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作参考。 王国维《古行记校录》四种曾收有此书,对书中磨里奚等几个部族名作 了注解,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此外,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及198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祁《归潜志》点校本,亦收有本书。《长春真人西游记》 共2卷,为金元之际李志常撰。志常(193-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又 号通玄大师,是金、元之际全真道领袖邱处机(1148-1227,号长春子)的 弟子,后掌全真道门(1238-1256)。己卯(1219)冬,成吉思汗遣侍臣刘 仲禄持诏至莱州(今山东掖县),敦请邱处机赴西域“问道”。次年正月 邱处机率门徒尹志平、李志常等18人启程,在燕京(今北京)、宣德(今 河北宣化)等地盘桓多时。辛巳(1221)春二月,离宣德,取道漠北西行 中经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膳房堡北)、抚州(治今河北张北)、盖里泊(今 内蒙古太仆寺旗南)、鱼儿泺(今内蒙古达里诺尔),东北行至斡辰大王帐 (今内蒙古新巴尔虎旗东),转西北行至陆局河(今克鲁伦河)入阔连海子 (今呼伦湖)处,沿河南岸西行,又经窝里朵(当在杭爱山北麓)、阿不罕 山(今蒙古科布多省东部之宗海尔罕山)北、金山(今阿尔泰山)、鳖思马 (即别失八里)、昌八剌(即彰八里,今新疆昌吉)、阿里马(即阿力麻里, 今新疆霍城东13公里之阿脱诺克)、大石林牙(即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 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布拉纳古城)等,复经霍阐没辇(今锡尔河)及其以西 诸地,于同年11月18日至邪米思干(即撒马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 罕)。壬午(122)三月,复经碣石(今撒马尔罕以南之沙里夏勃兹地方), 过铁门。渡阿母没辇(今阿姆河)东南行,于同年四月至大雪山(今阿富汗 兴都库什山)晋见成吉思汗。五月返回邪米思干。八月,再抵成吉思汗驻地, 入帐论道。九月下旬,三抵邪米思干。十月,离此东还。癸未(1223)六月 初渡碛。宿渔阳关(当即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之吴公坝),复经丰州(今内 蒙古呼和浩特东白塔镇)、下水(今内蒙古岱海)等地,于同年秋八月回到 宣德,并于甲申(1224)回到燕京;丁亥(1227)七月,病逝 邱处机死后,李志常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以亲随其师西游之 经历,记述所经山川道里和沿途所见风俗人情等见闻,并兼及邱处机生平, 是研究十三世纪漠北、西域史地的重要资料。此书过去鲜为人知,乾隆年间 钱大昕从苏州玄妙观《道藏》中钞出,并为之作跋加以表彰,才得到学术界 的重视。近人王国维为之作校注,是目前较好而又易得的本子,见《王国维 遗书》。 《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蒙鞑备录》南宋赵珙撰。此书原题“朱孟珙撰”,误,王国维《蒙鞑 备录笺证》已辨正。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赵珙奉其上司贾涉之命, 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见到总领蒙古大军攻金的木华黎国王。他将
情况作参考。 王国维《古行记校录》四种曾收有此书,对书中磨里奚等几个部族名作 了注解,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此外,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及 198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祁《归潜志》点校本,亦收有本书。《长春真人西游记》 共 2 卷,为金元之际李志常撰。志常(1193—1256)字浩然,号真常子,又 号通玄大师,是金、元之际全真道领袖邱处机(1148—1227,号长春子)的 弟子,后掌全真道门(1238—1256)。己卯(1219)冬,成吉思汗遣侍臣刘 仲禄持诏至莱州(今山东掖县),敦请邱处机赴西域“问道”。次年正月, 邱处机率门徒尹志平、李志常等 18 人启程,在燕京(今北京)、宣德(今 河北宣化)等地盘桓多时。辛巳(1221)春二月,离宣德,取道漠北西行, 中经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膳房堡北)、抚州(治今河北张北)、盖里泊(今 内蒙古太仆寺旗南)、鱼儿泺(今内蒙古达里诺尔),东北行至斡辰大王帐 (今内蒙古新巴尔虎旗东),转西北行至陆局河(今克鲁伦河)入阔连海子 (今呼伦湖)处,沿河南岸西行,又经窝里朵(当在杭爱山北麓)、阿不罕 山(今蒙古科布多省东部之宗海尔罕山)北、金山(今阿尔泰山)、鳖思马 (即别失八里)、昌八剌(即彰八里,今新疆昌吉)、阿里马(即阿力麻里, 今新疆霍城东 13 公里之阿脱诺克)、大石林牙(即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 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布拉纳古城)等,复经霍阐没辇(今锡尔河)及其以西 诸地,于同年 11 月 18 日至邪米思干(即撒马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 罕)。壬午(1222)三月,复经碣石(今撒马尔罕以南之沙里夏勃兹地方), 过铁门。渡阿母没辇(今阿姆河)东南行,于同年四月至大雪山(今阿富汗 兴都库什山)晋见成吉思汗。五月返回邪米思干。八月,再抵成吉思汗驻地, 入帐论道。九月下旬,三抵邪米思干。十月,离此东还。癸未(1223)六月 初渡碛。宿渔阳关(当即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之吴公坝),复经丰州(今内 蒙古呼和浩特东白塔镇)、下水(今内蒙古岱海)等地,于同年秋八月回到 宣德,并于甲申(1224)回到燕京;丁亥(1227)七月,病逝。 邱处机死后,李志常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以亲随其师西游之 经历,记述所经山川道里和沿途所见风俗人情等见闻,并兼及邱处机生平, 是研究十三世纪漠北、西域史地的重要资料。此书过去鲜为人知,乾隆年间 钱大昕从苏州玄妙观《道藏》中钞出,并为之作跋加以表彰,才得到学术界 的重视。近人王国维为之作校注,是目前较好而又易得的本子,见《王国维 遗书》。 《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蒙鞑备录》南宋赵珙撰。此书原题“朱孟珙撰”,误,王国维《蒙鞑 备录笺证》已辨正。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赵珙奉其上司贾涉之命, 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至燕京,见到总领蒙古大军攻金的木华黎国王。他将
自己出使期间的见闻著录成书。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 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 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17目,为研究当时蒙古国和幽燕一带的历 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是《说郛》本,1926年刊行的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 是通行诸本中较佳而又易得的本子,见《王国维遗书》。 《黑鞑事略》南宋彭大雅撰,徐霆疏。大雅字子文,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宋嘉定七年进土,官朝请郎,出为四川制置副使。史书载其嘉熙四年 (1240)使北。淳祐三年(1243)守重庆,蜀地残破,大雅重筑重庆城,以 御利、阆,蔽夔、峡,为蜀根柢,人德之,为立庙。卒谥忠烈。据王国维《黑 鞑事略跋》之研究,彭、徐二人分别于壬辰(1232)和乙未至丙申(1235- 1236)年间作为南宋使节的随员,前往蒙古大汗居留的草原。彭大雅是书状 官,先将自己的使蒙见闻写成书稿,徐霆随使归宋,亦将其见闻记录编撰成 稿。后二人相遇,各出所撰以相互参考,遂以彭著为定本,把徐霆的不同记 载作为“疏”写在各有关事项之下,合成本书。书中顶格书写者为彭大雅原 书,其低一格者是徐霆之疏。本书内容丰富,从多方面介绍了蒙古国的主要 人物、地理气候、游牧围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法 和占筮、差发赋税、贸易贩贾、官制和习惯法、军事装备、行军扎营,布阵 破敌、作战方法、军马将帅以及所属各投下状况等等。全书共分“其主 其子”等48条。所记内容为作者身历其境、耳闻目睹的记录,故有很高 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王国维1925 年为本书作跋,指出“此书所贡献,当不在《秘史》、《亲征录》之下也”。 本书通行诸本中以1925年王国维笺证本为佳,见《王国维遗书》。 《纪行》、《西使记》 《纪行》1卷,张德辉撰。张德辉,《元史》卷一六三有传。他是金朝 御史台的下级官吏,金亡后,为真定军阀史天泽幕僚,充当经历官。《元朝 名臣事略》卷十载其事迹。1247年,忽必烈在漠北潜邸召他北上询问当世事。 德辉从中原北上,途经驴驹河(今克鲁沦河)、浑独剌河(今土剌河)、和 林城及塌米河等地而达于忽必烈驻地。本书是他记录这次北上的经历及沿途 所见所闻,对于当时蒙古族居住的大漠南北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 地理情况记述颇详,对研究蒙古国时期的历史和地理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 本书原载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玉堂嘉话》卷之八,常见 的有《四部丛刊》初编本 《西使记》1卷,刘郁撰。元宪宗蒙哥即位后,命其弟旭烈兀西征,征 服木剌夷、黑衣大食及西亚大片土地。蒙哥九年(1259)正月,常德(字仁
自己出使期间的见闻著录成书。全书分立国,鞑主始起,国号年号,太子诸 王,诸将功臣、任相、军政、马政、粮食、征伐、官制、风俗、军装器械、 奉使、祭祀、妇女、燕聚舞乐共 17 目,为研究当时蒙古国和幽燕一带的历 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是《说郛》本,1926 年刊行的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 是通行诸本中较佳而又易得的本子,见《王国维遗书》。 《黑鞑事略》南宋彭大雅撰,徐霆疏。大雅字子文,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宋嘉定七年进士,官朝请郎,出为四川制置副使。史书载其嘉熙四年 (1240)使北。淳祐三年(1243)守重庆,蜀地残破,大雅重筑重庆城,以 御利、阆,蔽夔、峡,为蜀根柢,人德之,为立庙。卒谥忠烈。据王国维《黑 鞑事略跋》之研究,彭、徐二人分别于壬辰(1232)和乙未至丙申(1235— 1236)年间作为南宋使节的随员,前往蒙古大汗居留的草原。彭大雅是书状 官,先将自己的使蒙见闻写成书稿,徐霆随使归宋,亦将其见闻记录编撰成 稿。后二人相遇,各出所撰以相互参考,遂以彭著为定本,把徐霆的不同记 载作为“疏”写在各有关事项之下,合成本书。书中顶格书写者为彭大雅原 书,其低一格者是徐霆之疏。本书内容丰富,从多方面介绍了蒙古国的主要 人物、地理气候、游牧围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法 和占筮、差发赋税、贸易贩贾、官制和习惯法、军事装备、行军扎营,布阵 破敌、作战方法、军马将帅以及所属各投下状况等等。全书共分“其主”、 “其子”等 48 条。所记内容为作者身历其境、耳闻目睹的记录,故有很高 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国历史的重要资料。王国维 1925 年为本书作跋,指出“此书所贡献,当不在《秘史》、《亲征录》之下也”。 本书通行诸本中以 1925 年王国维笺证本为佳,见《王国维遗书》。 《纪行》、《西使记》 《纪行》1 卷,张德辉撰。张德辉,《元史》卷一六三有传。他是金朝 御史台的下级官吏,金亡后,为真定军阀史天泽幕僚,充当经历官。《元朝 名臣事略》卷十载其事迹。1247 年,忽必烈在漠北潜邸召他北上询问当世事。 德辉从中原北上,途经驴驹河(今克鲁沦河)、浑独剌河(今土剌河)、和 林城及塌米河等地而达于忽必烈驻地。本书是他记录这次北上的经历及沿途 所见所闻,对于当时蒙古族居住的大漠南北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 地理情况记述颇详,对研究蒙古国时期的历史和地理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 本书原载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一○○《玉堂嘉话》卷之八,常见 的有《四部丛刊》初编本。 《西使记》1 卷,刘郁撰。元宪宗蒙哥即位后,命其弟旭烈兀西征,征 服木剌夷、黑衣大食及西亚大片土地。蒙哥九年(1259)正月,常德(字仁
卿〕奉命驰驿西觐旭烈兀,他从和林岀发,途经昏木辇(今蒙古与新疆交界 处布尔根河)、龙骨河(今新疆乌沦古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 忽章河(今锡尔河〕、撒麻耳干、阿姆河等地,到达旭烈兀驻营地,往返共 14个月。归国后口述其经过见闻,由刘郁加以记录而成此书。书后有“中统 四年(1263)三月,浑源刘郁记”。 常德的西使比起耶律楚材和邱处机来,要晚四十年左右,在此期间,经 过蒙古的几次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之后,中亚的面貌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本 书的有关叙述,为人们了解十三世纪中期中亚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本 书对旭烈兀西征的经过以及西亚等地的风土人情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正可 补其他汉文史籍之所缺。 本书原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九四《玉堂嘉话》卷之二。后被收入《古 今说海》等多种丛书之中。王国维为本书作过校录,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 书·古行记校录》。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安南行记》 《真腊风土记》1卷,周达观撰。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路永嘉县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六月,决定遣使者赴真腊,命周达观从行。次年二 月离明州(今宁波),二十日自温州开船,三月十五日抵占城。中途逆风不 行,于是年秋七月始达;大德元年(1297)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回到四明 往返历时一年半左右,在该国居住约一年。他返国后,据其亲身见闻写成此 书 真腊即今柬埔寨。公元十至十三世纪为其文明最灿烂的时代,也称吴哥 时代。本书便是反映吴哥时代情况的著作。它记载柬埔寨十三世纪末叶多方 面的事物,所记凡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 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癞、死亡、耕种、山川、出产, 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麴、蚕桑、 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 入共40则。前有总叙。书中城郭等则记载了国都中许多伟大的建筑和雕刻, 此外,本书还广泛记述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活动、生活状况、语言文字、宗教 信仰、风俗人情等情况,是现存的关于柬埔寨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唯· 记载。夏鼐先生在本书《校注者序言》中指出,“连柬埔寨本国的文献中, 也没有像这样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书籍,所以研究柬埔寨 历史的学者对它极其重视。”元廷元贞遣使真腊一事,《元史》不载,赖此 书存其梗概;又《元史·外国传》未列真腊,此书可补其缺。本书对研究十 三世纪元廷与真腊的通商等友好关系也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版本甚多,元末所刻陶宗仪《说郛》收有此书,盖为本书最早的 刊本。夏鼐先生的《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以影印明刻《古
卿)奉命驰驿西觐旭烈兀,他从和林出发,途经昏木辇(今蒙古与新疆交界 处布尔根河)、龙骨河(今新疆乌沦古河)、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 忽章河(今锡尔河)、撒麻耳干、阿姆河等地,到达旭烈兀驻营地,往返共 14 个月。归国后口述其经过见闻,由刘郁加以记录而成此书。书后有“中统 四年(1263)三月,浑源刘郁记”。 常德的西使比起耶律楚材和邱处机来,要晚四十年左右,在此期间,经 过蒙古的几次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之后,中亚的面貌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本 书的有关叙述,为人们了解十三世纪中期中亚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本 书对旭烈兀西征的经过以及西亚等地的风土人情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正可 补其他汉文史籍之所缺。 本书原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九四《玉堂嘉话》卷之二。后被收入《古 今说海》等多种丛书之中。王国维为本书作过校录,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 书·古行记校录》。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安南行记》 《真腊风土记》1 卷,周达观撰。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路永嘉县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六月,决定遣使者赴真腊,命周达观从行。次年二 月离明州(今宁波),二十日自温州开船,三月十五日抵占城。中途逆风不 行,于是年秋七月始达;大德元年(1297)六月回舟,八月十二日回到四明, 往返历时一年半左右,在该国居住约一年。他返国后,据其亲身见闻写成此 书。 真腊即今柬埔寨。公元十至十三世纪为其文明最灿烂的时代,也称吴哥 时代。本书便是反映吴哥时代情况的著作。它记载柬埔寨十三世纪末叶多方 面的事物,所记凡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 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癞、死亡、耕种、山川、出产、 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麴、蚕桑、 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 入共 40 则。前有总叙。书中城郭等则记载了国都中许多伟大的建筑和雕刻, 此外,本书还广泛记述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活动、生活状况、语言文字、宗教 信仰、风俗人情等情况,是现存的关于柬埔寨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唯一 记载。夏鼐先生在本书《校注者序言》中指出,“连柬埔寨本国的文献中, 也没有像这样一部详述他们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书籍,所以研究柬埔寨 历史的学者对它极其重视。”元廷元贞遣使真腊一事,《元史》不载,赖此 书存其梗概;又《元史·外国传》未列真腊,此书可补其缺。本书对研究十 三世纪元廷与真腊的通商等友好关系也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版本甚多,元末所刻陶宗仪《说郛》收有此书,盖为本书最早的 刊本。夏鼐先生的《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以影印明刻《古
今逸史》本为底本,对勘各本,并采中外各家之长,加抒己见,进行注释 是目前最好而又便于阅读的本子。 《岛夷志略》1卷,原名《岛夷志》,现存诸本并作今名,当系明人抄 本所改。作者汪大渊,曾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家,所到地方,皆记 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至正己丑(1349)冬,大渊路 过泉州,适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名), 遂请熟悉东西洋诸地情况的汪大渊撰《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 次年,作者携《岛夷志》归南昌,单独刊印以广流传。 本书共分100条,除末条“异闻类聚”系抄撮前人旧记而成者外,其余 99条皆记作者亲身游览,耳目所亲见之事,每条大抵记述一个国家或地区 有些条还附带提到邻近的若干地方。全书所记涉及的国名和地名达二百二十 余个,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见诸我国著录。本书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今菲律 宾群岛,西至非洲。此书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番志》 下启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书,其价值更超过了宋明诸 作,因作者所记皆为亲历而非凭耳闻,所以,本书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十 四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十分珍贵的资料,为中外学者所瞩目。从近人沈曾植 开始,为此书作校注、翻释、考释者颇不乏人。此书及《清源续志》的元刻 本均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苏继顷《岛夷志略校释》,集诸家之说,取长 补短,择善而从,并考其未备,为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安南行记》一作《天南行记》,1卷,徐明善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 年(1288)冬十一月,命李思衍为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以徐明善等为副使, 同使安南。本书即记此次出使事。 本书有商务印书馆排印《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题作《天南行 记》。 《北巡私记》 刘佶撰。作者元末供职于朝廷,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并将此事美 化为“北巡”,故名其书为《北巡私记》。全书记载自至正二十八年(1368) 闰七月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所记多为元顺帝仓促北逃以及最后死 去的经过,其中对逃亡的路线、途中的狼狈情状、统治阶级间的倾轧及腐朽 劣迹等,均有生动的记载。关于这段史实,本书是现存的唯一汉文记载,且 为作者所亲自经历,故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柯劭忞于光绪戊申(1908)得 此书时,称之为“希世之秘笈”,“如获海外奇珍,自诧为平生第一幸事”。 此言不无道理。本书有《云窗丛刻》本
今逸史》本为底本,对勘各本,并采中外各家之长,加抒己见,进行注释, 是目前最好而又便于阅读的本子。 《岛夷志略》1 卷,原名《岛夷志》,现存诸本并作今名,当系明人抄 本所改。作者汪大渊,曾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家,所到地方,皆记 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至正己丑(1349)冬,大渊路 过泉州,适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名), 遂请熟悉东西洋诸地情况的汪大渊撰《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 次年,作者携《岛夷志》归南昌,单独刊印以广流传。 本书共分 100 条,除末条“异闻类聚”系抄撮前人旧记而成者外,其余 99 条皆记作者亲身游览,耳目所亲见之事,每条大抵记述一个国家或地区, 有些条还附带提到邻近的若干地方。全书所记涉及的国名和地名达二百二十 余个,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见诸我国著录。本书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今菲律 宾群岛,西至非洲。此书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番志》, 下启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书,其价值更超过了宋明诸 作,因作者所记皆为亲历而非凭耳闻,所以,本书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十 四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十分珍贵的资料,为中外学者所瞩目。从近人沈曾植 开始,为此书作校注、翻释、考释者颇不乏人。此书及《清源续志》的元刻 本均佚。1981 年中华书局出版苏继顷《岛夷志略校释》,集诸家之说,取长 补短,择善而从,并考其未备,为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较好的本子。 《安南行记》一作《天南行记》,1 卷,徐明善撰。元世祖至元二十五 年(1288)冬十一月,命李思衍为礼部侍郎,充国信使,以徐明善等为副使, 同使安南。本书即记此次出使事。 本书有商务印书馆排印《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题作《天南行 记》。 《北巡私记》 刘佶撰。作者元末供职于朝廷,跟随元顺帝一行仓皇北逃,并将此事美 化为“北巡”,故名其书为《北巡私记》。全书记载自至正二十八年(1368) 闰七月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所记多为元顺帝仓促北逃以及最后死 去的经过,其中对逃亡的路线、途中的狼狈情状、统治阶级间的倾轧及腐朽 劣迹等,均有生动的记载。关于这段史实,本书是现存的唯一汉文记载,且 为作者所亲自经历,故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柯劭忞于光绪戊申(1908)得 此书时,称之为“希世之秘笈”,“如获海外奇珍,自诧为平生第一幸事”。 此言不无道理。本书有《云窗丛刻》本
第三节其他史料 《平宋录》、《庚申外史》 《平宋录》1卷,刘敏中撰。刘敏中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诸朝,《元 史》有传。平生著述除本书外,尚有《中庵集》25卷,其中11卷是碑铭、 墓志、行状,有关元前期的资料十分丰富°。 本书专记元朝征服南宋经过。常见有《守山阁丛书》本。 《庚申外史》权衡编。权衡,字以制,号葛溪,元末明初江西吉安人。 元顺帝至正年间曾隐居于河南漳德府一带28年。不应元聘,著书甚多 书记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一朝历史,因元顺帝生于庚申年(延祐七年, 称庚申帝,故书用此名。本书上起元统元年(1333),下迄至正二十八年 (1368),全书用编年体写成。所纪史实,多为《元史》和其他著作所无, 叙事生动、具体;由于作者在整个元末农民战争期间都在河南一带,对当时 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多耳闻目睹,故本书对研究元末农民战争以及当时统治 集团的内部斗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地名人名及事件年月上,由于作者根据一时传闻记录,无文书可 以检寻,故不免有所抵牾,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此书《宝颜堂秘笈》、《学海类编》、《学津讨原》、《海山仙馆丛书》、 《豫章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均曾收入,各本文字互有异同。1991年, 中州出版社出版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为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明氏实录》 卷,明杨学可撰。学可名敏,字学可,以字行,人号清风先生,四川 新都人。曾拜元儒杜圭为师,博通经史。当其学成之时,适逢元末兵起,乃 避居云南昆明,讲论六经。后复归西蜀,其时适当明玉珍强盛之时,明玉珍 授他国子助教,他坚辞不受。入明以后,赴京诉老疾,辞归西蜀,继续从事 教书工作。明刘惟德为之撰《清风先生传》。 本书记元末农民起义四川首领明玉珍及其子事迹始末,较之《明太祖实 录》中的《明玉珍传》,次序大体相同而内容更详细,就具体史实而论则互 有异同,兹举二例:其一,关于明三其人,《明氏实录》称明三原姓万名胜, 是明玉珍手下的一名战功卓著的人物,明玉珍称帝后复其姓名为万胜,拜为 司马。但《明太祖实录》卷一六《明玉珍传》及张廷玉《明史·明玉珍传》 均将万胜作“明二”。徐松在《明氏实录》校补中已指出后两书的这一错误, ①见《北京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刊》。 ①见张奉书等:《新都县志》卷十一《艺文》
第三节 其他史料 《平宋录》、《庚申外史》 《平宋录》1 卷,刘敏中撰。刘敏中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诸朝,《元 史》有传。平生著述除本书外,尚有《中庵集》25 卷,其中 11 卷是碑铭、 墓志、行状,有关元前期的资料十分丰富①。 本书专记元朝征服南宋经过。常见有《守山阁丛书》本。 《庚申外史》权衡编。权衡,字以制,号葛溪,元末明初江西吉安人。 元顺帝至正年间曾隐居于河南漳德府一带 28 年。不应元聘,著书甚多。本 书记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一朝历史,因元顺帝生于庚申年(延祐七年,1320), 称庚申帝,故书用此名。本书上起元统元年(1333),下迄至正二十八年 (1368),全书用编年体写成。所纪史实,多为《元史》和其他著作所无, 叙事生动、具体;由于作者在整个元末农民战争期间都在河南一带,对当时 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多耳闻目睹,故本书对研究元末农民战争以及当时统治 集团的内部斗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地名人名及事件年月上,由于作者根据一时传闻记录,无文书可 以检寻,故不免有所抵牾,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此书《宝颜堂秘笈》、《学海类编》、《学津讨原》、《海山仙馆丛书》、 《豫章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均曾收入,各本文字互有异同。1991 年, 中州出版社出版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为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明氏实录》 1 卷,明杨学可撰。学可名敏,字学可,以字行,人号清风先生,四川 新都人。曾拜元儒杜圭为师,博通经史。当其学成之时,适逢元末兵起,乃 避居云南昆明,讲论六经。后复归西蜀,其时适当明玉珍强盛之时,明玉珍 授他国子助教,他坚辞不受。入明以后,赴京诉老疾,辞归西蜀,继续从事 教书工作。明刘惟德为之撰《清风先生传》①。 本书记元末农民起义四川首领明玉珍及其子事迹始末,较之《明太祖实 录》中的《明玉珍传》,次序大体相同而内容更详细,就具体史实而论则互 有异同,兹举二例:其一,关于明三其人,《明氏实录》称明三原姓万名胜, 是明玉珍手下的一名战功卓著的人物,明玉珍称帝后复其姓名为万胜,拜为 司马。但《明太祖实录》卷一六《明玉珍传》及张廷玉《明史·明玉珍传》 均将万胜作“明二”。徐松在《明氏实录》校补中已指出后两书的这一错误, ① 见《北京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刊》。 ① 见张奉书等:《新都县志》卷十一《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