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昆虫的嚼吸式和其它吸收式口器【目的】了解嚼吸式口器、虹吸式及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功能。【材料】蜜蜂、天蛾或粘虫、家蝇(用KOH煮过的标本)及其幼虫多它们口器的玻片标本。【用具】双管镜、常用解剖用具和昆虫针等。【内容与方法】一、嚼吸式口器(chewing一lappingmouthparts)这是既能取食固体食物(如花粉)又能取食液体食物的一类口器。其特点是:上颚发达,下颚和下唇特化成一个吸机构。取蜜蜂一头,观察口器各部分。1.上唇是宽大的薄片,近似横长方形。有时压在上颚下面,需掀开上颚才能全部露出来。2.内唇(epipharynx)掀开上唇,可在其下面见到近似膜质的内唇,它与上唇完全分开,只在基部相连。3。上颚长大,基部与端部较粗,中部较细,端部内侧凹成一沟,无端齿,也无基齿。一对上颚合拢相当于手状的工具,除咀嚼花粉外,可用以采集花粉,用蜂蜡筑巢,使喙伸展和折屈等,用处很多4:下额从腹面看,用镊子将能活动的部分拉直,在后颊问的膜质区内,可找到一组连成“W"形的骨化构造,两侧呈棒形,与头壳连接的是轴节多轴节下面宽大长形的是茎节;与茎节端。部相连的刀片状的是外颚叶;外颚叶基部内侧有一个比较退化的膜质叶即内颚叶,外侧有一个短小、分为2节的下颚须。5.下唇“W”形构造中间呈“^”形的二块骨片是亚频,其基部连接于下颚轴节端部的关节处,端部则在膜质区中央与额相连;额长三角形,位于两下颚的中央,在“W,,形构造之下:颊的下面是前颊,长大,光滑而色深:前端部中央连接的一条多毛的管状构造是中唇舌,它是由许多骨化环和膜质环相间组成。因此,能弯曲伸缩,其腹面向里凹成一狭槽为睡道。末端稍膨大成匙状的是中舌瓣(flabellum)在中唇舌基部,有一对短小而薄的凹叶,凹面卷覆在中唇舌的基部,这就是侧唇舌。在前颊端部的两侧,有一对很长的须状构造,即是下唇须,下唇须分为4节,由基部的负唇须节与前频连接。6.舌膜质,覆盖在前颊的前面:睡道从其下面通过,在末端开口,唾液从此流出并转入中唇舌腹面的槽里,流向中舌瓣。蜜蜂的喙只在吸食液体食物时才由下颚、下唇得有关部分拼合起来形成食物道,不用时则分开并弯折于头下,露出上颚,只有这时,才能发挥上颚的咀嚼和筑巢等功能。用镊子夹住喙的各个部分进行伸缩、弯折活动,是否能自然地折叠于头下,共有几折?二、其他吸收式口器具有这类口器的昆虫既无咀嚼固体食物的功能,也无穿刺的构造,只能吸晓液体食物。1.虹吸式器(siphoningmouthparts)虹吸式口器适合于吸深藏在花底的花蜜,为鳞翅口成虫所特有。主要构造是一个长而能卷曲的喙和一个发达的食窦一一咽喉唧筒。取天蛾液浸标本一头,把头部取下,放入带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夹住卷曲的喙,用细昆虫针把额、唇基、上唇等附近的鳞片轻轻地去除干净,然后在水中或捞出来去水进行观察(图6)。(1)上唇是在头壳最前缘的1条狭窄的横片。在上唇两侧角处,从唇基上长出一对镰状的突起,称为唇基侧突(pilifers),突的内喙有细密的长毛,盖住喙基部的侧角
实验六 昆虫的嚼吸式和其它吸收式口器 【目的】 了解嚼吸式口器、虹吸式及舐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功能。 【材料】 蜜蜂、天蛾或粘虫、家蝇(用 KOH 煮过的标本)及其幼虫多它们口器的玻片标本。 【用具】 双管镜、常用解剖用具和昆虫针等。 【内容与方法】 一、嚼吸式口器 (chewing 一 1apping mouthparts) 这是既能取食固体食物(如花粉)又能取食液体食物的一类口器。其特点是:上颚发 达,下颚和下唇特化成一个吸吮机构。 取蜜蜂一头,观察口器各部分。 1. 上唇 是宽大的薄片,近似横长方形。有时压在上颚下面,需掀开上颚才能 全部露出来。 2. 内唇 (epipharynx)掀开上唇,可在其下面见到近似膜质的内唇,它与上唇完 全分开,只在基部相连。 3。上颚 长大,基部与端部较粗,中部较细,端部内侧凹成一沟,无端齿,也无 基齿。一对上颚合拢相当于手状的工具,除咀嚼花粉外,可用以采集花粉,用蜂蜡筑巢,使 喙伸展和折屈等,用处很多 4. 下颚 从腹面看,用镊子将能活动的部分拉直,在后颊问的膜质区内,可找到一 组连成“W"形的骨化构造,两侧呈棒形,与头壳连接的是轴节多轴节下面宽大长形的是茎 节;与茎节端。部相连的刀片状的是外颚叶;外颚叶基部内侧有一个比较退化的膜质叶即内 颚叶,外侧有一个短小、分为 2 节的下颚须。 5. 下唇 “W’’形构造中间呈“Λ”形的二块骨片是亚颏,其基部连接于下颚轴节 端部的关节处,端部则在膜质区中央与颏相连;颏长三角形,位于两下颚的中央,在“W, 形构造之下;颏的下面是前颏,长大,光滑而色深;前颏端部中央连接的一条多毛的管状构 造是中唇舌,它是由许多骨化环和膜质环相间组成。因此,能弯曲伸缩,其腹面向里凹成一 狭槽为唾道。末端稍膨大成匙状的是中舌瓣(flabellum)在中唇舌基部,有一对短小而薄的凹 叶,凹面卷覆在中唇舌的基部,这就是侧唇舌。在前颏端部的两侧,有一对很长的须状构造, 即是下唇须,下唇须分为 4 节,由基部的负唇须节与前颏连接。 6. 舌 膜质,覆盖在前颏的前面;唾道从其下面通过,在末端开口,唾液从此流 出并转入中唇舌腹面的槽里,流向中舌瓣。 蜜蜂的喙只在吸食液体食物时才由下颚、下唇得有关部分拼合起来形成食物道,不用 时则分开并弯折于头下,露出上颚,只有这时,才能发挥上颚的咀嚼和筑巢等功能。 用镊子夹住喙的各个部分进行伸缩、弯折活动,是否能自然地折叠于头下,共有几折? 二、其他吸收式口器 具有这类口器的昆虫既无咀嚼固体食物的功能,也无穿刺的构造,只能吸吮液体 食物。 1.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虹吸式口器适合于吸吮深藏在花底的花蜜,为鳞翅口成虫所特有。主要构造是一 个长而能卷曲的喙和一个发达的食窦——咽喉唧筒。 取天蛾液浸标本一头,把头部取下,放入带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夹住卷曲的喙, 用细昆虫针把额、唇基、上唇等附近的鳞片轻轻地去除干净,然后在水中或捞出来去水进行 观察(图 6)。 (1) 上唇 是在头壳最前缘的 1 条狭窄的横片。在上唇两侧角处,从唇基上长出一 对镰状的突起,称为唇基侧突(pilifers),突的内喙有细密的长毛,盖住喙基部的侧角
(2)内唇把喙基部往下压,即可从上唇的前缘露出个三角形的半透明薄片,这就是内唇,它正贴在喙中缝的下面,盖在食物道进入“口”的入口处。(3)下唇须把喙的卷曲部分剪去,将头壳翻转,从腹面观察,可见到发达的下唇须。用镊子把须从基部取下。下唇须分为一3节,外侧密生细长的鳞片,内侧光滑。(4)下颚是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轴节、茎节陷入头内。在下唇须基节窝的前方,就是轴的轴节,短小,近似长方形。茎节长大,稍弯曲,内侧凹陷。在茎节端部的外侧,有一近似球形小突起,这就是下颚须。外颚叶延长形成发达的喙。喙由细小的骨化环和膜质组成。剪断的喙切口,即是喙的横切面,可以看到两个新月形的外颚叶嵌合成的食物道及两片外颚叶的空腔。喙不用时卷盘于头下,取食时,靠血压将其伸直,伸到花的蜜腺中吸蜜。食毕,借喙的弹力缩回,(也有人认为是借环间斜行肌肉收缩而缩回)。上颚消失,下唇除须以外,全部退化。粘虫成虫的口器构造与天蛾近似,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大小略有不同。可以参考图进行观察。2.吸式口器(spongingmouthparts)吸式口器适于甜食和吸取物体表面的液体食物、被其睡液溶化的食物(如糖)及其悬浮的固体微粒。其构造特点是下唇形成一条短喙,端部有一个很大的盘状构造,称为唇瓣;上唇和舌延长组成食物道和睡道。取一头用10%KOH煮过的家蝇头壳标本,从前面观察,可见到一对具芒状触角,触角基部下方是额。口器在外观上看,可见到一个粗短的喙,由三部分组成:(I)基喙(basiproboscis)是喙的基部以膜质为主的倒圆锥形部分,其前壁有一马蹄形唇基,唇基前有一对棒形不分节的下颚须。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2)中喙(mediproboscis)是真正的喙,由下唇的前颊形成,其后壁骨化为唇鞘,前壁凹陷为唇槽。上唇为一长片,内壁凹陷成食物道,合在唇槽上:舌呈刀片状,紧贴在上唇下面,闭合食物道,唾道由舌内通过。观察上唇和舌时,用细昆虫针在下颚须之下将此二部分从唇槽内挑出即可。(3)端喙(distiprobolscis)是中喙末端的唇瓣(1abella),由两个椭圆形的瓣状构造组成,表面为膜质,横向排列有很多条由小骨化环组成的环沟。因为看起来很象气管,故称拟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唇瓣上的大部分环沟通到一条纵沟,纵沟连到唇瓣间裂基部的一个小孔,称为前口(prestomum)。食物由环沟缝隙进入沟内,再流入纵沟,然后由前口进入消化道。上颚和下颚的其它部分均已退化。取家蝇幼虫一头进行观察它的头部很退化,体躯的前端实际上是颈膜,膜里有一对黑色骨化的钩状构造,称为口钩。取食时,用口钩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因此,称这类口器为吸式口器(scratchingmouthparts)作业与思考题1.比较嚼吸、虹吸、吸式口器之间的异同点?2.以上各类口器在构造上有哪些特点,其功能怎样?3.比较双翅目的蚊、、蝇三大类昆虫口器构造的特点及食性,它们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2) 内唇 把喙基部往下压,即可从上唇的前缘露出个三角形的半透明薄片,这 就是内唇,它正贴在喙中缝的下面,盖在食物道进入“口”的入口处。 (3)下唇须把喙的卷曲部分剪去,将头壳翻转,从腹面观察,可见到发达的下唇 须。用镊子把须从基部取下。下唇须分为一 3 节,外侧密生细长的鳞片,内侧光滑。 (4) 下颚 是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轴节、茎节陷入头内。在下唇须基节窝的 前方,就是轴的轴节,短小,近似长方形。茎节长大,稍弯曲,内侧凹陷。在茎节端部的外 侧,有一近似球形小突起,这就是下颚须。外颚叶延长形成发达的喙。喙由细小的骨化环和 膜质组成。 剪断的喙切口,即是喙的横切面,可以看到两个新月形的外颚叶嵌合成的食物道 及两片外颚叶的空腔。 喙不用时卷盘于头下,取食时,靠血压将其伸直,伸到花的蜜腺中吸蜜。食毕,借 喙的弹力缩回,(也有人认为是借环间斜行肌肉收缩而缩回)。 上颚消失,下唇除须以外,全部退化。 粘虫成虫的口器构造与天蛾近似,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大小略有不同。可以参考图 进行观察。 2.舐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 舐吸式口器适于舐食和吸取物体表面的液体食物、被其唾液溶化的食物(如糖)及其悬浮 的固体微粒。其构造特点是下唇形成一条短喙,端部有一个很大的盘状构造,称为唇瓣;上 唇和舌延长组成食物道和唾道。 取一头用 10%KOH 煮过的家蝇头壳标本,从前面观察,可见到一对具芒状触角, 触角基部下方是额。口器在外观上看,可见到一个粗短的喙,由三部分组成: (1) 基喙(basiproboscis)是喙的基部以膜质为主的倒圆锥形部分,其前壁有一马蹄形 唇基,唇基前有一对棒形不分节的下颚须。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 (2) 中喙(mediproboscis)是真正的喙,由下唇的前颏形成,其后壁骨化为唇鞘,前 壁凹陷为唇槽。上唇为一长片,内壁凹陷成食物道,合在唇槽上:舌呈刀片状,紧贴在上唇 下面,闭合食物道,唾道由舌内通过。观察上唇和舌时,用细昆虫针在下颚须之下将此二部 分从唇槽内挑出即可。 (3) 端喙(distiprobolscis)是中喙末端的唇瓣(1abella),由两个椭圆形的瓣状构造组 成,表面为膜质,横向排列有很多条由小骨化环组成的环沟。因为看起来很象气管,故称拟 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唇瓣上的大部分环沟通到一条纵沟,纵沟连到唇瓣间裂基部的一 个小孔,称为前口(prestomum)。 食物由环沟缝隙进入沟内,再流入纵沟,然后由前口进 入消化道。 上颚和下颚的其它部分均已退化。 取家蝇幼虫一头进行观察它的头部很退化,体躯的前端实际上是颈膜,膜里有一 对黑色骨化的钩状构造,称为口钩。取食时,用口钩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 因此,称这类口器为舐吸式口器(scratching mouthparts) 作业与思考题 1. 比较嚼吸、虹吸、舐吸式口器之间的异同点? 2. 以上各类口器在构造上有哪些特点,其功能怎样? 3. 比较双翅目的蚊、虻、蝇三大类昆虫口器构造的特点及食性,它们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实验七昆虫颈部与胸部的基本构造【目的】了解昆虫颈部与胸部的基本构造及其内骨骼。【材料】蝗虫(东亚飞蝗或稻蝗)的液浸标本及胸部的透明骨骼标本多石蝇、竹节虫、螳螂、董镰、稷蝗、角蝉、白蚁、胡蜂及蝇的示范标本。蝗虫胸部肌肉示范标本。【用具】双管镜及常用解剖用具。【内容与方法】一、颈部和侧颈片昆虫的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胸部的可以做伸缩活动的膜质区域即颈膜。其中埋藏有几组骨片,统称为颈片(cervicalsclerites)。颈片在颈部的背面,侧面和腹面都可以有,但侧面的颈片特别重要或只有侧颈片。取液浸的东亚飞蝗一头,使头向左,侧放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固定其头部。然后左手执解剖针按住头部,右手用镊子夹住胸部轻轻向右拉动虫体,待颈膜露出时固定胸部。在颈的侧度面,透过颈膜或将颈膜剪去,可以看到一“V",形骨片,这就是侧颈片。侧颈片每侧两块,分别称为前侧颈片和后侧颈片,两者相互项接呈“V"形。前侧颈片的前方与次后头脊上的关节相连,后侧颈片的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相顶接。有起源于头部和前胸的肌肉着生在这两块侧颈片上。在肌肉的伸缩活动中改变着这两块骨片间的夹角,使颈部产生伸缩和弯曲运动。二、胸部用液浸的飞蝗标本观察胸部的分节及连接情况,胸足和翅的着生位置,背板、侧板和腹扳的划分及连接等。(一)前胸(prothorax)将前胸连同前足取下,观察和区分背板、侧板和腹板的构造。(1)背板(tergum)特别发达,在前方盖过颈部,在后方盖住中胸前部。背板中央有纵向的中隆线;两侧向下延伸,盖在侧板之外。整个前胸背板呈马鞍型。(2)侧板(pleuron)不发达,大部分被前胸背板盖住,并与背板里壁相贴,仅前下角外露。这块三角形的小骨片是侧板的前侧片。(3)腹板(sternum)不太发达,主要由基腹片(basisternum)及具刺腹片(spinasterrnum)组成。基腹片较大,其前侧角延伸与前侧片连接,形成基前桥。具刺腹片较小呈三角形,在中央有一纵陷,即内刺突陷,里面为片状的内刺突。有些蝗虫如稻蝗、棉蝗等前胸腹板上有明显的锥状或圆柱状突起,称前胸腹板突,其大小与形状是重要的分类特征。东亚飞蝗有无前胸腹板突?
实验七 昆虫颈部与胸部的基本构造 【目的】 了解昆虫颈部与胸部的基本构造及其内骨骼。 【材料】 蝗虫(东亚飞蝗或稻蝗)的液浸标本及胸部的透明骨骼标本多石蝇、竹节虫、螳螂、 蜚蠊、稷蝗、角蝉、白蚁、胡蜂及蝇的示范标本。蝗虫胸部肌肉示范标本。 【用具】 双管镜及常用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一、颈部和侧颈片 昆虫的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胸部的可以做伸缩活动的膜质区域即颈膜。其中埋藏有几组骨 片,统称为颈片(cervical sclerites)。颈片在颈部的背面,侧面和腹面都可以有,但侧面的颈 片特别重要或只有侧颈片。 取液浸的东亚飞蝗一头,使头向左,侧放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固定其头部。然后左手执解 剖针按住头部,右手用镊子夹住胸部轻轻向右拉动虫体,待颈膜露出时固定胸部。在颈的侧 度面,透过颈膜或将颈膜剪去,可以看到一“V’’形骨片,这就是侧颈片。 侧颈片每侧两块,分别称为前侧颈片和后侧颈片,两者相互顶接呈“V"形。前侧颈片的 前方与次后头脊上的关节相连,后侧颈片的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相顶接。有起源于头部和前 胸的肌肉着生在这两块侧颈片上。在肌肉的伸缩活动中改变着这两块骨片间的夹角,使颈部 产生伸缩和弯曲运动。 二、胸部 用液浸的飞蝗标本观察胸部的分节及连接情况,胸足和翅的着生位置,背板、侧 板和腹扳的划分及连接等。 (一) 前胸(prothorax) 将前胸连同前足取下,观察和区分背板、侧板和腹板的构造。 (1) 背板(tergum) 特别发达,在前方盖过颈部,在后方盖住中胸前部。背板中央 有纵向的中隆线;两侧向下延伸,盖在侧板之外。整个前胸背板呈马鞍型。 (2)侧板(pleuron) 不发达,大部分被前胸背板盖住,并与背板里壁相贴,仅前下 角外露。这块三角形的小骨片是侧板的前侧片。 (3)腹板(sternum) 不太发达,主要由基腹片(basisternum)及具刺腹片 (spinasterrnum)组成。基腹片较大,其前侧角延伸与前侧片连接,形成基前桥。具刺腹片较 小呈三角形,在中央有一纵陷,即内刺突陷,里面为片状的内剌突。 有些蝗虫如稻蝗、棉蝗等前胸腹板上有明显的锥状或圆柱状突起,称前胸腹板突, 其大小与形状是重要的分类特征。东亚飞蝗有无前胸腹板突?
昆虫的前胸构造虽然较简单,但由于无翅,不受飞行机械的限制,其大小、形状在不同类群中有很大的变化。参观察各类示范标本:祯翅目的石蝇。三个胸节的形状和大小相拟;竹节虫的前胸很短小多;螳螂的前胸很长大多;稷蝗的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直达腹部末端;董的前胸背板向前扩展,几乎盖住整个头部:角蝉前胸背板扩展呈各种奇异的角状突起等。(二)翅胸(pterothorax)是具翅的中、后胸两节的总称。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它们在构造上比较一致,与前胸不同,有它们自己的特点。背板、侧板和腹板都很发达,彼此紧密连接,并有明显的沟,以形成坚强的飞行机械。以东亚飞蝗为例进行观察。1,背板将液浸的蝗虫背面向上,头向前,固定于蜡盘中,再把一边的前、后翅展开固定,然后观察中胸背板的构造。东亚飞蝗的前脊沟(antecostalsulcus)和前盾沟(prescutalsulcus)在中央一段重合。端背片acrotergite)后面就是巨大的盾片(scutum)。而前盾片(prescutum)被分割为两块;分别位于盾片的左、右前侧角处。盾片的两侧缘骨化较强,前端向外突出,形成前背翅突(anteriornotalwingprocess)是翅在背面的主要支点(有无后背翅突?)。小盾片(scutellum)位于盾片的后方,中央隆起,其后有一“V"形沟,将小盾片分为前、后、左右几小块。盾间沟(scutoscutellarsulcus)不太明显,大部分已消失。后胸背板的端背片已被中胸盖住,注意其小盾片后面的后背片(postnotum),由第1腹节端背片向前扩展而成,与后胸小盾片接合很紧,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东亚飞蝗中胸没有后背片。2.侧板将蝗虫头向左侧放手蜡盘中,固定后,再用针把翅展开固定乎蜡盘中,进行观察。每节的侧板上面与翅基部有膜质相连,下面与侧腹沟及基节窝分界。侧板中央有一条侧沟把每节的侧板分为前、后两片,分别称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的上面连接侧翅突(pleuralwingprocess),下面连接侧基突(pleuralcoxalprotess)。(请注意这两个突起各与翅和足有什么关系?)。前侧片上部有一条短沟将前侧片分为上前侧片和下前侧片。侧沟在里面形成侧内突。此外,在侧板上方的膜质区内,有几块小骨片,称为上侧片。在侧翅突前面的两块分别称为第1和第2前上侧片1,侧翅突后面的一块为后上侧片。前侧片在基节窝前方与腹板并接形成基前桥。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位于前侧片以前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则位于中后胸之间。3:腹板东亚飞蝗的中、后胸腹板紧密相连,均向前移。后面和第1腹节腹板合并形成一大块甲状腹板,节间膜完全消失,并被有长而密的细毛。中胸腹板主要由一块大的基腹片和腹脊沟后两侧略呈方形的小腹片(sternellum)组成;而具刺腹片(即间腹片intersternite)退化,仅保留一小的内刺突,并前移与腹脊沟的腹内脊连接。后胸腹板呈凸字形。基腹片的前方突出于中胸小腹片间,小腹片位于基腹片后面的两侧,两者间没看沟划分。后胸腹板的后面没有具刺腹片。为了使整个胸节成为强有力的飞行机械,侧板必须与背板和腹板上下紧密相连,前侧片与前盾片形成翅前桥(prealare),后侧片与后背片形成翅后桥(postalare):侧板在胸足基节窝的前、后与腹板相接,分别形成基前桥(precoxale)与基后桥(postcoxale)。东亚飞蝗只有中胸
昆虫的前胸构造虽然较简单,但由于无翅,不受飞行机械的限制,其大小、形状在不 同类群中有很大的变化。参观察各类示范标本:祯翅目的石蝇。三个胸节的形状和大小相拟; 竹节虫的前胸很短小多;螳螂的前胸很长大多;稷蝗的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直达腹部末端; 蜚蠊的前胸背板向前扩展,几乎盖住整个头部;角蝉前胸背板扩展呈各种奇异的角状突起等。 (二) 翅胸(pterothorax) 是具翅的中、后胸两节的总称。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它们在 构造上比较一致,与前胸不同,有它们自己的特点。背板、侧板和腹板都很发达,彼此紧密 连接,并有明显的沟,以形成坚强的飞行机械。以东亚飞蝗为例进行观察。 1.背板 将液浸的蝗虫背面向上,头向前,固定于蜡盘中,再把一边的前、后翅展开固 定,然后观察中胸背板的构造。 东亚飞蝗的前脊沟(antecostal sulcus)和前盾沟(prescutal sulcus)在中央一段重合。端背片 (acrotergite)后面就是巨大的盾片(scutum)。而前盾片(prescutum)被分割为两块;分别位于盾 片的左、右前侧角处。盾片的两侧缘骨化较强,前端向外突出,形成前背翅突(anterior notal wing process)是翅在背面的主要支点(有无后背翅突?)。小盾片(scutellum)位于盾片的后方, 中央隆起,其后有一“V"形沟,将小盾片分为前、后、左右几小块。盾间沟(scutoscutellar sulcus) 不太明显,大部分已消失。 后胸背板的端背片己被中胸盖住,注意其小盾片后面的后背片(postnotum),由第 1 腹节 端背片向前扩展而成,与后胸小盾片接合很紧,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东亚飞蝗中胸 没有后背片。 2.侧板 将蝗虫头向左侧放手蜡盘中,固定后,再用针把翅展开固定乎蜡盘中,进行观 察。每节的侧板上面与翅基部有膜质相连,下面与侧腹沟及基节窝分界。侧板中央有一条侧 沟把每节的侧板分为前、后两片,分别称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的上面连接侧翅突(pleural wing process),下面连接侧基突(pleural coxal protess)。(请注意这两个突起各与翅和足有什么 关系?)。前侧片上部有一条短沟将前侧片分为上前侧片和下前侧片。侧沟在里面形成侧内突。 此外,在侧板上方的膜质区内,有几块小骨片,称为上侧片。在侧翅突前面的两块分别 称为第 1 和第 2 前上侧片 l,侧翅突后面的一块为后上侧片。前侧片在基节窝前方与腹板并 接形成基前桥。 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位于前侧片以前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则位于中后胸之间。 3.腹板 东亚飞蝗的中、后胸腹板紧密相连,均向前移。后面和第 1 腹节腹板合并形 成一大块甲状腹板,节间膜完全消失,并被有长而密的细毛。 中胸腹板主要由一块大的基腹片和腹脊沟后两侧略呈方形的小腹片(sternellum)组成;而 具刺腹片(即间腹片 intersternite)退化,仅保留一小的内刺突,并前移与腹脊沟的腹内脊连接。 后胸腹板呈凸字形。基腹片的前方突出于中胸小腹片间,小腹片位于基腹片后面的两侧, 两者间没看沟划分。后胸腹板的后面没有具刺腹片。 为了使整个胸节成为强有力的飞行机械,侧板必须与背板和腹板上下紧密相连,前侧片 与前盾片形成翅前桥(prealare),后侧片与后背片形成翅后桥(postalare);侧板在胸足基节窝 的前、后与腹板相接,分别形成基前桥(precoxale)与基后桥(postcoxale)。东亚飞蝗只有中胸
的翅前桥和后胸的翅后桥,以及中胸和后胸的基前桥。中、后胸的大小与前后翅的发达程度有关。比较白蚁、胡蜂和蝇类的中、后胸情况,说明其关系。(三)胸部的内骨骼(endoskeleton)将透明的飞蝗标本从一侧的中部纵向剪开,展开放于蜡盘中,里面向上,观察和辨认一下构造:1.悬骨(phragma)它是背板的前脊沟内陷形成的前内脊发展而来的片状构造,以供强大背纵肌的着生,胸部背面有三对强大的悬骨。第1悬骨位于中胸的前面,第2、第3对悬骨分别位于后胸的前面和后面。第3悬骨是第一腹节背板的前脊沟内陷形成,向前并接到后胸的后面。第1、第3对悬骨近椭圆形;第2对悬骨近长方形,且较第1、第3对发达。2.侧内突(pleural apophyiss)它是由侧板侧沟内陷的侧内脊,并延伸成臂状构造。观察侧内脊下部向里扩展成臂状的侧内突,与腹内突相接,这一构造与飞行机械有何关系?3.腹内突(又称叉突)(furca)它是腹板的腹脊沟内陷形成腹内脊,脊的两侧发展成发达的腹内突。中后胸腹内突的基部呈柄状,端部向侧上方扩伸呈匙状,与侧内突对应,并以短肌肉连接。腹内突在胸足基节窝上面形成强大的支持弧,以供腹纵肌和足肌等的着生。4.内刺突(spina)它是间腹片内陷而形成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的着生。东亚飞蝗前胸的内刺突特别发达,中胸的内刺突较小,后胸没有内刺突。作业与思考题1.绘东亚飞蝗中、后胸背板构造图,注明各部分名称。2.昆虫的胸部与头部相比,在构造与功能上有什么特点3.翅胸与前胸相比,在构造与功能上有哪些特点?
的翅前桥和后胸的翅后桥,以及中胸和后胸的基前桥。 中、后胸的大小与前后翅的发达程度有关。比较白蚁、胡蜂和蝇类的中、后胸情况,说 明其关系。 (三)胸部的内骨骼(endoskeleton) 将透明的飞蝗标本从一侧的中部纵向剪开,展开 放于蜡盘中,里面向上,观察和辨认一下构造: 1. 悬骨(phragma) 它是背板的前脊沟内陷形成的前内脊发展而来的片状构造,以供 强大背纵肌的着生,胸部背面有三对强大的悬骨。第 1 悬骨位于中胸的前面,第 2、第 3 对 悬骨分别位于后胸的前面和后面。第 3 悬骨是第一腹节背板的前脊沟内陷形成,向前并接到 后胸的后面。第 1、第 3 对悬骨近椭圆形;第 2 对悬骨近长方形,且较第 l、第 3 对发达。 2.侧内突(pleural apophyiss) 它是由侧板侧沟内陷的侧内脊,并延伸成臂状构造。观 察侧内脊下部向里扩展成臂状的侧内突,与腹内突相接,这一构造与飞行机械有何关系? 3.腹内突(又称叉突)(furca) 它是腹板的腹脊沟内陷形成腹内脊,脊的两侧发展成发达 的腹内突。中后胸腹内突的基部呈柄状,端部向侧上方扩伸呈匙状,与侧内突对应,并以短 肌肉连接。腹内突在胸足基节窝上面形成强大的支持弧,以供腹纵肌和足肌等的着生。 4.内刺突(spina) 它是间腹片内陷而形成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的着生。东亚飞蝗 前胸的内刺突特别发达,中胸的内刺突较小,后胸没有内刺突。 作业与思考题 1.绘东亚飞蝗中、后胸背板构造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2.昆虫的胸部与头部相比,在构造与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翅胸与前胸相比,在构造与功能上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