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 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 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 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 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 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 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 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 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 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 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 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 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 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 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 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 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 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 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 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 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 已被纳入到了“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 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 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 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 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B.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C.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D.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高三年级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共 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 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 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 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 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 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 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 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 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 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 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 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 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 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 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 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 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 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 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 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 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 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 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 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 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 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 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 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B.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C.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D.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B.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C.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B.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C.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一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D.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 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 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 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l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 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 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 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 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 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 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 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 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 斗人逐一攻克,于2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 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 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 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 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 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 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B.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C.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B.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C.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D.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6 月 25 日 2 时 9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 46 颗 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 21 颗卫星,包括 18 颗 MEO 卫星,这一轨道 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 颗 GEO 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 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 IGSO 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 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 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 8 字舞。 此次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 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 2019 年 6 月 27 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5 月 22 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 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 至 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 步伐。 20 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 19 星的佳绩 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 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 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 斗人逐一攻克,于 2003 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 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 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 GEO/IGSO 卫星为主、有源与 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 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 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 2019 年 5 月 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 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 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 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一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 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 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 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 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其他导航系统。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 展意义重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 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 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 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6.“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煕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张老态 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眼窝、嘴 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 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我掐着 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80周年,最后的老兵, 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 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 20 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 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 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 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 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 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 2018 年 9 月 25 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 第 21 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 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其他导航系统。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 20 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 展意义重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 2018 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 年再发射 6 至 8 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 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 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 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6.“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昔日之光 夏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张老态 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眼窝、嘴 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 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我掐着 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 106 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 80 周年,最后的老兵, 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 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
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上轻敲 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 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 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 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 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一一高楼、高铁、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 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 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 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这是 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我面对 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 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2025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 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 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 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一会儿数天上的星 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徼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 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向爷爷 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 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 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竟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出稀疏 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平板 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 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 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 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 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 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上轻敲 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 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 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 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 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高楼、高铁、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 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 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 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这是 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我面对 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 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 2025 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 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 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 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一会儿数天上的星 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 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向爷爷 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 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 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竟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出稀疏 的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平板 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 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 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 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 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 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入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 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情节安 排巧妙 独 C.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 回忆,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照千秋,不应 该被我们遗忘。 8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 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6分) 9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 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 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 咸怒,出教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①弩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 反托疾乎?”令诣狱养病,欲杀之。客有说咸曰:“赵杀鸣犊②,孔子临河而逝。未闻求贤而胁 以牢狱者也”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 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 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曰 “方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测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 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数年不 起,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 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 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 赙赠百匹,业子犟,逃避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注⑩彀(gσu):使劲张弓。②赵杀鸣犊:赵简子杀其大夫鸣铵。鸣犊,人名,《孔子世家》 作窦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B.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阿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C.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D.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又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入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 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情节安 排巧妙,匠心独运。 C.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 回忆,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照千秋,不应 该被我们遗忘。 8.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 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6 分) 9.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 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 除为郎,会王莽居摄,业以病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太守刘咸强召之,业乃载病诣门, 咸怒,出教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①弩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 反托疾乎?”令诣狱养病,欲杀之。客有说咸曰:“赵杀鸣犊②,孔子临河而逝。未闻求贤而胁 以牢狱者也”咸乃出之,因举方正。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绝匿名迹, 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僭号,素闻业贤,征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 乃使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曰: “方今天下分崩,孰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测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 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身名俱全,不亦优乎!今数年不 起,猜疑寇心,凶祸立加,非计之得者也,”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 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 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业死,大惊,又耻有杀贤之名,乃遣使吊祠, 赙赠百匹,业子犟,逃避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象。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注]①彀(gòu):使劲张弓。②赵杀鸣犊:赵简子杀其大夫鸣铵。鸣犊,人名,《孔子世家》 作窦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B.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C.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D.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 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来又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