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角度来看,农林专业的学生对应的社会岗位需要理头苦干、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敬业精神。这与当前我国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高度契合的。另外,各农林高校大多数将《植物学》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这个时期是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重要节点,能否系好专业课程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思政教育开展可以说正当其时。尤其近年来,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植物学研究逐步深入,大到生态、生物多样性等宏观领域,小到分子、细胞等微观领域,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捷报频传,如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杂志上发表了榕树和榕小蜂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榕属植物与传粉榕小蜂共演化机制,也为《植物学》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农”为底色,把”三农”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1)理论课教材:《植物学》.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版《植物学》傅承新、邱英雄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版(2)实验课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王幼芳,李宏庆,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版《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3)实习指导书:《郑州地区植物检索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树木教研室自编《河南植物志》丁宝章、王遂义、高增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891年2.参考书:(1)《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杨辉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2)《园林树木1600种》张天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3)《河南树木志》,王遂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4)《河南种子植物检索表》朱长山、杨好伟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5)《植物学》方炎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3.推荐网站:(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http://www.iqiyi.com/a_19rrhzhmd9.html?vfim=2008_aldbd(2)iPlant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3)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www.cvh.ac.cn/(4)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IV,APGIV,https://www.mobot.org/MOBOT/research/APweb/26
供给角度来看,农林专业的学生对应的社会岗位需要埋头苦干、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不 断创新的敬业精神。这与当前我国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 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高度契合的。另外,各农林高校大多数将《植物学》这门课程 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这个时期是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重要节点,能否系 好专业课程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思政教育开展可以说正当其时。尤其近年来,伴随 着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植物学研究逐步深入,大到生态、生物多样性等宏观领域, 小到分子、细胞等微观领域,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捷报频传,如福建农林 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国际顶级期刊 Cell 杂志上发表了榕树和榕小蜂 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榕属植物与传粉榕小蜂共演化机制,也为《植物学》思政教育提 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农”为底色,把”三农”元素有 机融入教学内容,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理论课教材:《植物学》.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年第 3 版 《植物学》.傅承新、邱英雄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 2 版 (2)实验课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王幼芳,李宏庆,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第 2 版 《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实习指导书:《郑州地区植物检索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树木教研室 自编 《河南植物志》.丁宝章、王遂义、高增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 社.1891 年 2.参考书: (1)《1000 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杨辉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年 (2)《园林树木 1600 种》.张天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年 (3)《河南树木志》.王遂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 (4)《河南种子植物检索表》.朱长山、杨好伟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植物学》.方炎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年 3.推荐网站: (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http://www.iqiyi.com/a_19rrhzhmd9.html?vfm=2008_aldbd (2)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 (3)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www.cvh.ac.cn/ (4)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Ⅳ, APG Ⅳ, https://www.mobot.org/MOBOT/research/APweb/ 26
(5)中国大学慕课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6%A4%8D%E7%89%A9%E5%AD%A6#/八、教学条件该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环境以及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的支持。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该项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5%;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情况,课上设置提问和小组讨论,并利用学习通等APP工具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该项为课堂表现总成绩的10%:课程预习情况占总成绩的5%,课程实验成绩总成绩的25%,课程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25%。2.终结性评价: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根据考核知识点出A、B卷两套试卷,经系主任签字后,交教务处任选一套选排印刷。百分制评分,60分及格。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3.课程综合评价: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综合评价,课程综合成绩=期末成绩*30%+实习成绩*25%+实验成绩*25%+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打分依据为:课前预习(5%)、课堂发言(10%)、以及作业等表现状态(5%)。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识别植物的综合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和知林学林爱林的素养。27
(5)中国大学慕课 MOOC, https://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6%A4%8D%E7%89%A9%E5%AD%A6#/ 八、教学条件 该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环境以及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的支持。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该项完成情况占总成 绩的 5%;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情况,课上设置提问和小组讨论,并利用学习通等 APP 工具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该项为课堂表现总成绩的 10%;课程预习情况占总成绩的 5%,课程实验成绩总成绩的 25%,课程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 25%。 2.终结性评价: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根据考核知识点出 A、B 卷两套试卷,经系主 任签字后,交教务处任选一套选排印刷。百分制评分,60 分及格。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30%。 3.课程综合评价: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综合评 价,课程综合成绩=期末成绩*30%+实习成绩*25%+实验成绩*25%+平时成绩*20%。其中 平时成绩打分依据为:课前预习(5%)、课堂发言(10%)、以及作业等表现状态(5%)。 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识别植物的综合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论知 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和知林学林爱林的素养。 27
经济林研究法(EconomicForestResearchLaw)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11156课程总学时:56实验学时:24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3学期课程负责人:周梦丽课程团队:闫东锋靳娜娜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经济林;核心对先修的要求:先修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进行极限、求导以及特征根的求算,利用所学概率论知识,科学阐述概率密度函数、常见的概率分布及其特征,同时正确求算随机事件在不同条件下的概率等。对后续的支撑:本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后续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作用,为经济林栽培、经济林产品质量监测、经济林新品种创制等经济林专业课程提供试验设计方法、数据分析技术等。主撰人:周梦丽审核人:毕会涛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经济林研究法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以及林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此外,该课程是经济林栽培、经济林产品质量监测、经济林新品种创制等经济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其中,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将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加工处理后使其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然而,统计数据的分析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利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本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推断统计(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和试验设计等几个部分。课程建设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为导向,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林业试验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利用EXCEL、SPSS和R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的能力和技巧,掌握利用试验数表等工具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相关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从而解28
经济林研究法 (Economic Forest Research Law)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11156 课程总学时:56 实验学时:24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负责人:周梦丽 课程团队:闫东锋 靳姗姗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经济林;核心 对先修的要求:先修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进行极限、求导以及特征根的求算,利用所学概率 论知识,科学阐述概率密度函数、常见的概率分布及其特征,同时正确求算随机事件在不同条件 下的概率等。 对后续的支撑:本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后续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作用,为经济林栽培、经 济林产品质量监测、经济林新品种创制等经济林专业课程提供试验设计方法、数据分析技术等。 主撰人:周梦丽 审核人:毕会涛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经济林研究法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 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等数学知识以及林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此外,该课程是经济林栽培、经济林产品质量监 测、经济林新品种创制等经济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其中,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分 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将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加工处理后使其符合统计分析 的需要。然而,统计数据的分析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利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探索数 据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本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统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 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推断统计(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和试验设计等几个部分。 课程建设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为导向,打造具有创新性 和实用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林业试验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检验、方 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利用 EXCEL、SPSS 和 R 等软件进行 数据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的能力和技巧,掌握利用试 验数表等工具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相 关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从而解 28
决林业实践问题,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参数估计理论、常见统计分布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理论、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最小二乘法、试验设计理论等理论知识。2.实验技能方面:熟练操作Excel统计软件、SPSS软件有关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功能。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教学策略: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结合目前国家有关林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以往教学大纲做出修订。修订后本课程教学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科学地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学方法:经济林研究法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课堂理论学习仍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掘其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正确认识其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提高。由于本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相对较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可将课程内容与国家林业发展导向相联系。实验教学部分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平时实验成绩被纳入期末总成绩当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统计分析数据,从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随着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林业大数据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林业人才,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林业体系内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和价值性,使林业实现智能感知、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此外,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增加学生互改作业、教师作业批讲,知识点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的结合。可以通过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板书,PPT展示,实例讲解等环节,使学生领会掌握每章节内容;通过课题师生互动,线上测试等方式,使学生巩固重要知识29
决林业实践问题,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参数估计理论、常见统计分布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假设检验中两 类错误理论、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最小二乘法、试验设计理论等理论知识。 2.实验技能方面:熟练操作 Excel 统计软件、SPSS 软件有关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功 能。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 习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教学策略: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结合目前国家 有关林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以往教学大纲做出修订。修订后本课程教学将更加强调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科学地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经济林研究法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课堂理论学习 仍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其 主观能动性,发掘其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正确认识其个体差异,因材施 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提高。由于本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相对较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 实例进行讲解。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可将课程内容与国家林业发展导向相联系。实验教 学部分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平时实验成绩被纳入 期末总成绩当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 统计分析数据,从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随着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林业 大数据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林业人才,通过利用 互联网技术对林业体系内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和价值性,使林业实 现智能感知、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 化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此外,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增加学生互改作 业、教师作业批讲,知识点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的结合。可 以通过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板书,PPT 展示,实例讲解等环节,使 学生领会掌握每章节内容;通过课题师生互动,线上测试等方式,使学生巩固重要知识 29
点:通过学生互改作业,教师作业讲评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知自已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操作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为解决经济林栽培、生产利用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技术保障。教学评价:本课程将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前预习、课堂表现、线上学习、课后作业、小组学习讨论、期中测试、实验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表格正文宋体小五号字体)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1培养具有求实创新精神、较好综合素质且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林业创新人才。32掌握林业试验设计原理及方法、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决经济林裁培、生34. 5产及应用中的现象及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使所学统计学知识能够不104断发展并紧跟林学前沿领域。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绪论学时数:2教学目标:本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基本作用与特点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领会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特点: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基本作用;授课要求及考试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为主,线上学习为辅。学时数:6第一章试验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几种常用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简单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难点是正交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原理、方法及其统计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裂区设计及其在经济林中应用: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掌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等常见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及其统计方法:重点掌握正交试验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统计分析方法。30
点;通过学生互改作业,教师作业讲评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 度;通过实验操作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为解 决经济林栽培、生产利用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技术保障。 教学评价:本课程将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 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前预习、课 堂表现、线上学习、课后作业、小组学习讨论、期中测试、实验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表格正文宋体小五号字体)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培养具有求实创新精神、较好综合素质且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林业创新人才。 1 2 掌握林业试验设计原理及方法、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 3 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能熟练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解决经济林栽培、生 产及应用中的现象及问题。 4、5 4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使所学统计学知识能够不 断发展并紧跟林学前沿领域。 10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 学时) 绪论 学时数:2 教学目标:本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基本作用与特点 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领会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特点;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基本作用;授课要求及考试 方法。 教学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为主,线上学习为辅。 第一章 试验设计 学时数:6 教学目标: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几种常用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简单试验设计与统 计分析方法。难点是正交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原理、方法及其统计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裂区设计及其在经济林中应用;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原 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掌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等常见 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及其统计方法;重点掌握正交试验设计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 基本原理及其统计分析方法。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