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刻本时,当对照利用此书。197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已将所藏元刊本《大 元圣政国朝典章》影印出版,为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 学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对该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64年和 1972年出版了校定本《元典章·刑部》第一册、第二册。 《通制条格》 本书现存22卷,官修。元仁宗即位之初,允中书所奏,择“耆旧之贤、 明练之士,时则若中书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议中书刘正等,由开创以来政 制法程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其大纲有三:一《制诏》 《条格》、三《断例》;另将错居于《条格》、《断例》之间的内容亦汇辑 成《别类》。书成于延祐三年(1316)夏五月,名为《风宪宏纲》,命监察 御史马祖常作序。书成之后,又命“枢密、御史、翰林、国史、集贤之臣相 与正是,凡经八年而是事未克果”,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才审定颁行 题名《大元通制》。全书88卷,凡2539条。此书仅有第二部分《条格》 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故名《通制条格》,现存的22卷是:卷二至九(户令、 学令、选举、军防、仪制、衣服),卷十三至二十二(禄令、仓库、厩牧、 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卷二十七至三十(杂令、 僧道、营缮) 本书的性质与《元典章》相似,亦是元朝法令文书的汇编,故其史料价 值极高,研究元代历史尤其是各种制度时,必须参考此书。惟其通读的难度, 也和《元典章》相仿。本书仅有原国立北平图书馆1930年影印本,凡6册 日本冈本敬二编《通制条格研究译注》3册(国书刊行会刊),将《通制条 格》全部加以句读,然后译成日文,并详加注释。1986年3月浙江古籍出版 社出版黄时鉴点校本,用新式标点对全书进行分段点校,为读者通读本书, 特别是难度很大的“硬译”公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经世大典》 本书全名《皇朝经世大典》,880卷,目录12卷,公牍1卷,纂修通议 1卷。此书是元文宗时官修的一部政书。天历二年(1329)冬,元文宗下令 参酌唐宋会要之体,会粹国朝故实之文”,命赵世延、虞集等主其事。次 年(130)四月十六日开局,至顺二年(1331)五月一日成书。全书分10 篇:帝号、帝训、帝制、帝系4篇为“君事”,由蒙古局担任纂修;治典、 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6篇为“臣事”,由虞集等编纂。 《经世大典》书成之后,仅有“缮写呈上”的写本,未有刻本,今不传。 2孛术鲁翀:《大元通制序》,《元文类》卷三六
沈刻本时,当对照利用此书。1972 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已将所藏元刊本《大 元圣政国朝典章》影印出版,为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 学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对该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别于 1964 年和 1972 年出版了校定本《元典章·刑部》第一册、第二册。 《通制条格》 本书现存 22 卷,官修。元仁宗即位之初,允中书所奏,择“耆旧之贤、 明练之士,时则若中书右丞伯杭、平章政事商议中书刘正等,由开创以来政 制法程可著为令者,类集折衷,以示所司“,其大纲有三:一《制诏》、二 《条格》、三《断例》;另将错居于《条格》、《断例》之间的内容亦汇辑 成《别类》。书成于延祐三年(1316)夏五月,名为《风宪宏纲》,命监察 御史马祖常作序。书成之后,又命“枢密、御史、翰林、国史、集贤之臣相 与正是,凡经八年而是事未克果”,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才审定颁行, 题名《大元通制》②。全书 88 卷,凡 2539 条。此书仅有第二部分《条格》 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故名《通制条格》,现存的 22 卷是:卷二至九(户令、 学令、选举、军防、仪制、衣服),卷十三至二十二(禄令、仓库、厩牧、 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卷二十七至三十(杂令、 僧道、营缮)。 本书的性质与《元典章》相似,亦是元朝法令文书的汇编,故其史料价 值极高,研究元代历史尤其是各种制度时,必须参考此书。惟其通读的难度, 也和《元典章》相仿。本书仅有原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0 年影印本,凡 6 册。 日本冈本敬二编《通制条格研究译注》3 册(国书刊行会刊),将《通制条 格》全部加以句读,然后译成日文,并详加注释。1986 年 3 月浙江古籍出版 社出版黄时鉴点校本,用新式标点对全书进行分段点校,为读者通读本书, 特别是难度很大的“硬译”公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经世大典》 本书全名《皇朝经世大典》,880 卷,目录 12 卷,公牍 1 卷,纂修通议 1 卷。此书是元文宗时官修的一部政书。天历二年(1329)冬,元文宗下令 “参酌唐宋会要之体,会粹国朝故实之文”,命赵世延、虞集等主其事。次 年(1330)四月十六日开局,至顺二年(1331)五月一日成书。全书分 10 篇:帝号、帝训、帝制、帝系 4 篇为“君事”,由蒙古局担任纂修;治典、 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 6 篇为“臣事”,由虞集等编纂。 《经世大典》书成之后,仅有“缮写呈上”的写本,未有刻本,今不传。 ② 孛术鲁翀:《大元通制序》,《元文类》卷三六
现据《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而“政典 部分的若干类子目除序录外,还收录了一部分子目的内容,其中以“征伐” 招捕”两类收录较多,内容涉及元朝的统一、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各族 人民的反抗斗争等方面。根据《元史》各志,可以略知是书的内容梗概。阅 读《永乐大典》残卷中保存的《经世大典》残文,尚可窥见其部分内容,其 中主要是出自《政典·驿传》类的“站赤”°,出自《赋典·漕运》类的“海 运”2,出自《宪典·仓库》类的“仓库”③。翻检《广仓学窘丛书》所收的 《大元马政记》、《大元仓库记》、《大元毡劂工物记》、《元代画塑记》 《元高丽纪事》、《大元官制杂记》等6篇,又可知道《经世大典》的部分 内容,此6篇都是清朝末年徐松和文廷式由《永乐大典》中钞出的,这些原 文除《仓库》一卷尚存外,其余上述各卷如今亦已散失。此外,魏源《海国 图志》(道光甲辰古微堂木活字印本)中尚转载有《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 据魏氏在说明中称该图“得自《永乐大典》,即《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 名二页”。如今刊载原图的《永乐大典》业已不存,幸赖《海国图志》得以 保存。 《经世大典》是元代官修的政书,其内容大都来自有关机构的档案,故 其史料价值极高。惜保存至今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史 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台湾苏振申对《经世大典》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著有《元政书 经世大典之研究》,由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1984年5月版。可供参阅。 《元朝名臣事略》 本书15卷,元苏天爵编。苏天爵本卷另有传。他曾预修《武宗实录》 及《文宗实录》,其著作流传至今的,除本书外,还有《元文类》和《滋溪 文稿》。另有《松厅章疏》和《春风亭笔记》等,都已散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苏天爵此书“记元代名臣事实,始木华黎,终 刘因,凡四十七人。大抵据诸家文集所载墓碑、墓志、行状、家传为多,其 杂书可征信者亦采纳焉,一一注其所出,以示有征”,基本概括了本书特点。 此书取材极广博,其中有不少碑传早已散佚,全靠此书保存下来,成为研究 蒙元史的珍贵资料。清朝末年福建重刊姚燧《牧庵集》时,曾取此书“互相 考证,借资审定”;缪荃孙辑元明善、阎复等人的文集,也从此书中搜集了 许多资料。明朝初年纂修《元史》,取材于此书的更多,例如木华黎传,差 不多全采用此书。又此书47篇事略,都是元朝前期的名臣,前4卷都是蒙 ①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 2见《永乐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一一五九五O 见《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一
现据《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可以略见各“典”的子目,而“政典” 部分的若干类子目除序录外,还收录了一部分子目的内容,其中以“征伐”、 “招捕”两类收录较多,内容涉及元朝的统一、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各族 人民的反抗斗争等方面。根据《元史》各志,可以略知是书的内容梗概。阅 读《永乐大典》残卷中保存的《经世大典》残文,尚可窥见其部分内容,其 中主要是出自《政典·驿传》类的“站赤”①,出自《赋典·漕运》类的“海 运”②,出自《宪典·仓库》类的“仓库”③。翻检《广仓学窘丛书》所收的 《大元马政记》、《大元仓库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元代画塑记》、 《元高丽纪事》、《大元官制杂记》等 6 篇,又可知道《经世大典》的部分 内容,此 6 篇都是清朝末年徐松和文廷式由《永乐大典》中钞出的,这些原 文除《仓库》一卷尚存外,其余上述各卷如今亦已散失。此外,魏源《海国 图志》(道光甲辰古微堂木活字印本)中尚转载有《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 据魏氏在说明中称该图“得自《永乐大典》,即《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 名二页”。如今刊载原图的《永乐大典》业已不存,幸赖《海国图志》得以 保存。 《经世大典》是元代官修的政书,其内容大都来自有关机构的档案,故 其史料价值极高。惜保存至今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史 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台湾苏振申对《经世大典》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著有《元政书 经世大典之研究》,由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行,1984 年 5 月版。可供参阅。 《元朝名臣事略》 本书 15 卷,元苏天爵编。苏天爵本卷另有传。他曾预修《武宗实录》 及《文宗实录》,其著作流传至今的,除本书外,还有《元文类》和《滋溪 文稿》。另有《松厅章疏》和《春风亭笔记》等,都已散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苏天爵此书“记元代名臣事实,始木华黎,终 刘因,凡四十七人。大抵据诸家文集所载墓碑、墓志、行状、家传为多,其 杂书可征信者亦采纳焉,一一注其所出,以示有征”,基本概括了本书特点。 此书取材极广博,其中有不少碑传早已散佚,全靠此书保存下来,成为研究 蒙元史的珍贵资料。清朝末年福建重刊姚燧《牧庵集》时,曾取此书“互相 考证,借资审定”;缪荃孙辑元明善、阎复等人的文集,也从此书中搜集了 许多资料。明朝初年纂修《元史》,取材于此书的更多,例如木华黎传,差 不多全采用此书。又此书 47 篇事略,都是元朝前期的名臣,前 4 卷都是蒙 ① 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一九四二三。 ② 见《永乐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五九五○。 ③ 见《永乐大典》卷七五一一
古人、色目人,其余是汉人(其中无南人);而《元史》列传前32卷都是 蒙古人和色目人,卷三十三以下都是汉人和南人,可见《元史》连列传的编 次也是仿照此书的。 此书元刊本极少见。1962年,中华书局根据元统乙亥(1335)建安余氏 勤有堂刊本重新影印,开头有韩儒林撰《影印元刊本国朝名臣事略序》,序 文介绍了本书作者简况、史料价值和版本状况。这是目前最好而又容易找到 的版本。过去通行的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刊本,是依据《四库全书》于敏中 家藏本刊印的,因为校勘不精,差不多没有一篇没有错字和脱文,脱文多的 竟达千字以上,甚至因《赵良弼传》和《贾居贞传》中间有缺页,竟把两传 并为一传,而且人名、官名、地名都遵照乾隆皇帝的谕旨,一律加以改译, 给研究蒙元史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对一般读者而言,更是莫大的障碍。 《历代名臣奏议》 本书共350卷,明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永乐间,朱棣命翰林编修黄 淮、杨士奇等编辑此书,采古名臣奏疏之类,汇集以备观览。永乐十四年 (1416)十二月书成进览,命刊印,赐皇太子、皇太孙及诸大臣。是书所录 自商、周迄于宋、元,分4门,名目过繁,然搜罗甚富,历代典制的沿革 政事的得失等,均可一一披阅而知。 本书搜集元代诸名臣的奏议,对了解和研究元代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搜集的元代两种重要的奏议,一是元世祖 末年“东平布衣”赵天麟所上的《太平金镜策》,今虽有元刊本8卷传世 但极罕见,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睹其庐山真面目,而本书中已加收录,散见 于有关各门;另一种是大德七年(1303)郑介夫所上的《太平策》,未见单 刻本传世。单就这两种奏议而言,其涉及元代政治生活和经济领域的各个方 面,内容广泛,如投下、驱口、匠户、钞法、盐法、军站、田制等,均有所 论述,对了解元代各种制度,有很大的帮助°。本书有明经厂刻本、明崇祯 八年张溥删节本和四库全书本,以前者为最佳。张溥删节本非足本,重要内 容如赵天麟所上奏文均遭删削,故此本价值甚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1989 年10月影印出版此书的明永乐内府刻本(即经厂本),为学人利用此善本 书提供了极大方便 《国初群雄事略》 明末清初,钱谦益编撰。本书共收集元末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计有 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有谅、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李思齐、扩 ①参见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科学》页329,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古人、色目人,其余是汉人(其中无南人);而《元史》列传前 32 卷都是 蒙古人和色目人,卷三十三以下都是汉人和南人,可见《元史》连列传的编 次也是仿照此书的。 此书元刊本极少见。1962 年,中华书局根据元统乙亥(1335)建安余氏 勤有堂刊本重新影印,开头有韩儒林撰《影印元刊本国朝名臣事略序》,序 文介绍了本书作者简况、史料价值和版本状况。这是目前最好而又容易找到 的版本。过去通行的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刊本,是依据《四库全书》于敏中 家藏本刊印的,因为校勘不精,差不多没有一篇没有错字和脱文,脱文多的 竟达千字以上,甚至因《赵良弼传》和《贾居贞传》中间有缺页,竟把两传 并为一传,而且人名、官名、地名都遵照乾隆皇帝的谕旨,一律加以改译, 给研究蒙元史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对一般读者而言,更是莫大的障碍。 《历代名臣奏议》 本书共 350 卷,明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永乐间,朱棣命翰林编修黄 淮、杨士奇等编辑此书,采古名臣奏疏之类,汇集以备观览。永乐十四年 (1416)十二月书成进览,命刊印,赐皇太子、皇太孙及诸大臣。是书所录 自商、周迄于宋、元,分 64 门,名目过繁,然搜罗甚富,历代典制的沿革、 政事的得失等,均可一一披阅而知。 本书搜集元代诸名臣的奏议,对了解和研究元代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搜集的元代两种重要的奏议,一是元世祖 末年“东平布衣”赵天麟所上的《太平金镜策》,今虽有元刊本 8 卷传世, 但极罕见,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睹其庐山真面目,而本书中已加收录,散见 于有关各门;另一种是大德七年(1303)郑介夫所上的《太平策》,未见单 刻本传世。单就这两种奏议而言,其涉及元代政治生活和经济领域的各个方 面,内容广泛,如投下、驱口、匠户、钞法、盐法、军站、田制等,均有所 论述,对了解元代各种制度,有很大的帮助①。本书有明经厂刻本、明崇祯 八年张溥删节本和四库全书本,以前者为最佳。张溥删节本非足本,重要内 容如赵天麟所上奏文均遭删削,故此本价值甚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于 1989 年 10 月影印出版此书的明永乐内府刻本(即经厂本),为学人利用此善本 书提供了极大方便。 《国初群雄事略》 明末清初,钱谦益编撰。本书共收集元末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计有 韩林儿、郭子兴、徐寿辉、陈有谅、明玉珍、张士诚、方国珍、李思齐、扩 ① 参见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科学》页 329,北京出版社 1983 年版
廓帖木儿、纳哈出、陈友定、何真等人的起兵或割据的史料,广征博引,使 些今已散失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为研究元末明初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全书“采自诸书,抵牾处不改定,参差处不画一,仍是长编之例,实非刊定 之书”① 从本书作者的生卒年代及书名用“国初”二字,即可知是书编成于明朝。 其具体年代一说“大约编撰于明天启六年(1626)前后”2。本书有钞本多 种,各种钞本的分卷也不尽相同,有15卷、14卷、不分卷等。近人张钧衡 校订是书,定为12卷本,收入《适园丛书》中。1982年9月,中华书局出 版了张德信、韩志远点校本(14卷)。是本以沈韵斋钞本为底本,参照清钞 本和《适园丛书》本加以标点校勘。《出版说明》云:“对书中所引资料, 其书尚存者,均取原书校核;所注资料岀处不够明确的,予以查补。凡钞本 中因讹、舛、衍、脱而有乖文义者,加以改正,并作校勘记附在每卷之末。” 书中所引资料原书今已散失者,用有关史料校勘,不动原文,只在校勘记 中说明。”因此,中华书局版为是书最好而又易得的版本。 《国初群雄事略》,《适园丛书》本,张钧衡跋 21980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说明
廓帖木儿、纳哈出、陈友定、何真等人的起兵或割据的史料,广征博引,使 一些今已散失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为研究元末明初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 全书“采自诸书,抵牾处不改定,参差处不画一,仍是长编之例,实非刊定 之书”①。 从本书作者的生卒年代及书名用“国初”二字,即可知是书编成于明朝。 其具体年代一说“大约编撰于明天启六年(1626)前后”②。本书有钞本多 种,各种钞本的分卷也不尽相同,有 15 卷、14 卷、不分卷等。近人张钧衡 校订是书,定为 12 卷本,收入《适园丛书》中。1982 年 9 月,中华书局出 版了张德信、韩志远点校本(14 卷)。是本以沈韵斋钞本为底本,参照清钞 本和《适园丛书》本加以标点校勘。《出版说明》云:“对书中所引资料, 其书尚存者,均取原书校核;所注资料出处不够明确的,予以查补。凡钞本 中因讹、舛、衍、脱而有乖文义者,加以改正,并作校勘记附在每卷之末。” “书中所引资料原书今已散失者,用有关史料校勘,不动原文,只在校勘记 中说明。”因此,中华书局版为是书最好而又易得的版本。 ① 《国初群雄事略》,《适园丛书》本,张钧衡跋。 ② 1980 年 12 月中华书局出版说明
第二节行记 《西游录》 本书为上、下卷,耶律楚材著。耶律楚材,本卷下册别有传。1218年, 耶律楚材应成吉思汘之召至蒙古怯绿连河畔的大斡耳朵。次年春,随成吉思 汗大军西征,往返西域凡7年之久。据《西游录·自序》说,他于戊子(1228) 驰传到燕京,很多人问他西域的情况,因著此书,以省应对之烦。本书未有 戊子清明日”题记一行,可见书成于1228年。《自序》写于己丑(12) 为书成后翌年刊印时所作。原刊本末有“燕京中书侍郎宅刊行”一行,表明 系家刻自印之本。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专记自北京出发以及西域各城的情形 第二部分是专门抨击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著名学者向达在校注本书时,于其 未完之作《前言》中说:“记地理和反道教的两部分都很重要。”他又指出, 《西游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二书,“都是十三世纪记述天山以北和楚 河、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历史地理最早最重要的书。第八世纪中叶以后,关 于天山以北以至于葱岭以西楚河、锡尔河、阿姆河一带,游历其地归而以汉 文记载游踪的,绝无其人、其书。《宋史·高昌传》只凭王延德所记,略及 北廷,如大食、拂林诸传不过得之传闻而已。到了十三世纪《西游录》、《西 游记》二书,始首先对于上述诸地目识亲览所得,著成文字,公诸于世。” 他还说:“二书也是研究十三世纪楚河、锡尔河以及阿姆河地区历史的重要 资料。”向达的《前言》系未完之作,故对本书第二部分的价值未及作评价 今就其内容看来,反映当时释、道两教的矛盾由来已久,斗争之激烈,跃然 纸上,也可见当时释门中多方诋毁道家的一斑。《西游录》刊行以后,最早 收录它的是元代盛如梓的笔记《庶斋老学丛谈》,但仅节录其西游地理的 部分凡八百余字。1926年,日人神田信畅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发现一旧钞 本足本,1927年神田据以排印出版,后《六经堪丛书》曾据之重印,是为过 去通常使用的足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本,虽注释偶有疏忽之 处,但仍不失为目前最佳而又易得的版本。 《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北使记》金乌古孙仲端撰,刘祁记。乌古孙仲端本名卜吉,字子正, 《金史》卷一二四有其传。 本书记作者出使北朝(蒙古)、西域期间沿途的所见所闻,对山川地理、 风俗人情、物产状况等均有记载,可供了解十三世纪二十年代的蒙古和西域 ①见《知不足斋从书》
第二节 行 记 《西游录》 本书为上、下卷,耶律楚材著。耶律楚材,本卷下册别有传。1218 年, 耶律楚材应成吉思汗之召至蒙古怯绿连河畔的大斡耳朵。次年春,随成吉思 汗大军西征,往返西域凡 7 年之久。据《西游录·自序》说 ,他于戊子(1228) 驰传到燕京,很多人问他西域的情况,因著此书,以省应对之烦。本书未有 “戊子清明日”题记一行,可见书成于 1228 年。《自序》写于己丑(1229), 为书成后翌年刊印时所作。原刊本末有“燕京中书侍郎宅刊行”一行,表明 系家刻自印之本。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专记自北京出发以及西域各城的情形; 第二部分是专门抨击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著名学者向达在校注本书时,于其 未完之作《前言》中说:“记地理和反道教的两部分都很重要。”他又指出, 《西游录》、《长春真人西游记》二书,“都是十三世纪记述天山以北和楚 河、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历史地理最早最重要的书。第八世纪中叶以后,关 于天山以北以至于葱岭以西楚河、锡尔河、阿姆河一带,游历其地归而以汉 文记载游踪的,绝无其人、其书。《宋史·高昌传》只凭王延德所记,略及 北廷,如大食、拂林诸传不过得之传闻而已。到了十三世纪《西游录》、《西 游记》二书,始首先对于上述诸地目识亲览所得,著成文字,公诸于世。” 他还说:“二书也是研究十三世纪楚河、锡尔河以及阿姆河地区历史的重要 资料。”向达的《前言》系未完之作,故对本书第二部分的价值未及作评价。 今就其内容看来,反映当时释、道两教的矛盾由来已久,斗争之激烈,跃然 纸上,也可见当时释门中多方诋毁道家的一斑。《西游录》刊行以后,最早 收录它的是元代盛如梓的笔记《庶斋老学丛谈》①,但仅节录其西游地理的 一部分凡八百余字。1926 年,日人神田信畅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发现一旧钞 本足本,1927 年神田据以排印出版,后《六经堪丛书》曾据之重印,是为过 去通常使用的足本。1981 年中华书局出版向达校注本,虽注释偶有疏忽之 处,但仍不失为目前最佳而又易得的版本。 《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 《北使记》金乌古孙仲端撰,刘祁记。乌古孙仲端本名卜吉,字子正, 《金史》卷一二四有其传。 本书记作者出使北朝(蒙古)、西域期间沿途的所见所闻,对山川地理、 风俗人情、物产状况等均有记载,可供了解十三世纪二十年代的蒙古和西域 ① 见《知不足斋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