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超越一一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张双利)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为副标题, 这表明辩证法是该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但他为什么在此时会特别地关注辩证法 的问题?《历史与阶级意识》虽然是卢卡奇第一本系统阐述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专著,他写作此书却绝不是出于纯粹理论上的动机。从其本人的思想历程来看, 他一直关注的是现代世界的危机,一直在孜孜以求的是克服这一危机、把人从无 意义的现代生活中解救出来的现实道路。从该书的直接写作背景来看,他在此时 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够把“十月革命”所打开的这条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进 行下去。因此,他在此时集中关注辩证法问题应该与这两层考虑有内在的关系 卢卡奇在该书的1967年新版序言中对此做了直接的说明:“对任何想要回到马克 思主义的人来说,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历史与阶 级意识》代表了当时想要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恢复马克思 理论的革命本质的也许是最激进的尝试。”2这就表明,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是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具体地考察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是如 何阐发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同一关系的。我们看到,为了能够使辩证法与革 命实现内在同一,他首先对蕴含于德国思辨晢学传统之中的辩证法进行了重构, 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内容的辩证法。在此基础 之上,他又进一步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处境中,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当作 是实现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于是,辩证法就被从纯粹的理论的领域中召回,被 内化进了历史的生成过程中。也正是由于卢卡奇致力于把辩证法内化于历史之 中,在革命道路的问题上,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才会明确地反对外在的超 越(或纯粹的超越)的路线,而坚持内在的超越( immanent transcendence)的 路线。超越在这里既意味着与物化世界的断裂,又意味着我们的实践中具有了明 确的总体性的向度。这样,辩证法就与我们在历史中的创造性的实践(即,革命) 达到了内在同一。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试着把《历史与阶级意识》放进当代的 l该论文得到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6年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宗教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6FCZD009)资助。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6页
1 内在的超越 ——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1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张双利)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为副标题, 这表明辩证法是该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但他为什么在此时会特别地关注辩证法 的问题?《历史与阶级意识》虽然是卢卡奇第一本系统阐述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专著,他写作此书却绝不是出于纯粹理论上的动机。从其本人的思想历程来看, 他一直关注的是现代世界的危机,一直在孜孜以求的是克服这一危机、把人从无 意义的现代生活中解救出来的现实道路。从该书的直接写作背景来看,他在此时 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够把“十月革命”所打开的这条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进 行下去。因此,他在此时集中关注辩证法问题应该与这两层考虑有内在的关系。 卢卡奇在该书的 1967 年新版序言中对此做了直接的说明:“对任何想要回到马克 思主义的人来说,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历史与阶 级意识》代表了当时想要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恢复马克思 理论的革命本质的也许是最激进的尝试。”2 这就表明, 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是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具体地考察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是如 何阐发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同一关系的。我们看到,为了能够使辩证法与革 命实现内在同一,他首先对蕴含于德国思辨哲学传统之中的辩证法进行了重构, 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内容的辩证法。在此基础 之上,他又进一步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处境中,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当作 是实现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于是, 辩证法就被从纯粹的理论的领域中召回, 被 内化进了历史的生成过程中。也正是由于卢卡奇致力于把辩证法内化于历史之 中,在革命道路的问题上,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才会明确地反对外在的超 越(或纯粹的超越)的路线,而坚持内在的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的 路线。超越在这里既意味着与物化世界的断裂,又意味着我们的实践中具有了明 确的总体性的向度。这样,辩证法就与我们在历史中的创造性的实践(即,革命) 达到了内在同一。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将试着把《历史与阶级意识》放进当代的 1该论文得到复旦大学“985 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2006 年研究项目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宗教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6FCZD009 )资助。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16 页
语境中,以这条内在的超越的道路为参照,来理解在当今左翼政治思潮的内部所 展开的超越道路的一些最新讨论 、重构德国思辨哲学传统中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以“总体性( totality)” 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总体性”范畴?它为什么是辩证法 的核心和灵魂?卢卡奇强调辩证法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其真正的用意何在?要 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具体地考察卢卡奇对于蕴含在德国古典哲学之 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即,他对考察他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的分析。通 过考察我们将会发现他实际上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的体系入手来理解“总体性” 范畴的,而是从康德晢学入手来理解总体性问题在整个理性主义晢学传统中所具 有的核心重要意义,并发掘其现实内涵。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就会看到,以“总体 性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或 者说,是人通过对全新内容的创造而成为自由的主体的问题。与此必然相关,黑 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它之区别于以前所有的辩证法的最 根本之处也就在于它是关于内容的辩证法,并且因此又必然地是内在于历史之中 的辩证法。 1,从康德哲学入手来探讨总体性问题的内涵。 卢卡奇指出,在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中,早在黑格尔之前总体性问题就已经 是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从那以后对总体性问题的思考就一直贯穿着德国古典哲 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构成了它的一条核心线索。总体性的问题之所以在此时会 被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哲学领域中被提出,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人的基 本生存境况。因此,德国古典晢学的伟大恰恰就体现在它对总体性问题的思考上, 对总体性问题的关注表明它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了蕴含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危机, 并且已经开始了应对和克服它的努力。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的这批思想家们 在力求解决总体性问题的过程中还触及到了解决这一危机的真正道路,即实践的 道路。为了强调该实践的道路的真正含义,即我们在实践中与“物”( matter) 遭遇、向内容敞开并因而成为现实的主体,卢卡奇用“对总体性的渴望”来具体 地表述这一实践的道路。因而,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形式 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2 语境中,以这条内在的超越的道路为参照,来理解在当今左翼政治思潮的内部所 展开的超越道路的一些最新讨论。 一、重构德国思辩哲学传统中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提出, 辩证法是以“总体性(totality)” 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总体性”范畴?它为什么是辩证法 的核心和灵魂?卢卡奇强调辩证法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其真正的用意何在?要 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我们就必须具体地考察卢卡奇对于蕴含在德国古典哲学之 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即,他对考察他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的分析。通 过考察我们将会发现他实际上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的体系入手来理解“总体性” 范畴的,而是从康德哲学入手来理解总体性问题在整个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所具 有的核心重要意义,并发掘其现实内涵。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就会看到,以“总体 性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或 者说,是人通过对全新内容的创造而成为自由的主体的问题。与此必然相关,黑 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它之区别于以前所有的辩证法的最 根本之处也就在于它是关于内容的辩证法,并且因此又必然地是内在于历史之中 的辩证法。 1,从康德哲学入手来探讨总体性问题的内涵。 卢卡奇指出,在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中,早在黑格尔之前总体性问题就已经 是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从那以后对总体性问题的思考就一直贯穿着德国古典哲 学的整个发展过程, 构成了它的一条核心线索。总体性的问题之所以在此时会 被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哲学领域中被提出,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人的基 本生存境况。因此,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恰恰就体现在它对总体性问题的思考上, 对总体性问题的关注表明它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了蕴含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危机, 并且已经开始了应对和克服它的努力。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的这批思想家们 在力求解决总体性问题的过程中还触及到了解决这一危机的真正道路,即实践的 道路。为了强调该实践的道路的真正含义, 即我们在实践中与“物”(matter) 遭遇、向内容敞开并因而成为现实的主体,卢卡奇用“对总体性的渴望”来具体 地表述这一实践的道路。因而,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形式 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在康德的哲学中总体性的问题是通过“物自体”的概念被提出来 的。由于“物自体”的概念,人们一直抱怨康德的理性主义不够彻底,但卢卡 奇却指出这恰恰表明康德已经认识到了理性的界限,它表明我们必须承认有为理 性所无法穿透的非理性的内容。卢卡奇进一步指出,这其实正是现代人的根本困 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生活于物化的困境之中:一方面,由于商品成为生产 的惟一目的,现代人被从各种自然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似乎已成为整个现代世 界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物化,现代人实际上已被下降为社会的自我维持的过 程中的一个因素。不仅工人如此,而且所有的资本家也是这样。因此,现代人, 作为表面的主体,只能停留于对社会的自我运转过程中的所谓的规律的直观。不 仅如此,这个有着完美的规律性的世界还并不就是世界的全部。在对象世界方 面,有为商品生产的逻辑所遮蔽到的自然本身的内容;在人这一方面,有为 抽象的劳动时间所遮蔽掉的人的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实实在在 地被“物自体”的黑暗的世界所包围着。只要我们无力接纳和包容这一“物自 体”的世界,那么我们这个人造的理性的世界就永远处于各种“非理性”的灾 难的威胁中。这就是蕴含在这个高度理性化了的现代世界之中的“非理性 在卢卡奇看来,这一问题对于整个近代哲学来说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因 为近代哲学( modern philosophy)之区别于古代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把 理性认作生活的唯一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近代哲学是理性主义的 哲学。具体来说,自笛卡尔以来,理性的原则就被认定为总体性的,这意味着不 仅主体被认为是理性的,而且整个客观世界在本质上也是理性的。“如果理性主 义要求成为认识整个存在的普遍方法,那末问题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 非理性原则的必然相对性的问题就取得了一种决定性的、溶化、瓦解整个体系的 意义。这就是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情况。”3即近代理性主义不允许任 何超出理性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或非理性的东西的存在。这种普遍的理性主义只 有通过活动的原则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世界本身被看作是理性的产物,这 样它才必然能够被理性的知识所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强调,在康德的所 谓“哥白尼的革命”中所体现的活动的原则其实是整个近代理性哲学的原则。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Press, Cambridge, 1971, pl14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l 12
3 具体说来,在康德的哲学中总体性的问题是通过“物自体”的概念被提出来 的。由于“物自体”的概念, 人们一直抱怨康德的理性主义不够彻底,但卢卡 奇却指出这恰恰表明康德已经认识到了理性的界限,它表明我们必须承认有为理 性所无法穿透的非理性的内容。卢卡奇进一步指出,这其实正是现代人的根本困 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生活于物化的困境之中:一方面,由于商品成为生产 的惟一目的,现代人被从各种自然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似乎已成为整个现代世 界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物化,现代人实际上已被下降为社会的自我维持的过 程中的一个因素。不仅工人如此,而且所有的资本家也是这样。因此,现代人, 作为表面的主体,只能停留于对社会的自我运转过程中的所谓的规律的直观。不 仅如此, 这个有着完美的规律性的世界还并不就是世界的全部。在对象世界方 面, 有为商品生产的逻辑所遮蔽到的自然本身的内容; 在人这一方面, 有为 抽象的劳动时间所遮蔽掉的人的鲜活的生命。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就实实在在 地被“物自体”的黑暗的世界所包围着。 只要我们无力接纳和包容这一“物自 体”的世界, 那么我们这个人造的理性的世界就永远处于各种“非理性”的灾 难的威胁中。这就是蕴含在这个高度理性化了的现代世界之中的“非理性”。 在卢卡奇看来,这一问题对于整个近代哲学来说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 因 为近代哲学(modern philosophy)之区别于古代哲学的根本特征, 就在于它把 理性认作生活的唯一原则。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近代哲学是理性主义的 哲学。具体来说,自笛卡尔以来,理性的原则就被认定为总体性的,这意味着不 仅主体被认为是理性的,而且整个客观世界在本质上也是理性的。“如果理性主 义要求成为认识整个存在的普遍方法,那末问题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 非理性原则的必然相对性的问题就取得了一种决定性的、溶化、瓦解整个体系的 意义。这就是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的情况。”3 即近代理性主义不允许任 何超出理性之外的事物的存在,或非理性的东西的存在。这种普遍的理性主义只 有通过活动的原则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世界本身被看作是理性的产物,这 样它才必然能够被理性的知识所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强调,在康德的所 谓“哥白尼的革命”中所体现的活动的原则其实是整个近代理性哲学的原则。4 3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14。 4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12
但这条理性主义的道路却并不好走,它在展开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所无法 解决的难题,即理性无法通过活动来创造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卢卡奇认为近 代哲学先后经历了三个环节:早期理性主义独断论哲学、从康德开始的批判哲学 和后来的实证主义哲学。在最早的独断论哲学的阶段,人们还根本没有达到对这 个问题的意识,根本没有自觉到理性的自身局限性,尤其是以形式的、数学的知 识为追求目标的理性的局限性。因此,这一时期的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独断论,即 对理性的盲目信仰;只有在“批判哲学”的阶段,人们才在哲学上达到了对人 的理性的局限性的自觉认识,尤其是对形式理性的局限性的认识,并开始了克 服它的巨大努力;之后的实证主义哲学则彻底放弃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不 再坚守理性主义的事业。在从康德开始的“批判晢学”这一关键性的环节上,解 决问题的所有努力最后成就出了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的黑格尔的辩证法。 卢卡奇指出,批判哲学之所以能从“物自体”的问题一直走向黑格尔的总 体性辩证法,是因为“物自体”的概念除了表明人的理性的界限之外,还具有 积极的意义,它暗示着解决这一危机的道路。前者就明确地体现在“物自体” 的双重维度中:“简言之,所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乍看起来是相互完 全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问题组:首先归结为物质的问题(逻辑和方法论意 义上的),归结为‘我们’借以认识世界和能够认识世界(因为它是我们自己创 造的)的那些形式的内容问题;其次可以归结为整体的问题和认识的最终实质的 问题,归结为认识的那些‘最终’对象问题,对这些对象的把握才使各种部分性 体系成为一种总体,成为被完整把握了的世界的体系。”5“物自体”的问题同 时既是内容的问题,又是总体的问题。在卢卡奇看来,这两个问题在根本上是 同一个问题:只有当关于“物质”的问题被解决了,我们才能够谈论关于“总体” 的问题。换言之,解决问题的道路就在于:让形式成为内容的形式,而不再仅 仅是纯粹的形式。康德已清楚地认识到,这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康德早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就已试图把理论上(直观上)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看作是从实 践上可以克服的。”6那么,这条实践的道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实践的本质 就在于消除自在之物问题在方法论上所反映的形式对内容的无关紧要性。因此 5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15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23
4 但这条理性主义的道路却并不好走,它在展开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所无法 解决的难题, 即理性无法通过活动来创造内容。从这个角度看, 卢卡奇认为近 代哲学先后经历了三个环节:早期理性主义独断论哲学、从康德开始的批判哲学 和后来的实证主义哲学。在最早的独断论哲学的阶段,人们还根本没有达到对这 个问题的意识,根本没有自觉到理性的自身局限性,尤其是以形式的、数学的知 识为追求目标的理性的局限性。因此, 这一时期的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独断论,即 对理性的盲目信仰; 只有在“批判哲学”的阶段,人们才在哲学上达到了对人 的理性的局限性的自觉认识, 尤其是对形式理性的局限性的认识, 并开始了克 服它的巨大努力; 之后的实证主义哲学则彻底放弃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 不 再坚守理性主义的事业。在从康德开始的“批判哲学”这一关键性的环节上, 解 决问题的所有努力最后成就出了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的黑格尔的辩证法。 卢卡奇指出, 批判哲学之所以能从“物自体”的问题一直走向黑格尔的总 体性辩证法, 是因为“物自体”的概念除了表明人的理性的界限之外, 还具有 积极的意义, 它暗示着解决这一危机的道路。 前者就明确地体现在“物自体” 的双重维度中:“简言之,所有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乍看起来是相互完 全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问题组:首先归结为物质的问题(逻辑和方法论意 义上的),归结为‘我们’借以认识世界和能够认识世界(因为它是我们自己创 造的)的那些形式的内容问题;其次可以归结为整体的问题和认识的最终实质的 问题,归结为认识的那些‘最终’对象问题,对这些对象的把握才使各种部分性 体系成为一种总体,成为被完整把握了的世界的体系。”5 “物自体”的问题同 时既是内容的问题, 又是总体的问题。 在卢卡奇看来,这两个问题在根本上是 同一个问题:只有当关于“物质”的问题被解决了,我们才能够谈论关于“总体” 的问题。换言之, 解决问题的道路就在于:让形式成为内容的形式, 而不再仅 仅是纯粹的形式。康德已清楚地认识到,这只能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康德早在 《实践理性批判》中就已试图把理论上(直观上)不可克服的局限性看作是从实 践上可以克服的。”6 那么, 这条实践的道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实践的本质 就在于消除自在之物问题在方法论上所反映的形式对内容的无关紧要性。 因此 5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15。 6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23
作为晢学原则的实践,只有在这样一种形式概念同时被揭示出来之后,才能真 正被发现,这种形式概念作为它的作用的基础和方法论前提,不再具有这种无 任何内容规定的纯洁性的特征,这种纯理性的特征。”卢卡奇在这里已经明确 指出,实践的真正含义就在于它向内容敞开,不断地成就出关于内容的形式。因 此,有关非理性的内容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的道路而得到彻底解决。 2,拯救黑格尔的“关于内容的辫证法 卢卡奇同时也看到,康德并没有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他的哲学最终被局 限在了纯粹的形式中。也就是说,康德只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他本人却没 能沿着这一方向走得太远,最后是黑格尔在其辩证法中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大大地 推进了,因为该辩证法正是关于“内容”的辩证法。“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 和《逻辑学》中着手自觉地重新把握所有的逻辑问题,着手把他们建立在内容的 物质特性上,也就是逻辑、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之上。具体概念的崭新的逻辑学, 及总体的逻辑学出现了。”8这里很清楚地表明,卢卡奇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作 是对康德的实践哲学的继续。对于黑格尔来说,辩证法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内 容问题,正是这一点使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之前的辩证法根本区别开来。长期以来, 辩证法一直关注概念的变化,并企图通过展开概念的变化来超越理性主义的界 限,但以往的辩证法却都未真正涉及到内容问题。在古代的埃利亚学派和柏拉 图那里,主体是在静观着概念的变化;在智者们那里,主体是在主宰着概念的 变化,二者都没能在内容与概念的关系中去展开概念的变化。黑格尔的辩证法与 历史上的这种种辩证法根本不同,在这里,真正的辩证过程是发生在主体和客 体之间的,而不仅仅是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转化。辩证法所展开的是主、客体相互 转化的辨证过程,在此过程中,“真理不仅是实体,而且也是主体”°。换言 之,真实的东西不仅仅只来源于实体,如果我们只认实体为真理,那么我们真 正把握到的其实只是主体关于实体的表象,根本无法涉及到实体本身,无法包 容内容本身。与这种直观的态度相反,辩证法所强调的是,主体既是这个辩 证过程的创造者,又是它的产物。即,真实的东西源于主体对世界的创造,在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23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42 9*9I E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42
5 作为哲学原则的实践, 只有在这样一种形式概念同时被揭示出来之后, 才能真 正被发现, 这种形式概念作为它的作用的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不再具有这种无 任何内容规定的纯洁性的特征, 这种纯理性的特征。”7 卢卡奇在这里已经明确 指出,实践的真正含义就在于它向内容敞开,不断地成就出关于内容的形式。因 此, 有关非理性的内容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的道路而得到彻底解决。 2, 拯救黑格尔的“关于内容的辩证法”。 卢卡奇同时也看到, 康德并没有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他的哲学最终被局 限在了纯粹的形式中。也就是说,康德只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他本人却没 能沿着这一方向走得太远,最后是黑格尔在其辩证法中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大大地 推进了,因为该辩证法正是关于“内容”的辩证法。“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 和《逻辑学》中着手自觉地重新把握所有的逻辑问题,着手把他们建立在内容的 物质特性上,也就是逻辑、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之上。具体概念的崭新的逻辑学, 及总体的逻辑学出现了。”8 这里很清楚地表明,卢卡奇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作 是对康德的实践哲学的继续。对于黑格尔来说, 辩证法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内 容问题,正是这一点使黑格尔的辩证法与之前的辩证法根本区别开来。长期以来, 辩证法一直关注概念的变化, 并企图通过展开概念的变化来超越理性主义的界 限, 但以往的辩证法却都未真正涉及到内容问题。在古代的埃利亚学派和柏拉 图那里, 主体是在静观着概念的变化;在智者们那里, 主体是在主宰着概念的 变化,二者都没能在内容与概念的关系中去展开概念的变化。黑格尔的辩证法与 历史上的这种种辩证法根本不同, 在这里, 真正的辩证过程是发生在主体和客 体之间的,而不仅仅是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转化。辩证法所展开的是主、客体相互 转化的辨证过程, 在此过程中, “真理不仅是实体,而且也是主体”9 。换言 之,真实的东西不仅仅只来源于实体, 如果我们只认实体为真理, 那么我们真 正把握到的其实只是主体关于实体的表象, 根本无法涉及到实体本身, 无法包 容内容本身。 与这种直观的态度相反, 辩证法所强调的是, 主体既是这个辩 证过程的创造者, 又是它的产物。即, 真实的东西源于主体对世界的创造, 在 7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23。 8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42。 9 转引自 George Lukacs,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 trans. Rodney Livingston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71, 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