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0到引人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 选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下面的材料,都是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相信读后可以给你一种深远的启发。 修 到肉读文选 诸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 (《论语·为政》)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③!” (《论语·卫灵公》)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④: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⑤,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5子夏曰⑥:“小人之过也必文⑦。” 《论语·子张》) 6子曰:“人能弘道⑧,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①由,即仲由,诲,教导。女,通“汝”。②这就是聪明。③末如之何,无如之何,拿他没办法。 ①食,通“蚀”。⑤更,改变,改正。⑥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四 岁 ⑦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文,掩饰。③弘,扩大,光大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8子夏为莒父宰②,问政③。子曰:“无欲速④,无见小利⑤。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 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⑥,小车无軏⑦,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⑧,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② (《论语·颜渊》) 11子曰:“岁寒0,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⑩。” (《论语·子罕》)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⑩,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思考与练习 吾 、背诵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入、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则 选 、孔子很强调“信”,如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可他 并不是片面地、无条件地推崇“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孔子所说“信” 的原则。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①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指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躬自,自身、自己。②莒父(J6, 鲁国城名,在今山东莒县附近,一说在今山东高密附近。宰,城邑的长官,③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④无, 21 通“毋”,不要。欲速,指做事情贪快。⑤见小利,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⑥(m),古代大车车 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 ⑦軏yu),古代小车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③指使武器装备充足 ⑨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 ⑩岁寒,指时令到了寒冷的时 候。⑩彫,通“凋”,衰落。⑩逝者,往者,过去的
可谓士矣。”日:“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 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砼弪然(器量小而固执的样子)小人哉!抑亦可以 为次矣。”… (《论语·子路》 22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 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 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 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 盟也,神不听。” (《史记·孔子世家》) 修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更也,人皆仰之。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光秦诸子选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相关能接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 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 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的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我 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诚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 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孔子又说:对那些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 拿他怎么办哪!一个人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时候,往往也正是他正视某种无知并且力图解决问 题的时候。从孔子的这些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孔子和子贡特别强调改过。孔 子说,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时人们都看得见 他,改正后人们都仰望着他。而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错误。德行高尚的君子不会掩饰自己的 错误,小人恰恰相反。就像子夏说的:小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从孔子、子贡、子夏的话里,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 孔子把“道”当成人生的皈依。他认为,行道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可是道 本身却不能使一个酷小的人变得伟大。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在于你是否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孔 子的话启示我们,人要勇于和善于从自身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跟人相处的时候,情况也是这样的。孔 子警醒我们: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埋怨别人对自己不
好,要改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 孔子告诚弟子,做事情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这 也是很有意义的警示。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急躁冒进葬送了事业,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 利蒙蔽了眼睛。孔子强调诚信。他说,人没有信用是绝对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貌、小车没有軏,靠 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缺乏诚信的人可以在一时一地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时时 处处都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不可 能稳固。此外,诚信还是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讲诚信,很多社会问题就不 会产生了。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悟出深刻的哲理。面对河水,他感悟到逝去的时光就像这 河水一样,昼夜不止;面对松柏,他感悟到只有严寒来临,人们才晓得松柏最后凋零。这些感悟同样 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智慧。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 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 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第白完 论语选读 23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 话题 所谓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其实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这个问题,很多民族的经典都有类似的 文表述 耆那教是印度有着重要影响的宗教派别之一,跟佛教产生在同一时代和地区,而且有大致相同的 划社会信徒层面,二者的教义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它的创始人是筏驮摩那(前540-前468,不过 修 它的种种经典则出于较晚的时期,其中说道:“人应当到处漫游,自己想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怎样 对待万物。”(《苏特拉克里一坦加》) 诞生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宣称:“毗耶婆说: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 对别人做;你自己想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留心遵行吧”(《摩诃婆 诸 罗多》“圣教王”) 耶穌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路加福音》)又说:“你们要别人怎 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这就是摩西律法和先知教训的真义。”(《马太福音》) 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 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圣训集》) 我们中华民族的情况又如何呢?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孔子清楚地表述过这种思想。 阅该文选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③?” 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 (《论语·颜渊》) 2仲弓问仁⑥。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⑦,使民如承大祭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③” ①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②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归,称许、 赞许,③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④目,条目,详情。⑤不敏,指资质愚钝。事,从事 实行。⑥伸弓,即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⑦出门如同 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③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⑨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 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家,古代大夫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