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己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 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奧秘何在? ②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 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 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 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 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 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 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 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 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 的。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③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 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 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 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 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 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 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 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 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 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④龙文化符号成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 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 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 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 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 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⑤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 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 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 性与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 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2017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世界古文明或被外族征服改变了形态,或文明破碎陷入乱局,只有中华文明 长期延续发展。 B.从伏羲女娲到明清时期,对于龙的崇拜始终是主流,而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 在世界上传播
山东省德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 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②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 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 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 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 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 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 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 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 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 的。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③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 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 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 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 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 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 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 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 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 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④龙文化符号成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 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 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 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 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 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⑤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 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 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 性与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 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 2017 年 11 月 27 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界古文明或被外族征服改变了形态,或文明破碎陷入乱局,只有中华文明 长期延续发展。 B.从伏羲女娲到明清时期,对于龙的崇拜始终是主流,而黄龙旗代表中国形象 在世界上传播
C.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绝不固步自封,所以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 古今精华为一体。 D.《乾》卦以龙为喻而表现的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 世界的基本姿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方面论证一体与多元的和谐文化 格局是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保障。 B.文章第③段以民间龙舟竞渡成风、佛教龙文化进入中国为例,分别论证了中 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 C.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龙文化蕴含的智慧保障中国文化持续 发展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论证结构层次清晰,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原 因,最后进一步强调其发展历程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众与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很难 避免尖锐的文化冲突 B.历史上“龙”既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也是全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想独 占龙文化资源只能以失败告终 C.飞龙在天、潜龙在渊等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生活态度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有 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D.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进及创新发展,具有了不可战胜的活力,这是我们建 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精神强度 雪小禅 ①我喜欢“精神强度”这个词 ②非常达利。我在看达利的油画时常常会想起这个词。他反对时间,把时间变成 变形的钟表挂在树上,把沙发做成马桶。那种精神强度可以把一切扭曲。他的画 不凌厉,但看毕震撼之后是无限的激荡,好像得了脑震荡的人,好长时间会缓不 过来 ③其实精神真是最形而上的东西。最不可靠,也最可靠!就象过分美于一种植物 的叫法。我喜欢铁线蕨这个植物。只是喜欢它的叫法。在蕨类植物里,它有一种 突兀的美。我喜欢类似于它的人,干净、倔强、饱满……喜欢长风浩荡,喜欢渺 目烟视……内心里越是野旷人稀,它呈现给艺术的越是生动疼痛 ④有精神强度的人,不会轻易被打倒。虽然有时候他很脆弱,但这脆弱,其实是 艺术里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架,犹如寂寞花园里一朵绮丽的花,安静地开,安静地 谢 ⑤看过一个纪录片,是记录清华物理系教授叶企孙的。钱学森、杨振宁全是他的 学生,他开中国物理系先河,终生未婚。把自己交给了物理,交给了学生。在文 革时期,被说成特务,为了不牵连学生,在清华遇到学生时,他假装不认识。有 学生上前打交道,他摆着手说,不要来,不要来。那时他背已驼发已白,每天不 说一句话。他的小屋,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整摞的物理书。而他睡觉的地方, 只是一张椅子。事后有人问过他,觉得寂寞吗?孤独吗?绝望吗?他答,我有物
C.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绝不固步自封,所以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 古今精华为一体。 D.«乾»卦以龙为喻而表现的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 世界的基本姿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等方面论证一体与多元的和谐文化 格局是中国文化延续发展的保障。 B.文章第③段以民间龙舟竞渡成风、佛教龙文化进入中国为例,分别论证了中 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 C.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龙文化蕴含的智慧保障中国文化持续 发展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论证结构层次清晰,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原 因,最后进一步强调其发展历程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民众与各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就无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很难 避免尖锐的文化冲突。 B.历史上“龙”既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也是全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想独 占龙文化资源只能以失败告终。 C.飞龙在天、潜龙在渊等不同状态下不同的生活态度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有 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 D.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进及创新发展,具有了不可战胜的活力,这是我们建 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精神强度 雪小禅 ①我喜欢“精神强度”这个词。 ②非常达利。我在看达利的油画时常常会想起这个词。他反对时间,把时间变成 变形的钟表挂在树上,把沙发做成马桶。那种精神强度可以把一切扭曲。他的画 不凌厉,但看毕震撼之后是无限的激荡,好像得了脑震荡的人,好长时间会缓不 过来。 ③其实精神真是最形而上的东西。最不可靠,也最可靠! 就象过分美于一种植物 的叫法。我喜欢铁线蕨这个植物。只是喜欢它的叫法。在蕨类植物里,它有一种 突兀的美。我喜欢类似于它的人,干净、倔强、饱满……喜欢长风浩荡,喜欢渺 目烟视……内心里越是野旷人稀,它呈现给艺术的越是生动疼痛。 ④有精神强度的人,不会轻易被打倒。虽然有时候他很脆弱,但这脆弱,其实是 艺术里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架,犹如寂寞花园里一朵绮丽的花,安静地开,安静地 谢。 ⑤看过一个纪录片,是记录清华物理系教授叶企孙的。钱学森、杨振宁全是他的 学生,他开中国物理系先河,终生未婚。把自己交给了物理,交给了学生。在文 革时期,被说成特务,为了不牵连学生,在清华遇到学生时,他假装不认识。有 学生上前打交道,他摆着手说,不要来,不要来。那时他背已驼发已白,每天不 说一句话。他的小屋,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整摞的物理书。而他睡觉的地方, 只是一张椅子。事后有人问过他,觉得寂寞吗? 孤独吗? 绝望吗? 他答,我有物
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强度,或许他早就和 些大师一样选择自杀,投湖或悬梁。他倔强地活在自己的芬芳世界里,一直到生 命最后 ⑥看《杜拉斯传》,惦记于这个女人的精神强度一一一她的一生,总在打倒别人 从来没有被別人打倒过。即使爱情。她用她的文字打倒读者,用她的爱情打倒男 人。在离别时,她不哭男人哭;在爱着时,她得意地说,你多幸运呀,你爱上我, 你爱上这么著名的一个作家! ⑦她一点不卑微,一点不示弱,一点也不! ⑧我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软弱。她没有性别,她是杜拉斯。 ⑨而大师黄永玉,一直在用画来表达他的精神强度。“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 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 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这是黄永玉同他表叔沈从文聊天时说的话。黄永玉 问表叔,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沈从文答,“懂了就值了” ⑩是啊,懂了就值了。 这世间,必有一种懂得是精神,穿越灵魂,幽幽而来。总有那个明白三月间杏花 开了,下点毛毛雨的惆怅的人,总有发个信儿就刹那间说慈悲的人,因为,他的 精神强度恰巧与你在一个线上,不远,不近——一你说,他懂;他说,你懂 即使没有那个一起来看杏花的人,还是饱满的。因为内心是强大的,是蓬勃的, 是生生不息的,是杏花春雨里最美的笛声,是一个人的自斟自饮。是徐悲鸿说的 那句,“我就要一意孤行”。 那些有精神强度的人,是金,藏于内心。不显露,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 即使放在最孤寂的地方,他不凋落;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他不张扬 他用精神支撑着内心,那个花园里,妖娆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世间难寻的花,如果 你进得去,那么你看得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作者用达利的画作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把“精神强度”的力量具体化, 使读者对“精神强度”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形象的认识。 B.第③段作者说喜欢铁线蕨突兀的美,是为了强调精神的可靠,并以此类比与 它相似的人的个性特点,引出下文对叶企孙等人的描述。 C.文中说杜拉斯“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又说“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 限的软弱”,可见作者对杜拉斯精神强度的理解在不同阶段有矛盾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以“花园”设喻,与第④段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圆 融;同时也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5.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精神强度”的含意。(5分) 6.本文很多独句成段的段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2月18日下午,中国全球化智库与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 告(2017))蓝皮书。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54.45万 人,留学人数增速放缓,较2015年增速下降8.17个百分点。即便这样,中国 仍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最主要留学生源国。另一方
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强度,或许他早就和一 些大师一样选择自杀,投湖或悬梁。他倔强地活在自己的芬芳世界里,一直到生 命最后。 ⑥看«杜拉斯传»,惦记于这个女人的精神强度———她的一生,总在打倒别人, 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即使爱情。她用她的文字打倒读者,用她的爱情打倒男 人。在离别时,她不哭男人哭;在爱着时,她得意地说,你多幸运呀,你爱上我, 你爱上这么著名的一个作家! ⑦她一点不卑微,一点不示弱,一点也不! ⑧我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软弱。她没有性别,她是杜拉斯。 ⑨而大师黄永玉,一直在用画来表达他的精神强度。“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 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 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这是黄永玉同他表叔沈从文聊天时说的话。黄永玉 问表叔,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沈从文答,“懂了就值了”。 ⑩是啊,懂了就值了。 这世间,必有一种懂得是精神,穿越灵魂,幽幽而来。总有那个明白三月间杏花 开了,下点毛毛雨的惆怅的人,总有发个信儿就刹那间说慈悲的人,因为,他的 精神强度恰巧与你在一个线上,不远,不近———你说,他懂;他说,你懂。 即使没有那个一起来看杏花的人,还是饱满的。因为内心是强大的,是蓬勃的, 是生生不息的,是杏花春雨里最美的笛声,是一个人的自斟自饮。是徐悲鸿说的 那句,“我就要一意孤行”。 那些有精神强度的人,是金,藏于内心。不显露,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 即使放在最孤寂的地方,他不凋落;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他不张扬。 他用精神支撑着内心,那个花园里,妖娆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世间难寻的花,如果 你进得去,那么你看得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作者用达利的画作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把“精神强度”的力量具体化, 使读者对“精神强度”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形象的认识。 B.第③段作者说喜欢铁线蕨突兀的美,是为了强调精神的可靠,并以此类比与 它相似的人的个性特点,引出下文对叶企孙等人的描述。 C.文中说杜拉斯“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又说“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 限的软弱”,可见作者对杜拉斯精神强度的理解在不同阶段有矛盾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以“花园”设喻,与第④段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圆 融;同时也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5.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精神强度”的含意。(5 分) 6.本文很多独句成段的段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12 月 18 日下午,中国全球化智库与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 告(2017)»蓝皮书。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 54.45 万 人,留学人数增速放缓,较 2015 年增速下降 8.17 个百分点。即便这样,中国 仍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最主要留学生源国。另一方
面,来华留学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以友好国家和周边国家为主,近几年“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为 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材料二】 来华留学生人数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 ×来华留学人员增长率 一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增长率 l60 17.2 16.1 (%) 人140 15.0 135.25 12.2 64 15 120}11.3 110 113.71075 108.9 100 94610.4 8.6 35.7 26.5 20102011201220132014 2015 2016(年份) 图1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情况及在海外学习的中国 留学人员人数增长情况(2010~2016年) 资料来源:根据2010~2016年中国教育部留学人员统计和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整理。 【材料三】 来华留学生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人文社 科和中医等传统的专业方向,理工类专业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 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也相对缓慢。另外,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 为突出,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来华留学网发布的<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显 示,中国50所重点大学招收留学生人数比例可以占到来华留学生总人数比例的 77%,而数量更多的普通高校仅占比23%。中国政府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引领 作用持续显现,青海、宁夏、云南、江西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和边境省区的留学 生规模显著扩大,奖学金对周边国家生源的拉动作用明显
面,来华留学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以友好国家和周边国家为主,近几年“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为 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 20%。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材料三】 来华留学生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人文社 科和中医等传统的专业方向,理工类专业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 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也相对缓慢。另外,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 为突出,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来华留学网发布的«2014 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显 示,中国 50 所重点大学招收留学生人数比例可以占到来华留学生总人数比例的 77%,而数量更多的普通高校仅占比 23%。中国政府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引领 作用持续显现,青海、宁夏、云南、江西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和边境省区的留学 生规模显著扩大,奖学金对周边国家生源的拉动作用明显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材料四】 我国出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以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2017年留学专业选择 更加趋向理性化,从扎堆的金融、商科等转向就业前景更广阔的专业。近五年的 留学数据显示: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以商科为主,其他专业,比如理工科、设计 计算机,选择这三个专业的留学生不断增加。在院校选择上更趋向理性,滤去了 过往出国留学追求“镀金”“名校”等虚荣心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海外教 育的体验,聚焦点由院校综合排名转向专业排名,同时结合家庭实际经济情况、 未来就业等因素做选择,而非盲目跟风 近几年海外留学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而以自费为主的海外留学的费用不菲,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通工薪家庭也可以承担起留学费用,自费留学生数 量也在不断上涨。未来,出国留学将不再是普通家庭孩子遥远的梦想。 (摘编自胡润《2016年留学趋势特别报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J2016年出国L变化点增速放缓一但依然是美加、澳等国的 留学人数 最主要生源国 2016年来生源国特点以友好国家和增幅数值韩、泰、印、巴等 华留学生 周边国家为主 国均超20% C[来华留学生]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匀}改速政府奖学金促进西部 和边境省份扩大规模 D[画外留学]甲形之二[学]同内经济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出国留学目的地国家和来华留学生源国的对比看,留学人员主要流向经济 发达、教育先进的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的情况与之相反 B.材料二中所列来华留学人员和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七年的统计数 字,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C.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增长率呈波浪状,其中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 是这些年增长率变化的波谷。 D.根据材料二可知,多年来,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仍然远低于海外学习的中国留 学生人员数量,留学赤字问题依然严峻 E.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原因是重点大学的汉语语言、 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专业都实力雄厚。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方面的不同 (分)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 【材料四】 我国出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以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2017 年留学专业选择 更加趋向理性化,从扎堆的金融、商科等转向就业前景更广阔的专业。近五年的 留学数据显示: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以商科为主,其他专业,比如理工科、设计、 计算机,选择这三个专业的留学生不断增加。在院校选择上更趋向理性,滤去了 过往出国留学追求“镀金”“名校”等虚荣心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海外教 育的体验,聚焦点由院校综合排名转向专业排名,同时结合家庭实际经济情况、 未来就业等因素做选择,而非盲目跟风。 近几年海外留学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而以自费为主的海外留学的费用不菲,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通工薪家庭也可以承担起留学费用,自费留学生数 量也在不断上涨。未来,出国留学将不再是普通家庭孩子遥远的梦想。 (摘编自胡润«2016 年留学趋势特别报告»)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从出国留学目的地国家和来华留学生源国的对比看,留学人员主要流向经济 发达、教育先进的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的情况与之相反。 B.材料二中所列来华留学人员和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七年的统计数 字,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C.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增长率呈波浪状,其中 2013 年出现了负增长, 是这些年增长率变化的波谷。 D.根据材料二可知,多年来,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仍然远低于海外学习的中国留 学生人员数量,留学赤字问题依然严峻。 E.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原因是重点大学的汉语语言、 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专业都实力雄厚。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方面的不同。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