对 人的奴役(enslavement)。最后,是我们对于自然的记忆(remembrance of nature )。 它意味着我们对理性本身进行反思,认识到人的工具理性本身也只是自然。这是 批判理论家们努力守护的一条思想道路,他们希望藉此而守护住现代人通往自由 的道路。 正 文 我很高兴地看到 sophia 人文节在这几年一直办得红红火火、精彩不断, 也很高兴能有 这个机会来跟大家讲一讲“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为了能够把讲座的内容稍微集中一些, 我想先把题目再缩小一些,因为批判理论所涉及到的范围实在太广。讲到批判理论,我想无 论是哲院的同学还是对哲学有点兴趣的同学,大家都知道它跟法兰克福学派连在一起。但法 兰克福学派其实是个含量很丰富的传统,其批判理论不仅历经了三代思想家们的传承和发 展,而且即使在第一代思想家中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既有霍克海默、阿多诺这样的学术领 袖、也有影响深远的本雅明,当然还有马尔库塞那样的充满革命激情的理论家等。所以我先 把本次讲座所涉及的内容限定一下,主要讲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这两位批判理论家视野中的自 然, 所依据的文本主要是他们的《启蒙辩证法》。 关于题目我还需要再说明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以 后可能会猜想,选这个题目是不是因为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带来了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 我们每天都能够真切地体验到,该关系的紧张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的事实。 在此背景之下,我是不是为了回应现实的需要而专门对自然的概念进行解析呢?其实,我思 考的角度刚好是相反的。我在这里解析批判理论视野中的自然,其真正用意是去解析在现代
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究竟怎样才能被安放。这也是批判理论的思想家们思考这一问 题的独特角度。那么,为什么思考在现代世界中人和人之间的自由关系究竟怎样才能被安放 (即,所谓的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如何才能够成为生活当中的现实)就必须牵扯出关于自然的 问题(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我待会儿会讲,我会先从马克思讲起,然后再具体 地深入到批判理论中。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看马克思在思考现代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问题时为什么会特别 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其实是很复杂 的,我在这里只是主要依据马克思的两个文本来对他的相关思想做最简短的概括:一个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另外一个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他和恩格斯在后一著作中 对现代世界的根本性质做出了重要的判断 打开马克思的一本本著作,我们会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没有所谓的纯粹的理论的兴趣, 他关注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极其紧要的问题。这些极其紧要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现代 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虽然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了在黑格尔的 法晢学中得到充分表达的那一整套框架,但对马克思来说这个框架却似乎不能解决问题。这 究竞是为什么?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才能够成为现实?这就是他所面对的根本 问题。对该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从早期的1843年的系列论文、《1844年 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一直到晚期的《资本论》。我们在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如果明白了这 点,就会发现他和西方现当代的主要思想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是内在一致的。他并不是像很多 中国学者所理解得那样,只是非常独特的一路:所有的其他人的哲学都是 western philosophy,只有他自己的这一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他所关注的问 题和大家是一样的,而他探索的道路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他有自己的 独特的视角。我认为他探索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求解现代性条件下的 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问题绝对不可能回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在《1844年的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也就是说,他是在受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强烈影 响之后意识到这一点的 1,《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和自然的关系被马克思旗帜鲜明地理解为是人与 自然之间以生产性活动或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的这样一个论断意味 着什么?当今的很多关于政治哲学或道德哲学的研究都强调,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的
2 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究竟怎样才能被安放。这也是批判理论的思想家们思考这一问 题的独特角度。那么,为什么思考在现代世界中人和人之间的自由关系究竟怎样才能被安放 (即,所谓的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如何才能够成为生活当中的现实)就必须牵扯出关于自然的 问题(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我待会儿会讲,我会先从马克思讲起,然后再具体 地深入到批判理论中。 一、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看马克思在思考现代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问题时为什么会特别 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马克思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其实是很复杂 的,我在这里只是主要依据马克思的两个文本来对他的相关思想做最简短的概括:一个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另外一个 1848 年的《共产党宣言》,他和恩格斯在后一著作中 对现代世界的根本性质做出了重要的判断。 打开马克思的一本本著作,我们会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没有所谓的纯粹的理论的兴趣, 他关注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极其紧要的问题。这些极其紧要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现代 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虽然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了在黑格尔的 法哲学中得到充分表达的那一整套框架,但对马克思来说这个框架却似乎不能解决问题。这 究竟是为什么?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才能够成为现实?这就是他所面对的根本 问题。对该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从早期的 1843 年的系列论文、《1844 年 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一直到晚期的《资本论》。我们在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如果明白了这一 点,就会发现他和西方现当代的主要思想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是内在一致的。他并不是像很多 中国学者所理解得那样,只是非常独特的一路:所有的其他人的哲学都是 western philosophy,只有他自己的这一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他所关注的问 题和大家是一样的,而他探索的道路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他有自己的 独特的视角。我认为他探索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求解现代性条件下的 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问题绝对不可能回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在《1844 年的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也就是说,他是在受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强烈影 响之后意识到这一点的。 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概念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和自然的关系被马克思旗帜鲜明地理解为是人与 自然之间以生产性活动或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的这样一个论断意味 着什么?当今的很多关于政治哲学或道德哲学的研究都强调,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的
弱点就在于他在求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过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以生产性活动为 中介的关系。换言之,他在对人性的理解方面有偏颇之处:他过多地关注生产性的劳动,没 有意识到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道德关系、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这是当今政治哲学界对马克思的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批判。但我们如果顺着马克思的思路就会发现,马克思实际上正是在求解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过程当中,很自然地触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他关注这个关系问题的直接的思 想资源当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同时也还有一个非常宽广的历史背景,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他才会极其重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就。该背景就是所谓的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之间的 根本区别。在古代世界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关系。马克思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如果按照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对于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划分,古代世界主要指城邦所有制的社会形态。那么,导致这一现 象的原因何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人与世界之间的以劳动为中介的关系是被遮蔽的。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与世界之间这重关系是由奴隶们来承担的。在这样的古典社会中,得 到充分讨论的当然只有自由民与自由民之间的关系问题。但马克思要处理的是现代世界中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的根本差别就在于:被传统的主 奴关系所遮蔽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以生产性的劳动为中介的关系不得不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意 义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正因如此,他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之后,当 他去进一步求解在市民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题的时候会特别地去关注劳动问题。于 是才有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的极其核心的 地位。这是马克思关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角度。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出发,他在《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其中提到了该关系的三个 重要的规定性: A,生产性活动的核心重要性 马克思首先做出明确判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性的关系。在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那一节中,马克思直接地做出这样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 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的人的心理学;对于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 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的存在,宗教 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 人的类活动。”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以往的所有哲学在思考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时
3 弱点就在于他在求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过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以生产性活动为 中介的关系。换言之,他在对人性的理解方面有偏颇之处:他过多地关注生产性的劳动,没 有意识到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道德关系、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这是当今政治哲学界对马克思的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批判。但我们如果顺着马克思的思路就会发现,马克思实际上正是在求解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过程当中,很自然地触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他关注这个关系问题的直接的思 想资源当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同时也还有一个非常宽广的历史背景,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他才会极其重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就。该背景就是所谓的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之间的 根本区别。在古代世界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关系。马克思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如果按照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对于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划分,古代世界主要指城邦所有制的社会形态。那么,导致这一现 象的原因何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当时人与世界之间的以劳动为中介的关系是被遮蔽的。之 所以如此, 是因为人与世界之间这重关系是由奴隶们来承担的。在这样的古典社会中,得 到充分讨论的当然只有自由民与自由民之间的关系问题。但马克思要处理的是现代世界中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世界与现代世界的根本差别就在于:被传统的主 奴关系所遮蔽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以生产性的劳动为中介的关系不得不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意 义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正因如此,他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之后,当 他去进一步求解在市民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题的时候会特别地去关注劳动问题。于 是才有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的极其核心的 地位。这是马克思关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角度。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出发, 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其中提到了该关系的三个 重要的规定性: A, 生产性活动的核心重要性 马克思首先做出明确判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性的关系。在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那一节中, 马克思直接地做出这样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 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的人的心理学; 对于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 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 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的存在,宗教, 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 人的类活动。”马克思在这里告诉我们,以往的所有哲学在思考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时
候,从来不会关注以工业为具体表达形式的生产性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这是根本性的错 误。而且它不仅是理论上的错误,更是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的生存状态。马克思 主张,当我们去追问人何以立足于这个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以才能够被支撑、被 安放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中介 的。这段话同时也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神秘,而是刚好相 反,它显得非常粗糙,是最简单的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在当代世界,它就被表达为工业生产 活动 B、自然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 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以劳动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还同时指出了它的两个重要的规定 性,这两个规定性所带来的是自然的双重的积极形象。第一个规定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 象性活动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的实现。马克思强调,我们经由劳动(或,生产性的活动)不仅 和对象世界发生关系,而且以与我们发生关系的对象为中介,我们还同时打通了人与自己的 类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地能够彻底地打通人与所有的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他在讲述异化 劳动的第三方面的规定性时特别提到了这一点。马克思在此处指出,异化劳动意味着人与人 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他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一判断,首先是通过追问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 区别究竟在哪里。当他去追问人与动物的区别的时候,他将关注的重心落在了人的劳动的独 特性上。人的劳动被他解读为自由自觉的。凭着如此这般自由自觉的劳动,不仅自然成为人 的生命的内容,而且凭借着如此的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被彻底打通。因此,要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我们将不再需要上帝。积极的扬弃宗教的道路也正是 在这里、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才可以被落到实处 在宗教的统治之下,上帝是最重要的中介,人要凭借着它才能打通与所有邻人之间的关 系、才能够实现所谓的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马克思在这里则指出人们可以在人与自然之间 劳动的关系中找到安放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的中介。这是他所指出的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的一重积极内涵。根据这重内涵,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劳动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得到支撑。马克思在这里所直接回应的难题,是他从早期时就遭遇到的所谓的自私自 利的个体问题( selfish individuals),即,市民社会中的自私自利的个体永远无法结成普 遍的人类共同体的问题。 C,自然与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还同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活动还 将带来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马克思在论述在扬弃了异化的条件下的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的时
4 候,从来不会关注以工业为具体表达形式的生产性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这是根本性的错 误。而且它不仅是理论上的错误, 更是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的生存状态。马克思 主张,当我们去追问人何以立足于这个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以才能够被支撑、被 安放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中介 的。这段话同时也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神秘,而是刚好相 反,它显得非常粗糙,是最简单的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在当代世界,它就被表达为工业生产 活动。 B、自然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 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以劳动为中介的关系, 马克思还同时指出了它的两个重要的规定 性, 这两个规定性所带来的是自然的双重的积极形象。第一个规定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 象性活动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的实现。马克思强调,我们经由劳动(或,生产性的活动)不仅 和对象世界发生关系,而且以与我们发生关系的对象为中介,我们还同时打通了人与自己的 类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地能够彻底地打通人与所有的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他在讲述异化 劳动的第三方面的规定性时特别提到了这一点。马克思在此处指出,异化劳动意味着人与人 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他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一判断, 首先是通过追问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 区别究竟在哪里。当他去追问人与动物的区别的时候,他将关注的重心落在了人的劳动的独 特性上。人的劳动被他解读为自由自觉的。凭着如此这般自由自觉的劳动,不仅自然成为人 的生命的内容,而且凭借着如此的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被彻底打通。因此,要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 我们将不再需要上帝。积极的扬弃宗教的道路也正是 在这里、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才可以被落到实处。 在宗教的统治之下,上帝是最重要的中介,人要凭借着它才能打通与所有邻人之间的关 系、才能够实现所谓的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马克思在这里则指出人们可以在人与自然之间 劳动的关系中找到安放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社会关系的中介。这是他所指出的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的一重积极内涵。根据这重内涵,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劳动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关系得到支撑。马克思在这里所直接回应的难题,是他从早期时就遭遇到的所谓的自私自 利的个体问题(selfish individuals),即,市民社会中的自私自利的个体永远无法结成普 遍的人类共同体的问题。 C, 自然与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同时指出,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活动还 将带来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马克思在论述在扬弃了异化的条件下的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的时
候,特别对此进行了发挥。“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但这种 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和客体上都成为人的。”这 也就是说,在扬弃了异化的条件之下,在人与自然之间所发生的以对象性活动为中介的关 系将不仅带来人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自由的关系,而且还同时会带来人与自身之间的自由关 系,带来人的感性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地说,马克思并不认为在生产性的活动和艺术活 动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不认为艺术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与所有的其他领域相分离。他 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的活动中,既有人通过感性向自然的丰富性敞开,人的感性 本身也同时因为自然的丰富性而得到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以对象性活 动为中介的关系中,可以达到对自歌德以来的人的自由发展( human free development) 概念的真正实现。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给出的自然的又一个积 极的形象 2,《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然概念 那么在马克思的眼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否只有这样一个积极的形象,或者说,他是否 一直确信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达到如此通透、自由的地步?《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代表着他在这个方面的非常乐观的展望。从他的这个根本立场来看,他确实和近代很 多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分享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实现人的自由,不 仅仅意味着实现人的个体的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而且意味着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关 系。所有这些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他同时也 深刻地洞见到这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现实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以工业性的生 产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自然的形象究竞是什么样的?或者说,自然对我们的意义 究竟是怎样的?关于这一点,如果你们去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 就会得到更加明确的判断。 A,前提:人的抽象的自由 如果大家对文本比较熟悉就一定知道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两段脍炙人口的段落,这两 段都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在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根本性质 进行了深入探讨,所涉及到的最核心的关系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为了展开现代世 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内容,也必然地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著名的段落:“资产阶级在他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 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
5 候,特别对此进行了发挥。“对私有财产的扬弃, 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 但这种 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和客体上都成为人的。”这 也就是说, 在扬弃了异化的条件之下,在人与自然之间所发生的以对象性活动为中介的关 系将不仅带来人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自由的关系,而且还同时会带来人与自身之间的自由关 系, 带来人的感性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地说,马克思并不认为在生产性的活动和艺术活 动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不认为艺术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与所有的其他领域相分离。他 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的活动中,既有人通过感性向自然的丰富性敞开,人的感性 本身也同时因为自然的丰富性而得到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以对象性活 动为中介的关系中, 可以达到对自歌德以来的人的自由发展(human free development) 概念的真正实现。这就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给出的自然的又一个积 极的形象。 2, 《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然概念 那么在马克思的眼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否只有这样一个积极的形象,或者说,他是否 一直确信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达到如此通透、自由的地步?《1844 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代表着他在这个方面的非常乐观的展望。从他的这个根本立场来看,他确实和近代很 多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分享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实现人的自由,不 仅仅意味着实现人的个体的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而且意味着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关 系。所有这些在他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他同时也 深刻地洞见到这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现实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以工业性的生 产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自然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者说,自然对我们的意义 究竟是怎样的?关于这一点, 如果你们去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 年) 就会得到更加明确的判断。 A, 前提:人的抽象的自由 如果大家对文本比较熟悉就一定知道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两段脍炙人口的段落,这两 段都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在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根本性质 进行了深入探讨, 所涉及到的最核心的关系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为了展开现代世 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内容, 也必然地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著名的段落:“资产阶级在他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 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