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③。” 《论语·八佾》) 2长沮、桀溺耦而耕④。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③。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⑥?” 子路曰:“为孔丘。” 10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日:“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臼:“是鲁孔丘之徒与?” 修 对曰:“然。” 秦诸子选读 不惠此 ①D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孔子本来在鲁国做司寇,五十五岁那一年离鲁周游天下,先后有十四年之久。这 个片段写的事情,就发生在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二三子,诸位。丧,指失去官位。②无道,暴虐,没有 德政。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③比喻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夫子,古时对 男子的尊称。本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①长沮()、桀溺,指两个在水洼 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植的人。长、桀,都形容高大;桀通“杰”。沮,低湿的洼地,溺,指浸在水洼中。耦()而耕,两 人并耕。了路。即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下(故城在今山东平邑北)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 岁。津,渡口1.⑥夫,犹“彼”,那,那个。执舆者,手拉缀绳驾御车马的人。⑦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⑧意思是说,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①,而谁以易之②?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③,岂若从辟世之 士哉④?”擾而不辍③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③:“鸟兽不可与同群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③?天下有 道,丘不与易也⑨。”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⑩,曰:“凤兮凤兮⑩!何德之衰⑩?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 追。已而⑩,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⑩,欲与之言。趋而辟之⑩,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第白完 论语选读 4子路从而后心,遇丈人⑩,以杖荷篠③。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命。 ①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滔滔,大水奔流的样子,形容局势混乱到了极点。②你与谁改变它。而, 通“尔”。谁以,犹言“与谁”;以,与。易,改变。③辟人之士,指孔子,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辟 通“避 ④岂若,怎么比得上。辟世之人,出世隐居的人,指长沮、桀那样的人物。⑤擾(y0u),指用 擾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優是古时用来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的一种农具。⑥怃(w)然,怅然若失的样 子。⑦不可以跟鸟兽同群。③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⑨与易,参与变革。 ⑩楚,周代诸侯国。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酉 北)。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进一步扩张,接舆,楚国狂人;也有人说是楚国贤人,为了避世面装疯 ①风,这里比孔子⑩德行怎么这么衰微?⑩谏,匡正,挽回。⑩犹可追,还可以赶得上,即还可以 改变 ⑩已而,罢了,算了。⑩下,指下车。①趋,快步走。①从而后,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 9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荷(h),担,背负,藤(dao),古代一种用来除草的农具。④夫子 旧时对老师的称呼。②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除草。芸,通“耘”,除草
子路拱而立①。 止子路宿②,杀鸡为黍而食之③,见其二子焉④。 明日③,子路行以告。子曰⑥:“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⑦。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⑧。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⑨?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⑩。道之不行,已知之矣0!” (《论语·微子》) 12 5子路宿于石门③。晨门曰③:“奚自⑩?”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 有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诸子选读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 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孟子·尽心上》 、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藤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 之士哉?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 4.明日,子路行以告。 5.使子路反见之。 6.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①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②留子路住下来。③为季,做季米饭。食(si),拿东西给人吃 ④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见(xian),介绍、引见,⑤第二天。⑥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这里指孔子。⑦反,通“返”。③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⑨长幼的礼 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子路认为,老人让儿子拜见自己,表明他知道长幼之节不可废。0大伦, 这里指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行为准则。①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 经知道了。①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得推行其道,六十八岁时率弟子回鲁,子路打前站,到了石门外,天色已 晚,就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③从哪 儿来,从何处来。奚,疑问代词,何,什么地方。从孔家来
相关链接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 有道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 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宁。在选择了这一目标之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 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可是,长沮、桀溺、荷篠丈人一流的人物却选择了避世。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 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卫国仪这个地方的封疆官是孔子屈指可数的知 己之一。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示大道于天下!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 社会现实。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这说明孔子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 精神。“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了。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著上。为达到目标,他百折不挠,“知其不 可而为之”。雅斯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 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是他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 不言放弃。 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在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 苍天,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为治理洪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都凸显 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崇高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 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 这几个片段捕捉了相关人物的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或行为。桀溺向子路说完自己的看法,《论 语》原本可以直接去写子路把事情告诉了孔子,现在加上“擾而不辍”四个字,来描绘桀溺的情态,单 使人物格外生色。接奥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 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念 回味。 语 选 读 13
、当仁,不让于师 14引人话 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儿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他们的言行 举止、他们跟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大家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 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 阅读这一方面的材料,可以使大家对孔子有一个更亲切的认识,并从孔子的为人处世中得到一些 修 启发。 先秦诸子选读 读文选 1叔孙武叔毁仲尼① 子贡曰②:“无以为也③!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④,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无得而逾焉⑤。人虽欲自绝⑥,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⑦!” (《论语·子张》) 2陈子禽谓子贡曰③:“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⑩。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 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 和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⑩。如之何其可及也心?” (《论语·子张》) 3颜渊喟然叹曰⑩:“仰之弥高⑩,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心,忽焉在后⑩。夫子循循然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毁,诽谤。②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三十一岁。③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指这样做没有用。④他人的才德是丘陵 ⑤无从超 越,没有办法超越。⑥自绝,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⑦多,副词,只,仅仅。不知量,不知道高低轻重 不自量。③陈子禽,即陈亢,字子禽,陈国人,有人说是孔子的弟子,有人说不是。②你是谦恭啊,孔子难 道比你有才德吗?00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知,通“智”,聪 明,智慧,①D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 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道,通“导”,斯,就 ⑩2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③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⑩颜渊(前521 前481),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喟(kui)然,叹气的样子 1仰,仰望,往上看。你,越发、更加。⑩瞻,往前看。⑩忽焉,忽然。焉,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之 后,相当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