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专业第一篇课程教学大纲1.测量学.32.植物学..153经济林研究法...284.森林生态学....39.5.土壤肥料学.506..树木学....657.专业导论...798.林木遗传学.829.经济林栽培学(总论).9110.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1001.林业3S技术....12012.经济林产品营销学12913.经济林产业规划与案例分析,..13714.经济林调查与评价..14315.经济林产品加工与利用.15116.林下经济.....15917.经济林产品采收与储藏..166.18.经济林栽培学(各论)...17219.经济林育种学.18220.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19321.野生经济林木资源开发与利用..21022.森林康养学...21623..专业外语......22724.森林认证与碳汇林业..23125.经济林设施栽培..23726.经济林机械与装备....24327.经济林产品与文化.25428.科技论文写作..26029.智慧林业26730.林政法规...27331.经济林与乡村振兴.281第二篇实习教学大纲
经济林专业 第一篇 课程教学大纲 1.测量学.3 2.植物学. 15 3.经济林研究法. 28 4.森林生态学. 39 5.土壤肥料学. 50 6.树木学. 65 7.专业导论. 79 8.林木遗传学. 82 9.经济林栽培学(总论). 91 10.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 100 11.林业 3S 技术. 120 12.经济林产品营销学. 129 13.经济林产业规划与案例分析.137 14.经济林调查与评价. 143 15.经济林产品加工与利用. 151 16.林下经济. 159 17.经济林产品采收与储藏. 166 18.经济林栽培学(各论). 172 19.经济林育种学. 182 20.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 193 21.野生经济林木资源开发与利用.210 22.森林康养学. 216 23.专业外语. 227 24.森林认证与碳汇林业. 231 25.经济林设施栽培. 237 26.经济林机械与装备. 243 27.经济林产品与文化. 254 28.科技论文写作. 260 29.智慧林业. 267 30.林政法规. 273 31.经济林与乡村振兴. 281 第二篇 实习教学大纲
1.经济林栽培学实习2882.综合教学实习I..2893.综合教学实习II..294第三篇考核大纲1.测量学2992.植物学.3053.经济林研究法....3164.森林生态学...3225.土壤肥料学.....3286.树木学....3357.专业导论,.3428.林木遗传学....3449.经济林栽培学(总论)..35210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35711.林业3S技术.....37412.经济林产品营销学..38313.经济林产业规划与案例分析..39014.经济林调查与评价.39415.经济林产品加工与利用......39916.林下经济...40417.经济林产品采收与储藏..40818经济林栽培学(各论)..41319.经济林育种学.....41920.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42621.野生经济林木资源开发与利用....43122.森林康养....43623..专业外语....44624.森林认证与碳汇林业..45025.经济林设施栽培....45626.经济林机械与装备..46227.水土保持学....46628.经济林产品与文化.47229科技论文写作.....47730..智慧林业....48331.林政法规....48832.经济林与乡村振兴..495
1.经济林栽培学实习. 288 2.综合教学实习 I . 289 3.综合教学实习 II . 294 第三篇 考核大纲 1.测量学. 299 2.植物学. 305 3.经济林研究法. 316 4.森林生态学. 322 5.土壤肥料学. 328 6.树木学. 335 7.专业导论. 342 8.林木遗传学. 344 9.经济林栽培学(总论). 352 10.经济林有害生物防治. 357 11.林业 3S 技术. 374 12.经济林产品营销学. 383 13.经济林产业规划与案例分析.390 14.经济林调查与评价. 394 15.经济林产品加工与利用. 399 16.林下经济. 404 17.经济林产品采收与储藏. 408 18.经济林栽培学(各论). 413 19.经济林育种学. 419 20.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 426 21.野生经济林木资源开发与利用.431 22.森林康养. 436 23.专业外语. 446 24.森林认证与碳汇林业. 450 25.经济林设施栽培. 456 26.经济林机械与装备. 462 27.水土保持学. 466 28.经济林产品与文化. 472 29.科技论文写作. 477 30.智慧林业. 483 31.林政法规. 488 32.经济林与乡村振兴. 495
第一篇课程教学大纲测量学(Surveying and mapping)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11003课程总学时:48实验学时:24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3学期课程负责人:耿晓东课程团队:张雅梅杨柳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林学、经济林对先修的要求:无对后续的支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林业规划设计主撰人:耿晓东审核人:毕会涛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测量学课程是林学、经济林等林业相关非测绘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测量学的发展现状。学生还应掌握各种常规工程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在基本测量方法、仪器操作技能、地形图测绘及应用,施工放样等方面得到训练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可在将来从事农林业建设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中解决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看懂测量方面的专业书籍。2.实验技能方面:能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能完成农林业生产测量方面的基本工作,达到初级测绘技术人员水平。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测量学是林学、经济林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结构是以比较完善的测量实践为标准,提供适应性强、内容比较先进的农林领域测量测绘操作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3
第一篇 课程教学大纲 测量学 (Surveying and mapping)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11003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24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负责人:耿晓东 课程团队:张雅梅 杨柳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林学、经济林 对先修的要求:无 对后续的支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林业规划设计 主撰人:耿晓东 审核人:毕会涛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测量学课程是林学、经济林等林业相关非测绘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 论,了解测量学的发展现状。学生还应掌握各种常规工程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 法。并在基本测量方法、仪器操作技能、地形图测绘及应用,施工放样等方面得到训练, 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可在将来从事农林业建设的勘测、规划设 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中解决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看懂测量方面的专业书籍。 2.实验技能方面:能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能完成农林业生产测量方面的基本工 作,达到初级测绘技术人员水平。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测量学是林学、经济林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结构是以比较完善的测量 实践为标准,提供适应性强、内容比较先进的农林领域测量测绘操作和基本方法。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实 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能够学以 致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 3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课题教学设计不同的活动,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实训教学,教学可在实训场地进行。在学习情境中,可设计的活动包括学习目标、任务分析、实际操作、结果检查等内容。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以课题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实训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基本技能。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技能训练活动,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自标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表格正文宋体小五号字体)序号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一)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小区域地形测量、施工放样、地形图测绘、线路工程测量等基本方法的应用范围。132.掌握工程测量中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3.初步掌握工程测量中专门仪器的特性和应用。(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根据农林业野外规划设计项目的特点,布设测绘控制网的能力。2.具有灵活应用农林业施工放样方法的能力。253.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4.具有从事简易测绘设计和基础制图的能力。5.初步具有测量成果检核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23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学时)第 1 章 绪论学时数:4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测量学的整体印象,使其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椭球定位、测量外业和内业的区别、地面点位的确定、数学中平面坐标系与测量中的平面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高斯投影、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采用课题教学设计不同的活动,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 过实训教学,教学可在实训场地进行。在学习情境中,可设计的活动包括学习目标、任务 分析、实际操作、结果检查等内容。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以课题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 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实训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基 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技能训练活动,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 目标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表格正文宋体小五号字体)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一)知识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小区域地形测量、施工放样、地形图测绘、线路工程测量等基本方法的 应用范围。 2.掌握工程测量中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3.初步掌握工程测量中专门仪器的特性和应用。 3 2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根据农林业野外规划设计项目的特点,布设测绘控制网的能力。 2.具有灵活应用农林业施工放样方法的能力。 3.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4.具有从事简易测绘设计和基础制图的能力。 5.初步具有测量成果检核的能力。 5 3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2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 学时) 第 1 章 绪论 学时数:4 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测量学的整体印象,使其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椭球定位、测量外业和内业的区别、地面点位的确 定、数学中平面坐标系与测量中的平面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高斯投影 、水平面代替水 准面的限度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4
使学生掌握测量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椭球定位、测量外业和内业的区别、地面点位的确定、数学中平面坐标系与测量中的平面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高斯投影、测量的高程系统、测量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学时数:3第2章 水准测量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使学生掌握连续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针对不同的水准线路能完成高程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的各种作业方式、水准仪的作业步骤、连续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高程计算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高程测量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线路水准测量原理和面水准测量原理、熟练掌握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熟练掌握水准测量的施测、掌握高程的计算。第3章角度测量学时数:4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经纬仪的读数方法、水平角测回法、水平角全圆方向法的计算、竖直角测量原理和竖盘指标差的计算、掌握视距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竖直角测量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角度测量的原理、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方法、竖直角测量、视距测量、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使学生掌握经纬仪的读数方法、水平角测回法、水平角全圆方向法的计算、竖直角测量原理和竖盘指标差的计算、掌握视距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竖直角测量原理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时数:2第4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量距的方法、精密量距结果处理和方位角测定万法教学重点和难点:距离测量方法与精密量距结果计算、方位角的概念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包括直线测量方法、直线定向、方位角概念、使学生掌握量距的方法、精密量距结果处理、直线定向和方位角测定方法第5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学时数: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测量误差的特点、误差传播定律、国家标准限差与测量作业所用仪器、测量作业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测量误差来源、测量误差的性质、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5
使学生掌握测量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椭球定位、测量外业 和内业的区别、地面点位的确定、数学中平面坐标系与测量中的平面坐标系的区别和联 系、高斯投影、测量的高程系统、测量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 第 2 章 水准测量 学时数:3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 使学生掌握连续水准测量 的实施方法、针对不同的水准线路能完成高程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测量的各种作业方式、水准仪的作业步骤、连续 水准测量的实施方法、高程计算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高程测量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线路水准测量原理和面水准测量原 理、熟练掌握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熟练掌握水准测量的施测、掌握高程的计算。 第 3 章 角度测量 学时数:4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经纬仪的读数方法、水平角测回法、水平角全圆方向法的计算、竖 直角测量原理和竖盘指标差的计算、掌握视距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竖直角测量原理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角度测量的原理、经纬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方法、竖直角测量、视距 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使学生掌握经纬仪的读数方法、水平角测回法、水平角全圆方向法的计算、竖直角测量原 理和竖盘指标差的计算、掌握视距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竖直角测量原理以及三者之 间的关系 第 4 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学时数: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量距的方法、精密量距结果处理和方位角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距离测量方法与精密量距结果计算、方位角的概念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包括直线测量方法、直线定向、方位角概念、使学生掌握量距 的方法、精密量距结果处理、直线定向和方位角测定方法 第 5 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学时数:2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测量误差的特点、误差传播定律、国家标准限差与测量作业所用仪 器、测量作业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测量误差来源、测量误差的性质、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