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6年初审通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文 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人点有“社
致 同学们 TONGXUEMEN 亲爱的同学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你们已经顺利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 务,一定有不少收获。现在,将要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阶段—选 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 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 间。对于雄心满怀的同学们来说,这些选修课程力求能促进你们各自特长 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你们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你们未来学习和就 业的需要。 我们提供给大家的选修课程是丰富多样的。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深 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现代诗歌散文、外国诗歌散文、中国小说、外 国小说、中外戏剧名著、影视名作,涵泳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将极 。大地拓展你们的语文视野,使你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都得到提高;阅读中外传记作品,将拉近你们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迪智 慧;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晢思,将引领你们走 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 写作与修改,将把你们带到一个奇妙的汉语世界,让你们进一步体会汉语 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将使你们对语文与 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 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选修课程同样指向 这一目标。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的学习应当更加开放思路,发展个 性,更加需要主动地学习。这套教科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源,一个平台, 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 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这样, 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并为你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 发展奠定基础。 祝你愉快地踏上新的语文学习之旅!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 2006年6月
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的一门选修课程。民俗文化,似乎离我们很遥 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 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这门课程 就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读所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力求对中华民 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有更加亲切的感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 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 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 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 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 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本课程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七个专 题进行探究,它们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 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 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当然首先要为语文的教学目标服务,着眼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 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体悟。课本是按照这样几个板块来设置 的:导言、课文、梳理探究、相关链接。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让我 们对专题中涉及的民俗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接着便是对与民俗相关的作品阅 读,这既是为了直观而生动有趣地引出本专题的民俗现象,更是为了提高语文 素养;“梳理探究”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究讨论一些民俗活动;“相关链接”则提 供了更多的民俗资料。在学习中要注意几部分内容的密切配合,当然重点还是
作品阅读和梳理探究。需要提醒的是,每单元的“梳理探究”设计了二至三项 活动,不必全部完成,可以独立或分小组有选择地进行。 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本书能给你带来新奇和惊喜,更希望它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一扇大门,使你由此步入民俗文化的殿堂,体验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内 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当今世界文化日益 呈现“和而不同”的趋势,我们在接受这种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应当保持我们 的民族文化之根。因为我们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本课程的学习, 若能激发你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具有更高的语文能力,我们将会感到无 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