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翰生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写了本卷传 记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二节。 廖果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撰写了本卷传记部 分的第十七章第三节。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二十三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二十四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 的第二十七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 部分的第二十八章。 本卷书成后,尚有目录编制、章节调整等方面需要加工,刘雪英同志做 了不少具体工作。 本卷的特点是:史料搜集得广,考核精审,立论平实,可说功力相当深 厚。序说编对各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概况,叙述甚为详审。民族史是本书计划 中的重点。 民族史在一部通史中应如何安排,是一个大问题。在本书各卷中已按照 具体情况做了相应的处理。本卷民族章是按照第四卷的办法处理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蒙元时期很重要的人物,按照本书通例,应分别为 之立传。但本卷并未这样做,而是把比较重要的材料集中于综述中,这既可 加强综述的纲领性地位,又可以为历史人物的活动提供时代的背景,以重现 历史人物的面貌。为避免重复,此二人不另立专传。 如果说本卷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这主要应归功于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 这个研究室是著名元史专家韩儒林鸿庵同志创建的。鸿庵去世后,陈得芝同 志继续负责,一直贯彻朴实治学的学风,在国内外学人中享有盛誉。我与鸿 庵同志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友谊,本书倡议时,鸿庵曾参与筹划。今天,元史 卷的完成也可以说是实现了他的遗愿。最后,感谢蔡美彪同志、刘乃和同志 为本书题写书名。 白寿彝于北京 1995年7月24日
赵翰生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写了本卷传 记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二节。 廖果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撰写了本卷传记部 分的第十七章第三节。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副教授,撰写了传记部 分的第二十三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的 第二十四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撰写了传记部分 的第二十七章。 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撰写了传记 部分的第二十八章。 本卷书成后,尚有目录编制、章节调整等方面需要加工,刘雪英同志做 了不少具体工作。 本卷的特点是:史料搜集得广,考核精审,立论平实,可说功力相当深 厚。序说编对各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概况,叙述甚为详审。民族史是本书计划 中的重点。 民族史在一部通史中应如何安排,是一个大问题。在本书各卷中已按照 具体情况做了相应的处理。本卷民族章是按照第四卷的办法处理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蒙元时期很重要的人物,按照本书通例,应分别为 之立传。但本卷并未这样做,而是把比较重要的材料集中于综述中,这既可 加强综述的纲领性地位,又可以为历史人物的活动提供时代的背景,以重现 历史人物的面貌。为避免重复,此二人不另立专传。 如果说本卷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这主要应归功于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 这个研究室是著名元史专家韩儒林鸿庵同志创建的。鸿庵去世后,陈得芝同 志继续负责,一直贯彻朴实治学的学风,在国内外学人中享有盛誉。我与鸿 庵同志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友谊,本书倡议时,鸿庵曾参与筹划。今天,元史 卷的完成也可以说是实现了他的遗愿。最后,感谢蔡美彪同志、刘乃和同志 为本书题写书名。 白寿彝于北京 1995 年 7 月 24 日
中国通史第八卷
中国通史 第八卷
甲编序说 第一章汉文资料 第一节基本史料 《元史》 《元史》210卷,明宋濂等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乙亥 (初四日),夺取元末农民战争胜利果实的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元洪武。同 年八月庚午(初二日),明军占领元朝大都(今北京),元亡。朱元璋为把 自己取得政权的经过说成是“奉天承运”、“绍百王之正统”,并为了总 结前朝成败得失的经验,作为本朝统治的鉴戒,乃决意仿唐朝以来新建王 朝必组织一定人力,设局纂修前朝历史的做法,于当年十二月,命令宋濂, 王祎等人纂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 正式开局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参加的人有总裁宋濂、王祎 及纂修汪克宽、胡翰、宋僖等16人,仅用了188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 顺帝一朝以外的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由于编 纂的时间太仓猝,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 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命宋濂、 王祎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15人继续纂修,经过143天,七月 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 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卷, 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厘分附丽,共成210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 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 《元史》正文由《本纪》、《志》、《表》和《列传》等部分组成。 早在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原金朝状元王鹗就奏请纂修成吉思汗的 实录了。此后,自成吉思汗到宁宗十三朝,代代都有实录,这是明初纂修 《元史》的主要材料之一,《元史》47卷本纪除顺帝一朝之外,主要就是依 据十三朝实录编撰而成。十三朝实录早已不存,幸赖《元史》本纪,尚得保 存其部分内容,故本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元史》的58卷志和8卷表 的史料来源,除顺帝朝部分之外,大体上是根据元文宗时所修的《皇朝经世 ①见李善长《进<元史>表》 《宋濂目录后记》云:“钦惟皇上龙飞江左,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大统既正,亦诏修前代之史,以为世 ①《元史》卷一六O《王鹗传》
甲编 序 说 第一章 汉文资料 第一节 基本史料 《元 史》 《元史》210 卷,明宋濂等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乙亥 (初四日),夺取元末农民战争胜利果实的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元洪武。同 年八月庚午(初二日),明军占领元朝大都(今北京),元亡。朱元璋为把 自己取得政权的经过说成是“奉天承运”、“绍百王之正统”①,并为了总 结前朝成败得失的经验,作为本朝统治的鉴戒②,乃决意仿唐朝以来新建王 朝必组织一定人力,设局纂修前朝历史的做法,于当年十二月,命令宋濂, 王祎等人纂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 正式开局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参加的人有总裁宋濂、王祎 及纂修汪克宽、胡翰、宋僖等 16 人,仅用了 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 顺帝一朝以外的纪 37 卷,志 53 卷,表 6 卷,传 63 卷,共 159 卷。由于编 纂的时间太仓猝,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 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命宋濂、 王祎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 15 人继续纂修,经过 143 天,七月 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 10 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 祀》、《百官》、《食货志》各 1 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 卷, 共计 53 卷。然后合前后二书,厘分附丽,共成 210 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 两次纂修,历时仅 331 天。 《元史》正文由《本纪》、《志》、《表》和《列传》等部分组成。 早在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原金朝状元王鹗就奏请纂修成吉思汗的 实录了①。此后,自成吉思汗到宁宗十三朝,代代都有实录,这是明初纂修 《元史》的主要材料之一,《元史》47 卷本纪除顺帝一朝之外,主要就是依 据十三朝实录编撰而成。十三朝实录早已不存,幸赖《元史》本纪,尚得保 存其部分内容,故本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元史》的 58 卷志和 8 卷表 的史料来源,除顺帝朝部分之外,大体上是根据元文宗时所修的《皇朝经世 ① 见李善长《进<元史>表》。 ② 《宋濂目录后记》云:“钦惟皇上龙飞江左,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大统既正,亦诏修前代之史,以为世 鉴。”可为证。 ① 《元史》卷一六○《王鹗传》
大典》编撰而成,而这部书现已大部分散失,只能从《元史》志表中略知梗 概,因此,《元史》的志、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元史》的97卷列传 大体根据墓志、神道碑、家传、行述之类编写而成;部分列传的史料来源则 为《元朝名臣事略》和今已不存的官修后妃功臣列传,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但在总体上不及本纪、志和表。 当然,《元史》由于其成书仓促等原因,存在不少缺点和弊病,遭致时 人的不满和后来学者的讥议。朱元璋本人就曾命解缙进行修改,原编修之 朱右撰有《元史拾遗》,均可为时人不满的证明,不过因《元史》是奉敕纂 修的,所以明人不敢推翻重修,只作了些补遗、续编之类的工作。清代部分 学者对《元史》的讥议更多,如顾炎武指出《元史》有“一人作两传”的现 象;“本纪有脱漏月者”,“列传有重书年者”;“诸志皆案牍之文,并无 熔范”等等°。钱大昕也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 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 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 及其半”;“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等等。 鉴于《元史》的成书草率和它所受到的种种指摘,自明朝以来就不断有 人企图增续和重修,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 平的《元史类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 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洪武刻本,洪武三年秋七月《元史》修 成,十月便已“镂版讫功”。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其中《元 史》用的是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面加以补刊,一般版心有嘉靖八、九、十年 补刊字样,是为南监本。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三十四年(1606),北京 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是为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 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是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对辽 金、元三史的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了殿本的木版,重新印刷, 通称乾隆四十六年本,这是最坏的版本,毫无可取之处。道光四年(1824), 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是为道光本。以后还有各种翻 刻重印的版本,通常为治元史者所不取。1935年,商务印书馆以99卷洪武 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出版,是为百衲本,此在通行各本中最接近于洪 武本的原貌,为治元史的中外学者沿用了四十余年。1976年4月,中华书局 出版点校本《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用其他各种版本进行校勘,还吸收 了前人对《元史》校勘的成果,并利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校正了有关史文, 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日知录》卷二六《元史》。 2《潜研堂文集》卷十三《答问十》
大典》编撰而成,而这部书现已大部分散失,只能从《元史》志表中略知梗 概,因此,《元史》的志、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元史》的 97 卷列传 大体根据墓志、神道碑、家传、行述之类编写而成;部分列传的史料来源则 为《元朝名臣事略》和今已不存的官修后妃功臣列传,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但在总体上不及本纪、志和表。 当然,《元史》由于其成书仓促等原因,存在不少缺点和弊病,遭致时 人的不满和后来学者的讥议。朱元璋本人就曾命解缙进行修改,原编修之一 朱右撰有《元史拾遗》,均可为时人不满的证明,不过因《元史》是奉敕纂 修的,所以明人不敢推翻重修,只作了些补遗、续编之类的工作。清代部分 学者对《元史》的讥议更多,如顾炎武指出《元史》有“一人作两传”的现 象;“本纪有脱漏月者”,“列传有重书年者”;“诸志皆案牍之文,并无 熔范”等等①。钱大昕也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 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 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 及其半”;“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等等②。 鉴于《元史》的成书草率和它所受到的种种指摘,自明朝以来就不断有 人企图增续和重修,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 平的《元史类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 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洪武刻本,洪武三年秋七月《元史》修 成,十月便已“镂版讫功”。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其中《元 史》用的是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面加以补刊,一般版心有嘉靖八、九、十年 补刊字样,是为南监本。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三十四年(1606),北京 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是为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 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是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对辽、 金、元三史的译名进行了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了殿本的木版,重新印刷, 通称乾隆四十六年本,这是最坏的版本,毫无可取之处。道光四年(1824), 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是为道光本。以后还有各种翻 刻重印的版本,通常为治元史者所不取。1935 年,商务印书馆以 99 卷洪武 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出版,是为百衲本,此在通行各本中最接近于洪 武本的原貌,为治元史的中外学者沿用了四十余年。1976 年 4 月,中华书局 出版点校本《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用其他各种版本进行校勘,还吸收 了前人对《元史》校勘的成果,并利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校正了有关史文, 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① 《日知录》卷二六《元史》。 ② 《潜研堂文集》卷十三《答问十》
《元典章》 本书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60卷,附《新集至治条例》,编者不 详。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曾规定各地官府编类中统建元以来的“圣旨、 条画及朝廷已行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吏遵循的依据。所以沈家本 于光绪戊申(1908)为《元典章》撰写的跋文中即认为“此书当日乃奉官刊 布,以资遵守,非仅为吏胥之钞记”。但有人以为此书“殆吏胥所钞记,然 主其事,似为坊贾也”°。 本书是一部元朝法令公牍文书的汇编,上起世祖中统元年(1260),下 迄英宗至治二年(1322)。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十大类,《新集至治条例》分国典、朝纲、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八大类,各大类之下又有门、目,目下列举条格事 例,全书共有81门、467目、2391条。 此书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 料。书中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的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 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和过程。社 会经济史料主要集中在户部各卷中,是研究元代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有关 土地买卖、租佃关系、会种科差、课税制度、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元代 币制、高利贷盘剥及农业政策和村社制度等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生动的 反映。吏部各卷对元代各类官吏的官职、品级、职责、任免、升转、考核 各种公规,乃至文牍程式都有记载。刑部各卷提供了元代司法制度的详细资 料,对研究元代法制史和社会史极有价值。本书可以补充和印证《元史》和 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 《元典章》文体独特,不仅使用一般书面语,词讼文字中又常用元代口 语。此外,还有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以口语硬译蒙古语的特殊文 体,其语法特征与汉语大不相同。有时在同一文牍中混用这些不同文体。这 就为一般读者和初学元史者带来困难。今可参读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 体》一文,作为打开《元典章》等史籍之门的一把钥匙。 《元典章》过去通行的是光绪戊申(1908)北京法律学堂刊行的由沈家 本作跋的刻本,世称沈刻本。惟此刻本错误极多,错字、漏字且不说,其中 整段、整页脱漏者亦不在少数;陈垣据元刊本作《沈刻元典章校补》及《元 典章校补释例》,勘正“伪、误、衍、脱、颠倒诸处一万二千余条”③,读 ①昌彼德:《跋元坊刊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见台湾影印元刊本《元典章》后。 ①见《元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两书分别于1931年、1934年由国立北平大学研究所刊行。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元典章》沈刻本时, 将两书收入,同时重印
《元典章》 本书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60 卷,附《新集至治条例》,编者不 详。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曾规定各地官府编类中统建元以来的“圣旨、 条画及朝廷已行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吏遵循的依据。所以沈家本 于光绪戊申(1908)为《元典章》撰写的跋文中即认为“此书当日乃奉官刊 布,以资遵守,非仅为吏胥之钞记”。但有人以为此书“殆吏胥所钞记,然 主其事,似为坊贾也”①。 本书是一部元朝法令公牍文书的汇编,上起世祖中统元年(1260),下 迄英宗至治二年(1322)。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十大类,《新集至治条例》分国典、朝纲、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八大类,各大类之下又有门、目,目下列举条格事 例,全书共有 81 门、467 目、2391 条。 此书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 料。书中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的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 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和过程。社 会经济史料主要集中在户部各卷中,是研究元代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有关 土地买卖、租佃关系、会种科差、课税制度、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元代 币制、高利贷盘剥及农业政策和村社制度等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生动的 反映。吏部各卷对元代各类官吏的官职、品级、职责、任免、升转、考核, 各种公规,乃至文牍程式都有记载。刑部各卷提供了元代司法制度的详细资 料,对研究元代法制史和社会史极有价值。本书可以补充和印证《元史》和 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 《元典章》文体独特,不仅使用一般书面语,词讼文字中又常用元代口 语。此外,还有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以口语硬译蒙古语的特殊文 体,其语法特征与汉语大不相同。有时在同一文牍中混用这些不同文体。这 就为一般读者和初学元史者带来困难。今可参读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 体》一文①,作为打开《元典章》等史籍之门的一把钥匙。 《元典章》过去通行的是光绪戊申(1908)北京法律学堂刊行的由沈家 本作跋的刻本,世称沈刻本。惟此刻本错误极多,错字、漏字且不说,其中 整段、整页脱漏者亦不在少数;陈垣据元刊本作《沈刻元典章校补》及《元 典章校补释例》,勘正“伪、误、衍、脱、颠倒诸处一万二千余条”①,读 ① 昌彼德:《跋元坊刊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见台湾影印元刊本《元典章》后。 ① 见《元史论丛》第 1 辑,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① 两书分别于 1931 年、1934 年由国立北平大学研究所刊行。1958 年中华书局重印《元典章》沈刻本时, 将两书收入,同时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