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诱人①,博我以文②,约我以礼③,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④。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⑤!” (《论语·子罕》)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⑦,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③ 公西华曰③:“正唯弟子不能学也0。” (《论语·述而》)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⑩。” 《论语·卫灵公》)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⑩?吾无隐乎尔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 也0。” 《论语·述而》)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⑩。夫子莞尔而笑0,曰:“割鸡焉用牛刀心”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②。”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③。”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φ,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⑥,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论 语 读 ①循循然,一步一步有次序地。诱,引导,②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③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 我,④已经竭尽了我的才能,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卓尔,卓然,卓越、突出的样子。尔,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⑤即便想迫随他,也没有办法了。末,无。也已,语气词连用,⑥如果 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①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也有人解释为,不过我学习没有 满足厌倦的时候。抑,不过,③云尔,如此罢了,已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⑨公西华(前509-?), 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二岁,①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①遇到行“仁”的事情 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当,遇到,也可解释为“面对 ⑩以……为,认为……,隐,隐瞒。⑤无隐乎 尔,对你们没有什么隐購的,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①之,动词,往,去。 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色(在今山东嘉祥),当时子游在那里做地方长官。⑥弦歌之声,弹琴唱歌的声音。弦,指 琴瑟之类的乐器,子游向武城百姓推行礼乐,所以孔子能听到弦歌之声,①莞(wbn)尔,微笑的样子 15 ⑤焉,怎么,⑩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⑨也,句中语气词。如君子,地位高的人,做官的人。②小人,地位低的人。③戏之,跟他开玩笑 沙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她把持着卫国的政权。②矢之,对他发誓。矢,通“誓” 分我假如不对(即做事情不符合礼)的话。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天厌弃我吧!
16 修 诸子选读 9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②,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①。居则 :·不吾知也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⑦?” 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⑨,摄乎大国之间0,加之以师旅⑩,因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⑩,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⑩。” 夫子哂之9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⑩,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 俟君子。” ①颜回多么有才德啊。回,即颜回。②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③曾皙(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皙,曾参 的父亲,孔子弟子,大概比孔子小五六岁。侍坐,陪坐。④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就受拘束,而不敢说出 自己的想法。乎,于。毋吾以,不要因为我停止。毋,不要。以,通“已”,停止。 ⑤居,平时 ⑥意思是不 知吾,不了解我 ⑦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将怎么做呢?③率尔,即率然,轻率匆忙的样子。⑨有一千 辆兵车的诸侯国。在占代,兵车的多少意味着国家的大小强弱。⑩夹于大国之间。摄,夹。①有军队来侵凌 它。师旅,指军队。占代军队编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⑩饥荒接着战争到来。因,继。饥馑 jn),指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连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③为,治理。比及,等到 ) 1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道德。方,指懦家伦理道德和学问。⑩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哨(shen),微 笑 DD方圆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⑩如,或者。⑨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就 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①,如会同②,端章甫③,愿为小相焉④。”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⑤,铿尔⑥,舍瑟而作⑦,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③。” 子曰:“何伤乎⑨?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⑩,冠者五六人⑩,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⑩,风乎舞雩①, 咏而归心。”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⑩!” 三子者出③,曾皙后⑨。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②,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②?”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②!” (《论语·先进》 11伯牛有疾◇,子问之⑨,自牖执其手③,曰:“亡之,命矣夫③!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12颜渊死。子曰:“噫⑨!天丧予⑨!天丧予!” (《论语·先进》 论语~选读 ①诸侯祭祀的事情。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②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③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端,古代礼服名。章甫,古代一种礼帽。④相,即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 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⑤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鼓,弹奏。希,通“稀”。⑥拟声词,指曲子终了的余音; 也有人说指铿的一声,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⑦放下瑟站起来。⑧跟三位说的不同。撰,陈述 ⑨有什么妨碍呢。伤,妨碍。⑩莫春,即暮春,夏历三月。莫,同“暮”。①春服,春天穿的夹衣,有表、 里两层。心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①童子,指未成年的 男子。⑩沂(Y),水名,流经今山东曲阜南。心在舞零(y0)台上吹风乘凉。风,作动词用。舞零,古代为 求雨而举行祭祀叫雩,因为有舞,所以也称舞零;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台子,在今山东曲阜南。⑤唱着歌回来 ①与,赞许。③三子者,指子路、冉有、公西华。⑩后,指后来才离开,如也已矣,语气词连用,表 示肯定语气的加强,如何,为什么。②治理国家要用礼。③让,谦让,@是故,因此,所以。 ②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唯,语气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⑤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 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②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伯牛,即冉耕(前54-—?),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七岁。孔子认为他德行很好。有疾,即患了病。冉 耕患了恶疾,据说是麻风病,不愿见人,所以下文说,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只能从窗子伸手进去握着他的手 ⑨问,探问,问候。③牖(y6u),窗户,②死亡,这是命啊。之,语气助词。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 “啊”,③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噫,感叹声,相当于“唉”,⑥老天要了我的命!
13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②!”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③?” (《论语·先进》) 思考与练习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 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二、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及大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斯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修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焉 割鸡焉用牛刀!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先秦诸子选读 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关链楼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除了由他整理或传述的《易》 《书》《诗》《礼》等典籍外,在他以前的文献几乎全都散失了。所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 受惠于孔子。孔子凭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贏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 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赞誉他,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 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那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他这样说:说到圣和仁,我怎么当得起 呢?我只不过是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罢了。他不期望人们像 信仰神明那样信仰自己。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就越显得伟大。尽管 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弟子们只是从他的学 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他年轻很多,但是他从来不 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他告诉弟子,只要合乎“仁”这一原则,就是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他弟子三千,只有一小部分(比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出身于社会上层, 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可是他从来不偏爱贵族子弟,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最得他的赏识。还有 点值得一提,就是孔子从来不对弟子隐瞒什么。所有这些,都说明孔子非常尊重弟子的人格。有了 互相尊重,就有了互相平等;有了互相平等,孔子跟弟子之间就充满了轻松、和谐的气氛。孔子跟子 ①恸,极度悲痛。 ②您哀痛过度了!③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夫人,这个人。夫,相当于 “此”谁为,即“为谁
游开的那个“割鸡焉用牛刀”的玩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直率的子路因为“子见南子”而不悦, 以至于孔子对天发誓,这更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德行很好,却身患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口伸进手去握住冉耕 的手,哀叹不已。颜回操行卓越,可生活艰辛,饮食不周,居住在狭窄的里弄里,三四十岁头发全白而 死。孔子反复念叨:老天爷要了我的命!跟在身边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他却反问:我不为这样的人哀 痛,还为谁哀痛呢?在卫国统治集团的内讧中,率直忠厚的子路被剁成了肉酱。这使得七十多岁的孔子更 快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结,第二年就与世长辞。孔子对弟子的爱如此深厚,显示了孔子在道德和情感方面的 双重选择。孔子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也许就传达了这种道理吧 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 范之语,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孔子因为冉耕患病,反复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而 对颜回去世,反复说“天丧予”;因为子路生气,而反复说“天厌之”。这些话或表达感慨,或抒发哀 痛,或显示诚心,用字不多,而淋漓尽致。至于孔子称赞颜回的那一段话,钱穆曾分析说:“此章… 共二十八字,而‘回也’二字重复了三次,‘贤哉’二字重复两次,且又多出了‘人不堪其忧’五字, 像是虚设。本为赞颜子,何必涉及他人。此一章如用刘知几《史通》点烦法,则二十八字中应可圈去 十一字,大可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正为多出了上举之十一 字,便就富了文学性,此所谓咏叹淫佚,充分表达出孔子称赞颜回之一番内心情感来。‘人不堪其忧 五字,正是称赞颜回的反衬,是一种加倍渲染。此章正为能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所以能表 现得赞叹情味,十分充足。若在字句上力求削简,便不够表达出那一番赞叹的情味来。”(《中国文学中 的散文小品》,《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论语》一书,除“可疑之十数章外,其余则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 古不磨之宝典。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 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其书编次体例并无规定,篇章先后似无甚意义,内容 分类亦难得正确标准,略举纲要,可分为以下各类:一、关于个人人格修养之 教训;二、关于社会伦理之教训;三、政治谈;四、哲理谈;五、对于门弟子 论 语 及时人因人施教(注重个性的)的回答;六、对于门弟子及古人时人之批评; 选 七、自述语;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门人诵美孔子之语(映入门弟子眼中之孔子 人格)。右所列第一二项约占全书三分之二,其余六项约合占三分之一。第一 项人格修养之教训,殆全部有历久不磨的价值。第四项之哲理谈,虽著语不多 (因孔子之教专貴实践,罕言性与天道),而皆渊深入微。第二项之社会伦理, 第三项之政治谈,其中一部分对当时阶级组织之社会立言,或不尽适于今日之 用,然其根本精神,固自有俟诸百世而不惑者。第五项因人施教之言,则在学 者各自审其个性之所近所偏,而借以自鉴。第六项对人的批评,读之可以见孔 子理想人格之一斑。第七项孔子自述语及第八项别人对于孔子之观察批评,读 之可以从各方面看出孔子之全人格。《论语》全书之价值大略如此。要而言之, 孔子这个人有若千价值,则《论语》这部书,亦连带的有若干价值也。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