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昆虫的胸足和翅【目的】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了解昆虫翅的基本构造,脉序及翅的变化类型。【材料】1.液浸标本一一蝗虫、蝉、蝽、、草、金龟子、天蛾(或粘虫)、蛇、蝇、蜜蜂、以及蜻蜓的示范标本。2.玻片标本一一步行虫足、蝗虫后足、蟠前足、螳螂前足、龙虱后足、雄性龙虱前足和蜜蜂后足等;石蛾、夜蛾和小蜂的翅等。3.翅的类型针插展翅标本,包括蝗虫、金龟子、蝶、蝽、石蛾、蜜蜂和家蝇等。【用具】双管镜和常用解剖用具。【内容与方法】一、胸足(thoracic legs)每一胸节都有一对胸足。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3对足因功用不同而往往在形态上发生变化。(一)基本构造成虫的胸足分成6节,从基部向端部依次为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腔节(tibia)、节(tarsus)和前节(pretarsus)。节间由膜质相连,节与节之间有1~2个关节相接。观察蝗虫的中足。基节粗短,以膜与胸部相连,上缘有一个关节窝与侧基突支接:转节是很小的一节略呈筒形,基部与基节以前、后两个关节连接;腿节往往是足的最粗壮的一节,基部与转节紧密相连,呈长筒形,末端与胫节以前后关节连接。在腿节与胫节间,活动范围较大,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腔节为长筒形,比腿节细而稍短,位于胫节腹面有两排刺:节位于腔节末端,与腔节间有膜连接,分为3个亚节,第1和第3亚节长,第2亚节最短,各亚节腹面有成对的肉质垫,第1节下面有3对垫:前节包括1对爪(claw)和1个中垫。蜻蜓的转节分为两节(看示范标本)。节在各类昆虫中变化较大,可以有2~5个亚节,在同种昆虫的3对足中,其节的数目也可以不同。金龟子的节分为几节?前节的变化也很大。观察虹和家蝇的爪间突与爪垫。(二)足的类型观察足的玻片标本1.步行足较细长,各节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如步行虫和蝽等的足。2.跳跃足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当折在腿节下的胫节突然直伸时,可使虫体跳
实验八 昆虫的胸足和翅 【目的】 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其类型;了解昆虫翅的基本构造,脉序及翅的变化类 型。 【材料】 1.液浸标本一一蝗虫、蝉、蝽、蜉蝣、草蛉、金龟子、天蛾(或粘虫)、虻、蝇、 蜜蜂、以及蜻蜓的示范标本。 2.玻片标本——步行虫足、蝗虫后足、蝼蛄前足、螳螂前足、龙虱后足、雄性龙虱前 足和蜜蜂后足等;石蛾、夜蛾和小蜂的翅等。 3.翅的类型针插展翅标本,包括蝗虫、金龟子、蝶、蝽、石蛾、蜜蜂和家蝇等。 【用具】双管镜和常用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一、胸足(thoracic 1egs) 每一胸节都有一对胸足。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 3 对足因 功用不同而往往在形态上发生变化。 (一) 基本构造 成虫的胸足分成 6 节,从基部向端部依次为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 腿节(femur)、胫节(tibia)、跗节(tarsus)和前跗节(pretarsus)。节间由膜质相连,节与节之间有 1~2 个关节相接。 观察蝗虫的中足。基节粗短,以膜与胸部相连,上缘有一个关节窝与侧基突支接;转节 是很小的一节略呈筒形,基部与基节以前、后两个关节连接;腿节往往是足的最粗壮的一节, 基部与转节紧密相连,呈长筒形,末端与胫节以前后关节连接。在腿节与胫节间,活动范围 较大,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胫节为长筒形,比腿节细而稍短,位于胫节腹面有两排刺; 跗节位于胫节末端,与胫节间有膜连接,分为 3 个亚节,第 1 和第 3 亚节长,第 2 亚节最短, 各亚节腹面有成对的肉质跗垫,第 l 跗节下面有 3 对跗垫;前跗节包括 1 对爪(claw)和 1 个 中垫。 蜻蜓的转节分为两节(看示范标本)。 跗节在各类昆虫中变化较大,可以有 2~5 个亚节,在同种昆虫的 3 对足中,其跗节的 数目也可以不同。金龟子的跗节分为几节? 前跗节的变化也很大。观察虻和家蝇的爪间突与爪垫。 (二) 足的类型 观察足的玻片标本 1.步行足 较细长,各节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如步行虫和蝽等的足。 2.跳跃足 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当折在腿节下的胫节突然直伸时,可使虫体跳
起。如蝗虫和跳甲的后足。3.开掘足胫节宽扁有齿,适于掘土。如和金龟子前足。4.游泳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形似桨,用以划水。如龙虱后足,5.抱握足节特别膨大,共上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夹抱雌虫。如雄性龙虱前足。6.携粉足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形成“花粉篮",用以携带花粉。基距节(第一节)很大,内面有10~12横排的硬毛列,用以梳刷附着在体毛上的花粉。如蜜蜂的后足。7.捕捉足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中,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前足。昆虫幼虫的胸足构造比较简单,节不分节,前节只一个爪。节间膜发达,节与节间通常只有一个背关节。观察粘虫幼虫的胸足。二、翅(wings)(一)翅的基本构造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注意三角(即肩角、项角和臀角)三缘(即前壕、外缘、内缘或后缘)和臀前区、臀区的位置等。蝗虫的后翅很薄、膜质和透明,两层膜间的翅脉清晰可见。注意翅的厚薄和翅脉分布的稀密程度在翅的前缘与后缘、翅基与翅尖有何差别,这与飞行的功能有何关系?(二)翅的关节观察蝗虫翅基的关节骨片一一腋片(axillaries)和中片(medianPlates)注意它们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以及与背板、侧板的支接情况。蝗虫前翅的腋片比后翅的标准,观察时选用前翅较好。1.第1腋片它是一块不规则的厚骨片,前端延伸呈细颈状,其内缘与背板的前背翅突相支接,外缘与第2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SC)的基部相支接。2.第2腋片它为一块长三角形骨片,位于第1腋片的外侧,前部宽、后部窄,表面隆起。外缘的前端与径脉(R)基部相支接,后半部与内中片相接,末端与第3腋片相接。第2腋片的下面正项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翅的活动枢纽。3.第3腋片它为一块长形骨片,位于第1、第2腋片及内中片的后方,以膜与盾片、第1、第2腋片相连,基部与第4腋片相连(在无第4腋片的昆虫中则与后背翅突相连),外端与臀脉(A)的基部支接。第3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内中片紧接,外中片连接在它的外缘。中片与中脉(M)及肘脉(Cu)基部支接。4.第4腋片它为钩形小骨片,里半部宽而隆起;外半部细且骨化较强,有韧带与第3腋等连接
起。如蝗虫和跳甲的后足。 3.开掘足 胫节宽扁有齿,适于掘土。如蝼蛄和金龟子前足。 4.游泳足 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形似桨,用以划水。如龙虱后足。 5.抱握足 跗节特别膨大,共上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夹抱雌虫。如雄性龙虱 前足。 6. 携粉足 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形成“花粉篮",用以携带花粉。基跗 节(第一跗节)很大,内面有 10~12 横排的硬毛列,用以梳刷附着在体毛上的花粉。如蜜蜂 的后足。 7.捕捉足 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中,形似折 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前足。 昆虫幼虫的胸足构造比较简单,跗节不分节,前跗节只一个爪。节间膜发达,节与节 间通常只有一个背关节。观察粘虫幼虫的胸足。 二、翅(wings) (一) 翅的基本构造 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注意三角(即肩角、顶角和臀角)、 三缘(即前壕、外缘、内缘或后缘)和臀前区、臀区的位置等。 蝗虫的后翅很薄、膜质和透明,两层膜间的翅脉清晰可见。注意翅的厚薄和翅脉分 布的稀密程度在翅的前缘与后缘、翅基与翅尖有何差别,这与飞行的功能有何关系? (二) 翅的关节 观察蝗虫翅基的关节骨片――腋片(axillaries)和中片(median P1ates) 注意它们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以及与背板、侧板的支接情况。蝗虫前翅的腋片比后翅的 标准,观察时选用前翅较好。 1. 第 1 腋片 它是一块不规则的厚骨片,前端延伸呈细颈状,其内缘与背板的 前背翅突相支接,外缘与第 2 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SC)的基部相支接。 2. 第 2 腋片 它为一块长三角形骨片,位于第 1 腋片的外侧,前部宽、后部窄, 表面隆起。外缘的前端与径脉(R)基部相支接,后半部与内中片相接,末端与第 3 腋片相接。 第 2 腋片的下面正顶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翅的活动枢纽。 3.第 3 腋片 它为一块长形骨片,位于第 1、第 2 腋片及内中片的后方,以膜与 盾片、第 1、第 2 腋片相连,基部与第 4 腋片相连(在无第 4 腋片的昆虫中则与后背翅突相 连),外端与臀脉(A)的基部支接。第 3 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内中片 紧接,外中片连接在它的外缘。中片与中脉(M)及肘脉(Cu)基部支接。 4.第 4 腋片 它为钩形小骨片,里半部宽而隆起;外半部细且骨化较强,有韧带 与第 3 腋等连接
5.中片它位于翅基的中部,里面的为内中片,外面的为外中片。两中片间有一斜缝,这就是基褶。在翅折叠时,两中片沿基褶折叠。在翅展开时,两中片平展。前翅的内中片为三角形,位于第2腋片与外中片之间,与第2腋片间有1条窄缝,后面与第3腋片按合。外中片接近三角形,外缘与径脉(R)基部连接,里缘在前端与R脉及第2腋片前外端角连接,后面与内中片连接。翅基的关节骨片在翅的折叠中有重大作用,大致过程是暑着生在第3腋片上的腋肌收缩使第3腋片外端突出部分向上翘起,牵动基褶使腋区沿基褶向上拱。同时使翅以第2腋片与侧翅突顶接处为支点向后旋转,臀区折向翅下和翅向后覆盖在背上。翅的展开则是由着生在前上侧片里面的前上侧肌收缩,拉动前上侧片使翅展开。翅不能折叠在背上的蜻蜓,其腋片愈合为一整块,不能折动。(三)脉序及其变化脉序(venation)是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型式。脉序在不同类群的昆虫中变化很大,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类型,但在同一类群中却义基本一致。所以,脉序在昆虫分类及追溯昆虫的演化关系方面都是重要的依据。为了研究和交流上的需要,昆虫学家们将多样化的脉序归纳成一种基本的型式,给各条翅脉以统一的名称。这是根据现代昆虫与化石昆虫脉序的比较。以及翅发生过程中翅芽内气管分布推断出来的,故称为假想式脉序。在现代昆虫中只有毛翅月昆虫的脉序同较通用的假想脉序相似。观察石蛾(毛翅目)的前翅玻片标本,对照,辨认各条纵脉及横脉,并与假想脉序对照,牢记各脉名称及相互位置。现代昆虫除毛翅目外,脉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翅脉的增多和减少两个方向。1.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有纵脉出现分支,这种分支称为副脉(accesoryve一ins),观察脉翅目的草龄或褐的翅脉R脉出现很多分支,并在外缘分义。另一类是在两条纵脉间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称为加插脉或润脉(intercalaryveins)。观察蚜的翅脉,在R3与R4+5之间加插1条纵脉IR3。在蜻蜓的R2和R3后面的加插脉IR2和IR3。在蝗虫前翅中室里的中闰脉等。2.翅脉的减少主要是翅脉的合并与消失两类。如蝶、蛾后翅的Sc与Ri合并为一条脉,称为Sc十RI,M不分支,M的中干消失,M只分3支等。膜翅目与双翅目昆虫的翅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与消失。小蜂的前后翅都只有1条翅脉。缨翅目(蓟马)昆虫至多只有2条长的纵脉。(四)翅的类型在各类昆虫中,由于功能不同,翅的质地、大小、形状、被物等也有所不同。而同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完全不同。1.观察蝗虫的前后翅。前翅狭长,质地较厚,通称革质,但仍有明显的翅脉
5.中片 它位于翅基的中部,里面的为内中片,外面的为外中片。两中片间有一 斜缝,这就是基褶。在翅折叠时,两中片沿基褶折叠。在翅展开时,两中片平展。前翅的内 中片为三角形,位于第 2 腋片与外中片之间,与第 2 腋片间有 1 条窄缝,后面与第 3 腋片按 合。外中片接近三角形,外缘与径脉(R)基部连接,里缘在前端与 R 脉及第 2 腋片前外端角 连接,后面与内中片连接。 翅基的关节骨片在翅的折叠中有重大作用,大致过程是暑着生在第 3 腋片上的腋肌收缩 使第 3 腋片外端突出部分向上翘起,牵动基褶使腋区沿基褶向上拱。同时使翅以第 2 腋片与 侧翅突顶接处为支点向后旋转,臀区折向翅下和翅向后覆盖在背上。翅的展开则是由着生在 前上侧片里面的前上侧肌收缩,拉动前上侧片使翅展开。 翅不能折叠在背上的蜻蜓 蜉蝣,其腋片愈合为一整块,不能折动。 (三)脉序及其变化 脉序(venation)是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型式。脉序在不同类群的昆虫中变化很大,呈现 出多种多样的类型,但在同一类群中却又基本一致。所以,脉序在昆虫分类及追溯昆虫的演 化关系方面都是重要的依据。为了研究和交流上的需要,昆虫学家们将多样化的脉序归纳成 一种基本的型式,给各条翅脉以统一的名称。这是根据现代昆虫与化石昆虫脉序的比较.以 及翅发生过程中翅芽内气管分布推断出来的,故称为假想式脉序。 在现代昆虫中只有毛翅月昆虫的脉序同较通用的假想脉序相似。观察石蛾(毛翅目) 的前翅玻片标本,对照,辨认各条纵脉及横脉,并与假想脉序对照,牢记各脉名称及相互位 置。 现代昆虫除毛翅目外,脉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翅脉的增 多和减少两个方向。 1. 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有纵脉出现分支,这种分支称为副脉(accesory ve —ins),观察脉翅目的草蛉或褐蛉的翅脉,R 脉出现很多分支,并在外缘分叉。另一类是在两 条纵脉间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称为加插脉或闰脉(intercalary veins)。观察蜉蝣的翅脉,在 R3 与 R4+5 之间加插 1 条纵脉 IR3。在蜻蜓的 R2 和 R3 后面的加插脉 IR 2 和 IR3。在蝗虫前翅 中室里的中闰脉等。 、 2. 翅脉的减少主要是翅脉的合并与消失两类。如蝶、蛾后翅的 Sc 与 Rl 合并为一条脉, 称为 Sc 十 R1,M 不分支,M 的中干消失,M 只分 3 支等。 膜翅目与双翅目昆虫的翅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与消失。小蜂的前后翅都只有 1 条 翅脉。缨翅目(蓟马)昆虫至多只有 2 条长的纵脉。 (四)翅的类型 在各类昆虫中,由于功能不同,翅的质地、大小、形状、被物等也有所不同。而同 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完全不同。 1. 观察蝗虫的前后翅。前翅狭长,质地较厚,通称革质,但仍有明显的翅脉
主要用来覆盖和保护后翅,故名为覆翅(tegmen);后翅很大,膜质,可褶叠如扇,藏于前翅下面,用于飞行。2.观察金龟子的前后翅。前翅特别硬化呈角质,且无翅脉,用以保护后翅和腹部,称为鞘翅(elytra):后翅为膜质,褶藏于前翅下面。3.观察蝽的前翅,其基半部较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hemielytra)。4.观察蜜蜂的前后翅,质地透明如膜,称膜翅。5.观察石蛾的前后翅。虽也是膜质翅,但翅面上有很多细毛,故称毛翅。6.观察天蛾或其他鳞翅目成虫的翅。翅面上被有鳞片,称鳞翅。(五)翅的连锁器以前翅为飞行器官的昆虫,常有连锁装置把前后翅连在一起,使后翅与前翅协同动作;以,增强飞行的效能。1.观察蝉的连锁器。其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多后翅前缘有一段短而向上的卷褶。起飞时,前翅向前平展即与后翅钩连在一起。当前翅向后收并往背上覆盖时,两卷褶自动脱开。试模仿其展翅与收翅的动作。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后翅前缘有一列向上弯的小钩,称翅钩列(hamuli)。小钩挂在前翅的卷褶上将翅连锁。3.观察天蛾(或粘虫)翅上的翅缰(frenulum)和翅缰钩(frenulumhook)。翅缰是从后翅前缘基部发出的一根或几根硬繁:翅缰钩是位于前翅下面翅脉上的一丛毛或鳞片所形成的钩。翅缰就穿插在翅缰钩内形成为连锁器。雄蛾与雌蛾翅缰的数目、粗细,长短及翅缰钩的位置有何不同?作业与思考题1.绘石蛾前翅脉序图,注明各脉的名称。2.比较各类胸足和各类翅型的主要特化部分及其主要功能,它们在昆虫分类上有何意?
主要用来覆盖和保护后翅,故名为覆翅(tegmen);后翅很大,膜质,可褶叠如扇,藏于前翅 下面,用于飞行。 2.观察金龟子的前后翅。前翅特别硬化呈角质,且无翅脉,用以保护后翅和腹部, 称为鞘翅(elytra);后翅为膜质,褶藏于前翅下面。 3.观察蝽的前翅,其基半部较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hemielytra)。 4.观察蜜蜂的前后翅,质地透明如膜,称膜翅。 5.观察石蛾的前后翅。虽也是膜质翅,但翅面上有很多细毛,故称毛翅。 6.观察天蛾或其他鳞翅目成虫的翅。翅面上被有鳞片,称鳞翅。 (五) 翅的连锁器 以前翅为飞行器官的昆虫,常有连锁装置把前后翅连在一起,使后翅与前翅协同 动作;以.增强飞行的效能。 1.观察蝉的连锁器。其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多后翅前缘有一段短而向上的卷 褶。起飞时,前翅向前平展即与后翅钩连在一起。当前翅向后收并往背上覆盖时,两卷褶自 动脱开。试模仿其展翅与收翅的动作。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后翅前缘有一列向上弯的小钩, 称翅钩列(hamuli)。小钩挂在前翅的卷褶上将翅连锁。 3.观察天蛾(或粘虫)翅上的翅缰(frenulum)和翅缰钩(frenulum hook)。翅缰是从后 翅前缘基部发出的一根或几根硬鬃;翅缰钩是位于前翅下面翅脉上的一丛毛或鳞片所形成的 钩。翅缰就穿插在翅缰钩内形成为连锁器。雄蛾与雌蛾翅缰的数目、粗细,长短及翅缰钩的 位置有何不同? 作业与思考题 1. 绘石蛾前翅脉序图,注明各脉的名称。 2. 比较各类胸足和各类翅型的主要特化部分及其主要功能,它们在昆虫分类上有何 意?
实验九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及附肢【目的】了解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及其附肢【材料】蝗虫、蝉、蝽、蚜虫、、蜻蜓、蟋蜂、金龟子、石(或衣鱼)、鱻斯、泥蜂、家蝇,以及粘虫幼虫和叶蜂幼虫等的液浸标本;原尾虫、跳虫的玻片标本;石蛹(或衣鱼)、孵稚虫,白蚁后和鱼幼虫等的示范标本。【用具】双管镜及常用解剖用具【内容与方法】一、腹部的一般构造昆虫腹部在构造上与胸部的主要区别是:腹部只有背板和腹板:腹部有发达的节间膜和侧膜(观察蝗虫的背板、腹板、侧膜及节间膜,仔细观察白蚁后特别膨大的腹部,辨认其背板与腹板);腹部的形状和节数在不同类群中变化很大。1.腹部的形状一般形状呈长圆筒形。观察蝗虫、蟋蟀和蠡斯等。但也有平扁形(见蝽、虱)、立扁形(蚤)、长杆状(蜻挺)、基部细长有柄(见泥蜂)和卵圆形(蚜虫)等。2.腹部的节数一般为9~11节,但最多的为12节,最少的6节,有的昆虫可见节在4~5节以下(如青蜂):同种昆虫的雌雄个体间,往往可见节数也不同:例如,原尾目昆虫的腹部为12节(注意端部几节很小,看原尾虫玻片标本);弹尾目昆虫腹部在6节以下多金龟子腹部腹板可见5节:泥蜂等膜翅目细腰亚目昆虫的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propodeum)(混蜂腹部可见几节?)详细观察蝗虫腹部的节数,从背板可见几节,从腹板可见几节,雌雄个体是否有所不同?3.气门(spiracles)昆虫体节侧面的开口,呼吸时气体由此出入)昆虫腹部的气门数目和位置。不置类群有所不同。观察蝗虫、蝉和金龟子的腹气门,它们各有几对,各在什么位置?4.腹听器及发音器昆虫的听器主要为鼓膜听器(tympanalorgan)。观察蝗虫位于腹部第1节两侧的1对听器。外面有听膜,膜下有听体等构造。(参见实验三十六昆虫的感觉器官)观察蝉的听器及发音器蝉类的雌、雄性个体的腹部第1节都高度特化形成听器。雄蝉腹部腹面有两块盾形板(即音盖)从后足基部后方伸出,直达第2腹节的后端(有些种类可伸到第3、第4腹板),掀开音盖,可见到听膜。雌蝉听器的结构与雄蝉基本相同,只是音盖较短而窄,掀开音盖,可见到两块狭长的听膜。雄蝉除了听器外,在听器的侧背面还形成发音器。二、腹部的附肢
实验九 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及附肢 【目的】 了解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及其附肢 【材料】 蝗虫、蝉、蝽、蚜虫、蜉蝣、蜻蜒、蟋蟀、金龟子、石蚋(或衣鱼)蠼螋、螽斯、 泥蜂、家蝇,以及粘虫幼虫和叶蜂幼虫等的液浸标本;原尾虫、跳虫的玻片标本;石蛹(或 衣鱼)、蜉蝣稚虫,白蚁后和鱼蛉幼虫等的示范标本。 【用具】双管镜及常用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一、腹部的一般构造 昆虫腹部在构造上与胸部的主要区别是:腹部只有背板和腹板:腹部有发达的节 间膜和侧膜(观察蝗虫的背板.、腹板、侧膜及节间膜,仔细观察白蚁后特别膨大的腹部,辨 认其背板与腹板);腹部的形状和节数在不同类群中变化很大。 1. 腹部的形状 一般形状呈长圆筒形。观察蝗虫、蟋蟀和螽斯等。但也有平扁 形(见蝽、虱)、立扁形(蚤)、长杆状(蜻挺)、基部细长有柄(见泥蜂)和卵圆形(蚜虫)等。 2. 腹部的节数 一般为 9~11 节,但最多的为 12 节,最少的 6 节,有的昆虫可 见节在 4~5 节以下(如青蜂);同种昆虫的雌雄个体间,往往可见节数也不同:例如,原尾 目昆虫的腹部为 12 节(注意端部几节很小,看原尾虫玻片标本);弹尾目昆虫腹部在 6 节以 下多金龟子腹部腹板可见 5 节;泥蜂等膜翅目细腰亚目昆虫的腹部第 1 节并入胸部形成并胸 腹节(propodeum)(混蜂腹部可见几节?)详细观察蝗虫腹部的节数,从背板可见几节,从腹板 可见几节,雌雄个体是否有所不同? 3. 气门 (spiracles) 昆虫体节侧面的开口,呼吸时气体由此出入)昆虫腹部的气 门数目和位置.不置类群有所不同。观察蝗虫、蝉和金龟子的腹气门,它们各有几对,各在 什么位置? 4. 腹听器及发音器 昆虫的听器主要为鼓膜听器(tympanal organ)。 观察蝗虫位于 腹部第 1 节两侧的 1 对听器。 外面有听膜,膜下有听体等构造。(参见实验三十六 昆虫的 感觉器官) 观察蝉的听器及发音器 蝉类的雌、雄性个体的腹部第 1 节都高度特化形成听器。雄 蝉腹部腹面有两块盾形板(即音盖)从后足基部后方伸出,直达第 2 腹节的后端(有些种类 可伸到第 3、第 4 腹板),掀开音盖,可见到听膜。雌蝉听器的结构与雄蝉基本相同,只是 音盖较短而窄,掀开音盖,可见到两块狭长的听膜。 雄蝉除了听器外,在听器的侧背面还形成发音器。 二、腹部的附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