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飞虱等。(2)线状或丝状各节基细相仿,整个触角细长如线。如东亚飞蝗和一些蛾类等:(3)念珠状各节略呈球形:大小相仿,整个触角象一串念珠。如白蚁、褐等。(4)锯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略呈三角形,状似锯齿。如雄性头虫:雌性绿豆象等。(5)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边伸出枝状突起,形似梳子。如雄性绿豆象等。毒蛾和雄性蚕蛾等的触角鞭节各亚节向两边伸出枝状突起,形似羽毛,称羽毛状或双栉齿状。(6)膝状或肘状柄节长、柄节短小,两者间折成一角度,呈膝状或肘状弯曲。鞭节由一些相似的亚节组成。如蜜蜂和一些象甲等。(7)具芒状触角短,末节(第3节)最粗大,其背侧面着生一芒状构造,称触角芒。此芒可以是1根刚毛或为羽状毛。如蝇类。(8)环毛状鞭节各亚节环生细毛。如雄性蚊和摇蚊等。(9)球杆状端部数亚节膨大合成球形。其它各节细长如杆。如蝶类等。(10)锤状端部数亚节突然膨大,合成锤状。如埋葬虫、飘虫等。(11)鳃片状端部数亚节向一边扩展成片状,合起来象鱼鳃。如金龟子等。(二)复眼(compoundeye)是昆虫的感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在各类昆虫中,其形状、大小以及组成的小眼数目等都有所不同。观察和比较蝗虫、胡蜂、牛蛇及豉甲等昆虫的复眼。(三)单眼(ocellus)也是昆虫的感光器官,但各个单眼只是1个小眼。昆虫的单眼分为背单眼与侧单眼两类。背单眼见于成虫及不全变态类幼期;侧单眼只见于全变态类幼虫。观察蝗虫和胡蜂的背单眼,粘虫(或家蚕)和叶蜂幼虫的侧单眼。注意它们的着生位置和数目及排列情况。作业与思考题1.为什么说幕骨背臂是幕骨前臂的延伸物,而不是由外胚层直接内陷而成,有何证据?2.写出所给昆虫标本各属哪种触角类型?3.描述所观察的几类昆虫单跟的类型、数目、着生位置及排列情况。4.画一种幕骨的图,弄清幕骨陷与前、后臂形成的关系
和飞虱等。 (2)线状或丝状 各节基细相仿,整个触角细长如线。如东亚飞蝗和一些蛾类等: (3)念珠状 各节略呈球形.大小相仿,整个触角象一串念珠。如白蚁、褐蛉等。 (4)锯齿状鞭节 各亚节向一边突出,略呈三角形,状似锯齿。如雄性叩头虫.雌性绿 豆象等。 (5)栉齿状 鞭节各亚节向一边伸出枝状突起,形似梳子。如雄性绿豆象等。 毒蛾和雄性蚕蛾等的触角鞭节各亚节向两边伸出枝状突起,形似羽毛,称羽毛状或双 栉齿状。 (6)膝状或肘状 柄节长、柄节短小,两者间折成一角度,呈膝状或肘状弯曲.鞭节由 一些相似的亚节组成。 如蜜蜂和一些象甲等。 (7)具芒状 触角短,末节(第 3 节)最粗大,其背侧面着生一芒状构造,称触角芒。此 芒可以是 1 根刚毛或为羽状毛。如蝇类。 (8)环毛状 鞭节各亚节环生细毛。如雄性蚊和摇蚊等。 (9)球杆状 端部数亚节膨大合成球形。其它各节细长如杆。如蝶类等。 (10)锤状 端部数亚节突然膨大,合成锤状。如埋葬虫、瓢虫等。 (11)鳃片状 端部数亚节向一边扩展成片状,合起来象鱼鳃。如金龟子等。 (二) 复眼(compound eye) 是昆虫的感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在各类昆虫中,其形状、 大小以及组成的小眼数目等都有所不同。观察和比较蝗虫、胡蜂、牛虻及豉甲等昆虫的复眼。 (三) 单眼(ocellus) 也是昆虫的感光器官,但各个单眼只是 1 个小眼。昆虫的单眼分为背单 眼与侧单眼两类。背单眼见于成虫及不全变态类幼期;侧单眼只见于全变态类幼虫。观察蝗 虫和胡蜂的背单眼,粘虫(或家蚕)和叶蜂幼虫的侧单眼。注意它们的着生位置和数目及排列 情况。 作业与思考题 1.为什么说幕骨背臂是幕骨前臂的延伸物,而不是由外胚层直接内陷而成,有何证据? 2. 写出所给昆虫标本各属哪种触角类型? 3.描述所观察的几类昆虫单跟的类型、数目、着生位置及排列情况。 4.画一种幕骨的图,弄清幕骨陷与前、后臂形成的关系
实验四昆虫的咀嚼式口器【目的】了解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一一咀嚼式口器及一些变化a【材料】蝗虫、粘虫(或家蚕)、叶蜂幼虫的液浸标本:蝗虫或蟋蜂口器的玻片标本,在养虫笼取食的蝗虫。【用具】双管镜及常用解剖用具。【内容与方法】一、典型的咀嚼式口器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多种适应性的变化。但都是由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嚼式日器(chewingmollthparts)演化而来。蝗虫、董的口器属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取蝗虫头部1个,将腹面向上进行观察。在唇基与两颊下面是蝗虫的取食器官一一口器。口器由上唇、上额、下额、下唇和舌5个部分组成。用镊子拨动和区分这几个部分。上唇和3对口器附肢所包围成的空腔称口前腔(preoral cavity),舌位于口前腔的中央。唇基内壁与舌的前壁围成食窦(cibarium),食窦前端的食物入口处称前口。舌的后壁与下唇基部前壁围成的空腔称睡窦(salivarium),睡液腺开日子基部。未解剖前,先观察蝗虫备口器附肢之间的相互位置。由头的前面、侧面、后面和腹面能看到口器的哪些部分?用针拨动悬垂于唇基下的一个薄片一一上唇(labrum)。注意其形状、活动方向。然后用镊子夹住上唇基部,用力取下上唇,置于蜡盘中。上唇取下后,露出1对深色的大而坚硬并具齿的附肢一一上颚(mandibles)。上颚的外缘呈弧形,内缘具齿,通常分为端部的切齿叶(incisorlobe)和基部的白齿叶(molarlobe),用以切嚼食物。切齿叶与白齿叶在形状和功能上有何不同?上基部由膜和头壳、舌及下题连接,并有前、后两个关节和头壳支持。观察这两个关节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注意它们是球窝关节。用镊子夹住一侧的上颚左右摇晃,使其基部松动后,用力取下。观察上颚基部的两束强大的肌肉,外侧的一束为展肌,内侧的一束为收肌。这两束肌肉的分别收缩可使上颚相背和相向动作。上颚取下后,可见1对构造比较复杂而带须的附肢一一下颚(maxillae)。下颚基部为三角形的轴节(cardo),下面连接一个相当粗大呈长方形的茎节(stipes),茎节端部有2个能活动的叶,里面的一个叫内颚叶(叶节)(lacinia),外面的一个叫外颚叶(盔节)(galcea),它们在形状和质地上有何不同?茎节外缘还着生一根一般分为5节的下颚须(maxillarypalpus),此须着生在负颚须节(palpifer)上。观察下颚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及各个组成部分,然后沿基都取下。下颚有几个关节,如何与头壳相连?关节多少与活动范围的大小有何关系?下颚去掉后,后面露出一块片状带须的附肢一一下唇(labium)。下唇由1对与下颚相似的附肢合并而成。基部宽大的骨片,称为亚(submentum),着生在头壳的后面,头孔的下面。亚颊的前面为1对(通常合并成1片)较小的骨片,称颊(mentum),这两部分合称为后颊(postmenturn),相当于下颚的轴节。再向前的1块骨片是前(prementum),相当于下颚的茎节,端部具有2对叶状构造,外面较大的1对称侧唇舌(paraglossa),中间较小的1对称中唇舌(gtossa)。侧唇舌与中唇舌各相当于下颚的哪些部分?此外,在前额的两侧着生1对分为3节的下唇须(labialpalpus),此须基部有1负唇须节(palpiger)。观察下唇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及各个组成部分。下唇有几个关节与头壳连接?然焉取下这对构造。下唇取下后,头部腹面只剩下中央的一个囊状构造一一舌(hypopharynx)。观察其构造,并注意舌与唇基基部之间的口,这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入口。舌和下唇基部之间有睡管的开口,睡液由此进入口前腔。然后将舌取下。把口器各部分垒部排列在蜡盘中,放少量清水,妨止干缩、卷曲,以便进一步观察和绘图。用蝗虫或蟋蟀口器的玻片标本对照,在双管镜下观察
实验四 昆虫的咀嚼式口器 【目的】了解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咀嚼式口器及一些变化 a 【材料】蝗虫、粘虫(或家蚕)、叶蜂幼虫的液浸标本;蝗虫或蟋蟀口器的玻片标本, 在养虫笼取食的蝗虫。 【用具】双管镜及常用解剖用具。 【内容与方法】 一、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多种适应性的变化。但都是由一种最基本、最 原始的嚼式日器(chewing mollthparts)演化而来。蝗虫、蜚蠊的口器属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取蝗虫头部 1 个,将腹面向上进行观察。在唇基与两颊下面是蝗虫的取食器官——口 器。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 5 个部分组成。用镊子拨动和区分这几个部分。上 唇和 3 对口器附肢所包围成的空腔称口前腔(preoral cavity),舌位于口前腔的中央。唇基内 壁与舌的前壁围成食窦(cibarium),食窦前端的食物入口处称前口。舌的后壁与下唇基部前 壁围成的空腔称唾窦(salivarium),唾液腺开日子基部。未解剖前,先观察蝗虫备口器附肢之 间的相互位置。由头的前面、侧面、后面和腹面能看到口器的哪些部分? 用针拨动悬垂于唇基下的一个薄片——上唇(1abrum)。注意其形状、活动方向。然后 用镊子夹住上唇基部,用力取下上唇,置于蜡盘中。 上唇取下后,露出 1 对深色的大而坚硬并具齿的附肢——上颚(mandibles)。上颚的外 缘呈弧形,内缘具齿,通常分为端部的切齿叶(incisor lobe)和基部的臼齿叶(molar lobe), 用以切嚼食物。切齿叶与臼齿叶在形状和功能上有何不同?上颚基部由膜和头壳、舌及 下颚连接,并有前、后两个关节和头壳支持。观察这两个关节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注意它们 是球窝关节。用镊子夹住一侧的上颚左右摇晃,使其基部松动后,用力取下。观察上颚基部 的两束强大的肌肉,外侧的一束为展肌,内侧的一束为收肌。这两束肌肉的分别收缩可使上 颚相背和相向动作。 上颚取下后.可见 1 对构造比较复杂而带须的附肢――下颚(maxillae)。下颚基部为 三角形的轴节(cardo),下面连接一个相当粗大呈长方形的茎节(stipes),茎节端部有 2 个能 活动的叶,里面的一个叫内颚叶(叶节)(1acinia),外面的一个叫外颚叶(盔节)(galcea),它们 在形状和质地上有何不同?茎节外缘还着生一根一般分为 5 节的下颚须(maxillary palpus), 此须着生在负颚须节(palpifer)上。观察下颚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及各个组成部分,然后沿 基都取下。下颚有几个关节,如何与头壳相连?关节多少与活动范围的大小有何关系? 下颚去掉后,后面露出一块片状带须的附肢——下唇(1abium)。下唇由 1 对与下颚 相似的附肢合并而成。基部宽大的骨片,称为亚颏(submentum),着生在头壳的后面,头孔 的下面。亚颏的前面为 l 对(通常合并成 1 片)较小的骨片,称颏(mentum),这两部分合称为 后颏(postmenturn),相当于下颚的轴节。再向前的 1 块骨片是前颏(prementum),相当于下颚 的茎节,端部具有 2 对叶状构造,外面较大的 1 对称侧唇舌(paraglossa),中间较小的 l 对称 中唇舌(gtossa)。侧唇舌与中唇舌各相当于下颚的哪些部分?此外,在前颏的两侧着生 1 对分 为 3 节的下唇须(1abial palpus),此须基部有 l 负唇须节(palpiger)。观察下唇在头部的着生位 置及各个组成部分。下唇有几个关节与头壳连接?然焉取下这对构造。 下唇取下后,头部腹面只剩下中央的一个囊状构造——舌(hypopharynx)。观察其构 造,并注意舌与唇基基部之间的口,这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入口。舌和下唇基部之间有唾管 的开口,唾液由此进入口前腔。然后将舌取下。把口器各部分垒部排列在蜡盘中,放少量清 水,妨止干缩、卷曲,以便进一步观察和绘图。 用蝗虫或蟋蟀口器的玻片标本对照,在双管镜下观察
观察笼内蝗虫的取食动作。各部分的活动与功能有何关系?二、咀嚼式口器的一些变化除直翅类昆虫具有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外,鞘翅目的成虫、幼虫,鳞翅目幼虫及时蜂幼虫等也具咀嚼式口器。1.取家蚕(或粘虫)幼虫1头,将头部取下,放在双管镜下观察其口器构造。上唇和1对上颚与直翅类昆虫的相似,其余部分则大不相同。从头部后面看,是由下颚、下唇和舌合并成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额,中央为下唇和舌。它们在基部合并,端部分离。(1)下颚近似锥状构造,基部的短小骨片是轴节,与之相连的长形“L”状骨片是茎节,端部的突起为下颚叶(maxillarylobe)(由内外颚叶演变而来),在其外侧分节的突起是下颚须。(2)下唇在复合体的中央,有一大片不太骨化的部分是,在其基部两侧角处的骨片是亚频。前频骨化成拱形骨片,与舌形成袋状的舌叶。在复合体中央的端部有3个突起,中央1个是吐丝器,是下唇的唇舌,两侧具分节的突起是下唇须。(3)舌形成复合体中部的前壁2.观察叶蜂幼虫口器,与家蚕的有何不同?注意复合体各部分的合并,与分离情况以及吐丝器等。作业与思考题1.回答各项中提出的问题。2.绘蝗虫口器各部分的图,成对构造只绘1个,注明各部分名称(中、英文)。3.与蝗虫相比,家蚕与叶蜂的口器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其适应意义怎样?
观察笼内蝗虫的取食动作。各部分的活动与功能有何关系? 二、咀嚼式口器的一些变化 除直翅类昆虫具有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外,鞘翅目的成虫、幼虫,鳞翅目幼虫及时 蜂幼虫等也具咀嚼式口器。 1.取家蚕(或粘虫)幼虫 1 头,将头部取下,放在双管镜下观察其口器构造。上唇 和 l 对上颚与直翅类昆虫的相似,其余部分则大不相同。从头部后面看,是由下颚、下唇和 舌合并成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它们在基部合并,端部分离。 (1) 下颚 近似锥状构造,基部的短小骨片是轴节,与之相连的长形“L”状骨片 是茎节,端部的突起为下颚叶(maxillary lobe)(由内外颚叶演变而来),在其外侧分节的突起 是下颚须。 (2) 下唇 在复合体的中央,有一大片不太骨化的部分是颏,在其基部两侧角处的 骨片是亚颏。前颏骨化成拱形骨片,与舌形成袋状的舌颏叶。在复合体中央的端部有 3 个突 起,中央 1 个是吐丝器,是下唇的唇舌,两侧具分节的突起是下唇须。 (3) 舌形成复合体中部的前壁 2.观察叶蜂幼虫口器,与家蚕的有何不同?注意复合体各部分的合并,与分离情况 以及吐丝器等。 作业与思考题 1.回答各项中提出的问题。 2.绘蝗虫口器各部分的图,成对构造只绘 1 个,注明各部分名称(中、英文)。 3.与蝗虫相比,家蚕与叶蜂的口器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其适应意义怎样?
实验五昆虫的刺吸式口器及其变化【目的】了解昆虫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及一些变化类型。【材料】蝉、蚊及草幼虫的液浸标本;蝉口器横切面及这几类昆虫的口器玻片标本:10%KOH溶液,70%酒精和甘油等。【用具】双管镜、显微镜、常用解剖用具及刀片、昆虫针、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和小培养皿。【内容与方法】将蝉头部放在在10%KOH中煮10~15min(不煮,直接观察也可)。把其余的小标本放入10%KOH中煮5~10min。原则是使标本达到一定的透明度。把煮过的标本捞出用清水冲净待用。刺吸式口器的一般构造、刺吸式口器适宜于刺破和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与典型的咀嚼式日器相比,在构造上有一系列的变化,其特点是:(1)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转化成细长的口针(stylets)。(2)下唇延长呈喙(rostrum)。(3)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或分别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构造一一唧筒(或泵)(pump)。以蝉为侧,说明这类口器的基本构造。1.取煮过的蝉1头,观察其头部的外部形态,确定头部的一些构造。(1)唇基位于头部前面的广大区域。分为前后两大块,分别称为前唇基和后唇基。(2)上唇为前唇基之前的一个三角形的小片,紧贴在喙基部。(3)下唇延长成分为3节的喙,前面内凹成槽,槽内藏有4根口针。煮过的标本4根口针可以全部露出来,未煮的的标本需用针从唇槽内把口针挑出,一般只见到3根口针,因为1对下颚口针嵌合得很紧,不易分开。(4)口针侧面的1对为上颚,中间1对是下颚。上颚口针较粗,主要用来刺破植物组织。下颚口针较细,每针内侧有2条槽,两针嵌接分别组成食物道和睡道。4根口针的基部均由头部腹壁的囊内伸出。(5)舌位于口针基部口前腔内,为一突出的舌叶,其两侧扩限形成舌侧片,嵌接在唇基和茎节(下颚叶)之间,成为头壳的一部分。用针拨动唇基,可看到舌片是舌的扩伸部分。观察蝉口器横切面玻片标本,看食物道与睡道的构成情况。前面较粗的为食物道,后面较细的为睡道。可见到二下颚口针的嵌合缝否?这一构造适于口针前后滑动而不易二者分离。2.取未煮过的蝉1头,用刀片沿中线纵切成两半,观察由舌背壁与唇基内壁形成的食窦即筒及唇基内上的强大肌肉。口针基部分别紧贴在舌的端部,食物道连接舌叶前壁的槽,通入食窦唧筒,食物由此上达咽喉。食窦唧筒的底壁是舌的食槽,硬化而深凹,顶壁是唇基的内壁,凸入食槽,具有强大的食窦背扩肌。当扩肌收缩时,扩大食窦,把液体含物吸入窦内,扩肌松弛时压缩食窦唧筒,把食物挤送到咽喉中去。唾唧筒位于舌下,注入唾液,并由唾道中流达针端。二、昆虫刺吸式口器的变化1.蚊的口器蚊的口器细长,下唇形成的喙明显可见,除下颚须外,由上唇、上颚、下颚及舌特化成6根口针全部藏在喙的唇槽内
实验五 昆虫的刺吸式口器及其变化 【目的】 了解昆虫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及一些变化类型。 【材料】 蝉、蚊及草蛉幼虫的液浸标本;蝉口器横切面及这几类昆虫的口器玻片标 本;10%KOH 溶液,70%酒精和甘油等。 【用具】 双管镜、显微镜、常用解剖用具及刀片、昆虫针、酒精灯、三角架、石棉 网、烧杯和小培养皿。 【内容与方法】 将蝉头部放在在 10%KOH 中煮 10~15min(不煮,直接观察也可)。把其余的小标本放 入 10%KOH 中煮 5~10 min。原则是使标本达到一定的透明度。把煮过的标本捞出用清水 冲净待用。 一、刺吸式口器的一般构造 刺吸式口器适宜于刺破和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与典型的咀嚼式日器相比,在构 造上有一系列的变化,其特点是: (1) 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转化成细长的口针(stylets)。 (2) 下唇延长呈喙(rostrum)。 (3) 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或分别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构造——唧筒(或泵)(pump)。 以蝉为侧,说明这类口器的基本构造。 1.取煮过的蝉 1 头,观察其头部的外部形态,确定头部的一些构造。 (1) 唇基 位于头部前面的广大区域。分为前后两大块,分别称为前唇基和后唇 基。 (2) 上唇 为前唇基之前的一个三角形的小片,紧贴在喙基部。 (3) 下唇 延长成分为 3 节的喙,前面内凹成槽,槽内藏有 4 根口针。煮过的标 本 4 根口针可以全部露出来,未煮的的标本需用针从唇槽内把口针挑出,一般只见到 3 根口 针,因为 1 对下颚口针嵌合得很紧,不易分开。 (4) 口针 侧面的 l 对为上颚,中间 1 对是下颚。上颚口针较粗,主要用来刺破植 物组织。下颚口针较细,每针内侧有 2 条槽,两针嵌接分别组成食物道和唾道。4 根口针的 基部均由头部腹壁的囊内伸出。 (5) 舌 位于口针基部口前腔内,为一突出的舌叶,其两侧扩隈形成舌侧片,嵌 接在唇基和茎节(下颚叶)之间,成为头壳的一部分。用针拨动唇基,可看到舌铡片是舌的扩 伸部分。 观察蝉口器横切面玻片标本,看食物道与唾道的构成情况。前面较粗的为食物道, 后面较细的为唾道。可见到二下颚口针的嵌合缝否? 这一构造适于口针前后滑动而不易二 者分离。 2.取未煮过的蝉 1 头,用刀片沿中线纵切成两半,观察由舌背壁与唇基内壁形成 的食窦唧筒及唇基内壁上的强大肌肉。口针基部分别紧贴在舌的端部,食物道连接舌叶前壁 的槽,通入食窦唧筒,食物由此上达咽喉。食窦唧筒的底壁是舌的食槽,硬化而深凹,顶壁 是唇基的内壁,凸入食槽,具有强大的食窦背扩肌。当扩肌收缩时,扩大食窦,把液体含物 吸入窦内,扩肌松弛时压缩食窦唧筒,把食物挤送到咽喉中去。 唾唧筒位于舌下,注入唾液,并由唾道中流达针端。 二、昆虫刺吸式口器的变化 1.蚊的口器 蚊的口器细长,下唇形成的喙明显可见,除下颚须外,由上唇、上颚、下颚及舌 特化成 6 根口针全部藏在喙的唇槽内
把保存在75%酒精中的蚊标本放在盛有10%KOH的小玻璃瓶中,在室温下放置1夜,或将小瓶放在台灯罩上烤2小时左右,蚊的各口针即全部从唇槽中伸出,并分散开来。将处理好的标本取出放在小培养皿中,加入70%的酒精或甘油,用细针拨动,在镜下观察。上唇是口针中最粗壮的1根,端部尖锐,内壁凹成食物道。上唇紧接唇基,不能伸缩。上颚是口针中最细的1对,经这种处理后的标本,此口针极易弯曲。雄蚊常无上颚,如有,也比较短而弱,所以雄蚊不吸血。下颚口针是由内颚叶形成,端部尖锐,具有倒齿。下颚须分为4节,雌蚊的须很短,不吸喙长1/4,雄蚊的须很长,约与喙长相等。下颚口针可以单独伸缩,是最重要的取食器官。舌是一根细长扁平的口针,位于上下颚之间。中央通过1条导注睡液的管道,即睡道,开口于针端。观察喙的横切面标本。喙代表下唇的前额,后已经消失。下唇端部膨大成2叶,是下唇须特化而来的唇瓣。唇瓣分为2节。雌蚊准备吸血时,用唇瓣触及皮肤,口针呈束刺入,达到微血管后开始吸血,喙留在外面。2.草幼虫的口器草幼虫具有前口式的双刺吸式口器。以捕猎并吸食其它昆虫的体液为生。观察草幼虫的透明标本(在75%酒精中保存时间较长的标本可以直接观察)或玻片材可见1对很显著的镰刀状的构造伸向前方,这对构造各由上颚和下颚组成。将液浸标本放点滴皿中,加入75%的酒精,用细昆虫针把上、下颚拨开。上颚粗大,末端尖锐,内侧具有深沟。下额与上题相似,紧贴在上额的下侧面,二者嵌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下题基部的两小骨为轴节和茎节。下额须已消失。下唇退化,只保留1对细长的下唇须。作业与思考题1:与咀嚼式口器比较,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有何不同,其相应的功能是什么?2.比较刺吸式口器在不同类群昆虫之间的异同点
把保存在 75%酒精中的蚊标本放在盛有 10%KOH 的小玻璃瓶中,在室温下放置 1 夜,或将小瓶放在台灯罩上烤 2 小时左右,蚊的各口针即全部从唇槽中伸出,并分散开来。 将处理好的标本取出放在小培养皿中,加入 70%的酒精或甘油,用细针拨动,在镜下观察。 上唇是口针中最粗壮的 1 根,端部尖锐,内壁凹成食物道。上唇紧接唇基,不能 伸缩。 上颚是口针中最细的 1 对,经这种处理后的标本,此口针极易弯曲。雄蚊常无上 颚,如有,也比较短而弱,所以雄蚊不吸血。 下颚口针是由内颚叶形成,端部尖锐,具有倒齿。下颚须分为 4 节,雌蚊的须很 短,不吸喙长 1/4,雄蚊的须很长,约与喙长相等。下颚口针可以单独伸缩,是最重要的 取食器官。 舌是一根细长扁平的口针,位于上下颚之间。中央通过 1 条导注唾液的管道,即 唾道,开口于针端。观察喙的横切面标本。 喙代表下唇的前颏,后颏已经消失。下唇端部膨大成 2 叶,是下唇须特化而来的 唇瓣。唇瓣分为 2 节。 雌蚊准备吸血时,用唇瓣触及皮肤,口针呈束刺入,达到微血管后开始吸血,喙 留在外面。 2.草蛉幼虫的口器 草蛉幼虫具有前口式的双刺吸式口器。以捕猎并吸食其它昆虫的体液为生。 观察草蛉幼虫的透明标本(在 75%酒精中保存时间较长的标本可以直接观察)或玻片标 可见 1 对很显著的镰刀状的构造伸向前方,这对构造各由上颚和下颚组成。将液浸标 本放点滴皿中,加入 75%的酒精,用细昆虫针把上、下颚拨开。上颚粗大,末端尖锐,内 侧具有深沟。下颚与上颚相似,紧贴在上颚的下侧面,二者嵌合在一起形成食物道。下颚基 部的两小骨为轴节和茎节。下颚须已消失。下唇退化,只保留 1 对细长的下唇须。 作业与思考题 1. 与咀嚼式口器比较,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有何不同,其相应的功能是什么? 2. 比较刺吸式口器在不同类群昆虫之间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