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从2007级学生开始执行)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种子学二、课程英文名称:Forageseedscienceandtechnology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牧草种子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直接为草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技术课。它是研究牧草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种子应用技术两方面的内容。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生理生化基础和种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以及种子休眠、发芽、种子活力和寿命及其受生理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应用技术包括种子鉴定、质量检验、种子烂藏和种子加工处理等。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总学时40,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2.5学分,第5学期开课,周学时4。六、课程自的与要求:牧草种子学从生物学观点阐明植物种子各种生命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牧草种子生产、种子贮藏等一切种子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措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牧草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形态构造、发育成熟、休眠与萌发、活力与寿命),掌握种子生产、贮藏、加工、处理和质量管理等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和生物学以及农业方面的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是建立在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独立科学体系,如植物(包括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态、胚胎等)、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昆虫学等是种子学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作用,需要在掌握各门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八、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部分内容自学或讨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应用生物学原理,对牧草种子的生命现象进行分析和讲解,介绍清楚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牧草种子的生命活动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及时向学生传授牧草种子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牧草种子学的理论和实用技术。3、课堂讲授的同时,安排必要的实验内容,通过学生自已的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九、考核方法:考试的内容包括本课程各章的重点内容,采用多种命题类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成绩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8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仅作参考,需要时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以全国统编教材《牧草种子学》作为教科书,并尽可能选用我国农业种子方面较经典的著作作为参考书。1、韩建国编著.《实用牧草种子学》,19962、傅家瑞编著.《种子生理》.科学出版社,1987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从2007级学生开始执行) 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种子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Forage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三、课程编码: 四、课程性质: 牧草种子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直接为草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技术课。它是 研究牧草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 种子应用技术两方面的内容。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生理生化基础和种 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以及种子休眠、发芽、种子活力和寿命及其受生理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应 用技术包括种子鉴定、质量检验、种子贮藏和种子加工处理等。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总学时40,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2.5学分,第5学期开课,周学时4。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牧草种子学从生物学观点阐明植物种子各种生命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牧草种子生产、种子 贮藏等一切种子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措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牧草 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形态构造、发育成熟、休眠与萌发、活力与寿命),掌握种子生产、贮 藏、加工、处理和质量管理等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和生物学以及农业方面的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是建立在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 独立科学体系,如植物(包括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态、胚胎等)、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 统计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昆虫学等是种子学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课程 的内容,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作用,需要在掌握各门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该 课程的教学。 八、教学方法: 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部分内容自学或讨论。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应用生物学原理,对牧草种子的生命现象进行分析和讲解,介绍清楚概 念,使学生牢固掌握牧草种子的生命活动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 2、及时向学生传授牧草种子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牧草种子学的理论和实用技术。 3、课堂讲授的同时,安排必要的实验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课堂 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九、考核方法: 考试的内容包括本课程各章的重点内容,采用多种命题类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 等),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成绩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80% ,实验 成绩占20% ,平时成绩仅作参考,需要时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以全国统编教材《牧草种子学》作为教科书,并尽可能选用我国农业种子方面较经典的著作作为 参考书。 1、韩建国编著.《实用牧草种子学》.1996 2、傅家瑞编著.《种子生理》.科学出版社,1987
3、徐是雄、唐锡华、傅家瑞著.《种子生理的研究进展》,19864、(日)中山包著(1976)马云彬译.《发芽生理学》.19885、I.D比尤利,.M.布莱克著(1978)何泽英译.《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19796、陶嘉龄等著.《种子活力》:科学出版社,19917、[苏]B.C什马尔柯.种子贮藏原理.1957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学时序号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合计实践12绪言242第一章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34第二章种子发育成熟43第三章种子休眠54第四章种子萌发632第五章种子活力与寿命472第六章种子贮藏832第七章种子加工及处理技术92第八章种子生产101第九章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112第十章种子经营与管理合计32840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言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种子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种子工作的发展。了解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并理解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一)种子学的内容及任务(二)牧草种子在草业生产中的作用(三)种子的涵义(重点讲授)(四)我国牧草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方向)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掌握种子的概念,播种材料的类别。(二)教学难点
3、徐是雄、唐锡华、傅家瑞著.《种子生理的研究进展》.1986 4、(日)中山包著(1976)马云彬译.《发芽生理学》.1988 5、I.D比尤利,.M.布莱克著(1978)何泽英译.《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1979 6、陶嘉龄等著.《种子活力》. 科学出版社,1991 7、[苏]B.C什马尔柯.种子贮藏原理.1957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1 绪言 2 2 第一章 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 4 2 3 第二章 种子发育成 熟 4 4 第三章 种子休眠 3 5 第四章 种子萌发 4 6 第五章 种子活力与寿命 3 2 7 第六章 种子贮藏 4 2 8 第七章 种子加工及处理技术 3 2 9 第八章 种子生产 2 10 第九章 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 1 11 第十章 种子经营与管理 2 合计 32 8 40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言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种子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种子工作的发展。了解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 用。掌握并理解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种子学的内容及任务 (二)牧草种子在草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种子的涵义(重点讲授) (四)我国牧草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方向)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掌握种子的概念,播种材料的类别。 (二)教学难点
1.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播种材料的类型2.种子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四、思考与练习1.牧草种子的概念,播种材料的类别。2.种子在牧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3.当前我国种子工作的内容与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第一章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牧草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成分的影响;掌握种子安全水分的概念及其与平衡水分的关系;学会应用其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特点,鉴定牧草品种。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的形态构造(一)种子的形态(二)主要牧草种子的构造第二节种子的化学成份(一)主要牧草种子所含化学成份特点(粉质种子、油质种子、蛋白质种子)(二)种子的营养成份(糖类、脂类、蛋白质)(三)种子水分(自由水、结合水、临界水分、安全水分、平衡水分)(四)种子中的其它化学成份(维生素、激素、色素、矿物质等)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观察,要求学生掌握豆科、禾本科、菊科及黎科主要牧草种子的形态特征;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的解剖构造,并能指出相近种子的异同点;各类牧草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分布;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二)教学难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使掌握主要牧草形态相近种子的异同点;种子中主要营养成分及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四、思考与练习1.种子形态构造方面的名词解释2.直生胚珠形成的种子与倒生胚珠形成的种子形态构造差异3.主要牧草种子所属的分类类型4.各类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特点5.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6.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第二章种子的发育成熟一、学习目的本章第一节结合植物学所讲授的内容,稍加补充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及发育中的异常现象。弄清种子形态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内涵;掌握种子成熟的指标和阶段性特点、牧草种子收获最适期的确定原则。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
1.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播种材料的类型 2.种子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四、思考与练习 1. 牧草种子的概念, 播种材料的类别。 2. 种子在牧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当前我国种子工作的内容与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第一章 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牧草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 成分的影响;掌握种子安全水分的概念及其与平衡水分的关系;学会应用其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特 点,鉴定牧草品种。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形态构造 (一)种子的形态 (二)主要牧草种子的构造 第二节 种子的化学成份 (一)主要牧草种子所含化学成份特点(粉质种子、油质种子、蛋白质种子) (二)种子的营养成份(糖类、脂类、蛋白质) (三)种子水分(自由水、结合水、临界水分、安全水分、平衡水分) (四)种子中的其它化学成份(维生素、激素、色素、矿物质等)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观察,要求学生掌握豆科、禾本科、菊科及黎科主要牧草种 子的形态特征;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的解剖构造,并能指 出相近种子的异同点;各类牧草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分布;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影响种子 化学成分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使掌握主要牧草形态相近种子的异同点;种子中主 要营养成分及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形态构造方面的名词解释 2.直生胚珠形成的种子与倒生胚珠形成的种子形态构造差异 3.主要牧草种子所属的分类类型 4.各类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特点 5.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 6.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 第二章 种子的发育成熟 一、学习目的 本章第一节结合植物学所讲授的内容,稍加补充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及 发育中的异常现象。弄清种子形态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内涵;掌握种子成熟的指标和阶段性特点、牧 草种子收获最适期的确定原则。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一)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1.胚的发育2.胚乳的发育3.种被的发育(二)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无融合生殖、多胚现象、无胚现象)第二节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一)种子贮藏物质的来源及积累(二)光合产物输入种子的途径(自学)(三)种子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四)成熟期间的生理代谢变化五)播种品质的变化(发芽力、活力)(六)物理性质的变化(体积、重量、比重、硬度等)第三节种子成熟与收获(一)种子成熟1.成熟的概念2.种子成熟的阶段及各时期特点3.成熟顺序(二)种子收获1.收获最适期要求2.指示种子收获的具体指标(三)未熟种子的利用1.利用意义2.种子早收后应采取的措施第四节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一)环境条件对种子成熟期的影响(二)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份的影响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胚、胚乳发育的模式和特点;2.多胚种子、无胚种子、无性种子、败育种子产生的原因;3.种子成熟的概念、指标、阶段及其生产应用。(二)教学难点牧草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四、思考与练习1.胚发育的过程及其特点2.内胚乳发育的方式及其特点3.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4.种子收获的理论依据、形态指标及现实意义第三章种子休眠一、学习目的
第一节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一)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 1.胚的发育 2.胚乳的发育 3.种被的发育 (二)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无融合生殖、多胚现象、无胚现象) 第二节 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一)种子贮藏物质的来源及积累 (二)光合产物输入种子的途径(自学) (三)种子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四)成熟期间的生理代谢变化 (五)播种品质的变化(发芽力、活力) (六)物理性质的变化(体积、重量、比重、硬度等) 第三节 种子成熟与收获 (一)种子成熟 1.成熟的概念 2.种子成熟的阶段及各时期特点 3.成熟顺序 (二)种子收获 1.收获最适期要求 2.指示种子收获的具体指标 (三)未熟种子的利用 1.利用意义 2.种子早收后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节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 (一)环境条件对种子成熟期的影响 (二)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份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胚、胚乳发育的模式和特点; 2.多胚种子、无胚种子、无性种子、败育种子产生的原因; 3.种子成熟的概念、指标、阶段及其生产应用。 (二)教学难点 牧草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 四、思考与练习 1.胚发育的过程及其特点 2.内胚乳发育的方式及其特点 3.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 4.种子收获的理论依据、形态指标及现实意义 第三章 种子休眠 一、学习目的
了解种子休眠的概念及意义,休眠机理,掌握主要牧草种子休眠期的长短、休眠原因及破除方法。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休眠的意义及原因(一)休眠的概念和意义(二)休眠的原因第二节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一)禾本科牧草种子休眠期及其影响因素(二)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原因1.禾谷类作物种子2.禾本科牧草种子(羊草、结缕草等)(三)休眠机理(呼吸途径的转化)(四)休眠解除机理(激素的作用)第三节硬实及其破除方法(一)硬实不透水原因(二)影响硬实形成的因素(三)硬实的解除第四节种子休眠的控制(一)根本性措施一选种(二)栽培管理中控制(三)贮藏中控制(四)预措(物理机械法、化学药剂处理、采用特殊的发芽条件)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种子休眠的意义和原因。2.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3.控制种子休眠的措施(二)教学难点光质、激素与种子休眠:遗传与环境的调控四、 思考与练习1.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2.种子休眠的原因3.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激素相互作用的三因子假说4.如何打破羊草和扁豆种子的休眠第四章种子萌发一、学习目的种子萌发是决定牧草产量丰款的首要环节。深入了解种子萌发规律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有许多生物学家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作为探索生命现象普遍规律的中心课题,从而逐步加深对生命现象认识,不断揭露其奥秘。因此,这一章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一)萌发的概念
了解种子休眠的概念及意义,休眠机理,掌握主要牧草种子休眠期的长短、休眠原因及破除方 法。本章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休眠的意义及原因 (一)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二)休眠的原因 第二节 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 (一)禾本科牧草种子休眠期及其影响因素 (二)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原因 1.禾谷类作物种子 2.禾本科牧草种子(羊草、结缕草等) (三)休眠机理(呼吸途径的转化) (四)休眠解除机理(激素的作用) 第三节 硬实及其破除方法 (一)硬实不透水原因 (二)影响硬实形成的因素 (三)硬实的解除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控制 (一)根本性措施—选种 (二)栽培管理中控制 (三)贮藏中控制 (四)预措(物理机械法、化学药剂处理、采用特殊的发芽条件)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种子休眠的意义和原因。 2.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 3.控制种子休眠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 光质、激素与种子休眠;遗传与环境的调控。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2.种子休眠的原因 3.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激素相互作用的三因子假说 4.如何打破羊草和扁蓿豆种子的休眠 第四章 种子萌发 一、学习目的 种子萌发是决定牧草产量丰歉的首要环节。深入了解种子萌发规律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 的。有许多生物学家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作为探索生命现象普遍规律的中心课题,从而逐步加深对生 命现象认识,不断揭露其奥秘。因此,这一章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萌发的过程 (一)萌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