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 “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 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 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 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 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 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 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 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 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 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 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 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 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 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 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 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 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 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 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 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一踏上 (台阶)—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 侧上部—一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一→南(3)一→西(1839年-1851年)一→(1911年-1925年)一→(1927年 (2)一→北(3)抗日战争)一→(解放战争) 6
6 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 “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 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 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 10 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 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 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 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 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 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 2、 4 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 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 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 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 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 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 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 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 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 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 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 10 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 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 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 (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 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 10 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 年-1851 年)─→(1911 年-1925 年)─→(1927 年- (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注:空间与方位也可以列为一种顺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 解有关知识 3.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介绍新华中学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 第12课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 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 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 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 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 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 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 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7 (注:空间与方位也可以列为一种顺序)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 10 幅浮雕的内容。 2 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 解有关知识。 3.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介绍新华中学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 第 12 课 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 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 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 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 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 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 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 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 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 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 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 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示华夏 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 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 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 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 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 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 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 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 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 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 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 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 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8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 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 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 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 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 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 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 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 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 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 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 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 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 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 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 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爷句,、文章第7-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 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 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 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 片展 第13课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凡尔赛宫,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我们虽不 能一睹风采,大饱眼福。但我们可以跟随吉祖英的笔迹,去欣赏、想像凡尔赛宫的美妙。(板书 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同学们,我们在学前两篇说明文时,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讲解建筑物,今天我们 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来赏读《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老师这儿有几张介绍凡尔赛宫的图片,请同学 们欣赏后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划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然后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组图片 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词语练习:完成练习册(同桌互问) (二)课文学习 3、同学们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凡尔赛宫
9 三、文章第 7 一 11 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 6 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 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 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 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 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 片展。 第 13 课 凡尔赛宫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凡尔赛宫,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我们虽不 能一睹风采,大饱眼福。但我们可以跟随吉祖英的笔迹,去欣赏、想像凡尔赛宫的美妙。(板书 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同学们,我们在学前两篇说明文时,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讲解建筑物,今天我们 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来赏读《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老师这儿有几张介绍凡尔赛宫的图片,请同学 们欣赏后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划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然后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组图片, 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词语练习:完成练习册(同桌互问) (二)课文学习 3、同学们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凡尔赛宫
生一:介绍§1.2: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 它座落在……建于路易十四年代,至今约有290年的历史。全宫占地111)平方米,宫殿建筑气 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看!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宫更美 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问: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刚才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方位、艺术价值 外部:建筑时间、面积、特色) 4、师: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宫内,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3。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 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这里的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已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 工艺精湛的家具。这里还陈放着来自……。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 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400多块镜片组成。我们一块儿看镜廊拱形天花板。板上是 我们漫步在…仿佛……。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点缀景 物也充满着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师问1: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内部陈设和装璜富于艺术魅力)(板书:内部:陈设装潢(镜廊) 师问2:作者在介绍内部陈设和装潢时为什么特别提到中国古代的瓷器? 师问3:作者向我们说明镜廊时,列举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给你什么感觉? 5、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观赏宫前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生三§4: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这座花园风格独特。园 内……。站在这儿极目远眺,可以看到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近处 师问: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空间顺序:远一一近) (三)1、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板书:历史轶事)指名朗读 问: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历史轶事呢?(讨论)(归纳:点到趣味性即可) 2、文中的6、7介绍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齐读§6-7 (板书:今昔地位举例子作比较) 三、研读课文,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板书,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 烂的明珠?[分析]: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 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 赛宫的说明从总体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 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 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 值。这种“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2、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深入探究这种写法。(结合说明方法) (1)、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 并用了 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 术价值。 (2)、第二段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 的方法说明
10 生一:介绍§1.2: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 它座落在……建于路易十四年代,至今约有 290 年的历史。全宫占地 111 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 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看!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宫更美 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问: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刚才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方位、艺术价值 外部:建筑时间、面积、特色) 4、师: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宫内,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3。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 500 多间,处 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这里的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已有 17、18 世纪造型超绝 工艺精湛的家具。这里还陈放着来自……。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 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400 多块镜片组成。我们一块儿看镜廊拱形天花板。板上是……。 我们漫步在……仿佛……。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点缀景 物也充满着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师问 1: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内部陈设和装璜富于艺术魅力)(板书:内部:陈设 装潢(镜廊) 师问 2:作者在介绍内部陈设和装潢时为什么特别提到中国古代的瓷器? 师问 3:作者向我们说明镜廊时,列举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给你什么感觉? 5、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观赏宫前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生三§4: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这座花园风格独特。园 内……。站在这儿极目远眺,可以看到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近处……。 师问: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空间顺序:远——近) (三) 1、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板书:历史轶事) 指名朗读 问: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历史轶事呢?(讨论) (归纳:点到趣味性即可) 2、文中的 6、7 介绍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齐读§6—7 (板书:今昔地位 举例子 作比较) 三、研读课文,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板书,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 烂的明珠?[分析]: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 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 赛宫的说明从总体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 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 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 值。这种“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2、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深入探究这种写法。(结合说明方法) (1)、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 ,并用了 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 术价值。 (2)、第二段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 的方法说明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