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次:第一次。二、授课方式(1)教师讲解(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三、授课题目:第一章绪论,包括:1、有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相互关系。2、森林生态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学习生态学及森林生态学的目的。4、核心掌握ecology-relationship-balance-surstainableecology-economics四、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熟悉森林生态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内容。3、掌握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层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讲授森林生态学的概念、森林生态学研究内容及研究层次。2、难点是森林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方向。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第一步一教师结合大量资料,重点讲授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目前的森林生态问题,然后讲解回答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时间15分)。第二步一教师讲解(时间30分):1、概念介绍1、1生态学的概念及分支学科1、2森林生态学的概念1、3森林的概念及目前我国和世界的森林现状第三步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第四步一教师讲解(时间40分):2、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层次、方法与手段2、1研究对象2、2研究内容2、3研究层次2、4研究方法与手段3、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4、学习生态学及森林生态学的目的
一、课次: 第一次。 二、授课方式 (1) 教师讲解 (2) 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 三、授课题目: 第一章绪论,包括: 1、有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相互关系。 2、森林生态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学习生态学及森林生态学的目的。 4、核心掌握ecology-relationship-balance-surstainable ecology-economics 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2、熟悉森林生态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3、掌握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层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讲授森林生态学的概念、森林生态学研究内容及研究层次。 2、难点是森林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方向。 六、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 第一步—教师结合大量资料, 重点讲授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目前的森林生态问题,然后讲解回 答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时间15分)。 第二步—教师讲解(时间30分): 1、概念介绍 1、1生态学的概念及分支学科 1、2森林生态学的概念 1、3森林的概念及目前我国和世界的森林现状 第三步—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 第四步—教师讲解(时间40分): 2、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层次、方法与手段 2、1研究对象 2、2研究内容 2、3研究层次 2、4研究方法与手段 3、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4、学习生态学及森林生态学的目的
第五步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八、作业1、思考:森林、森林生态学、生态学的关系九、课后小结通过第一章绪论之“有关概念的理解及相互关系、森林生态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习的目的"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森林、森林资源资源、森林生态学内容的基础上,熟悉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并能够了解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和森林生态问题,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学习森林生态学对于研究森林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结构复杂性,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参考资料1.5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高润红:《森林生态学》: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2.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王中磊,郝日明。21世纪江苏森林生态学发展趋势。江苏林业科技2000,27(4)51-54一、课次:第二次二、授课方式(1)教师讲解(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三、授课题目:第二章森林环境,包括:1、环境2、生态因子四、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森林环境的概念、分类,生态因子分类、生物的内稳态机制。2、熟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掌握李比希法则和耐受定律、生态福变化特点。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讲述森林环境的内容、分类,人工环境概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区别、生境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分析。2、难点是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作用分析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第一步一教师结合资料,重点讲授目前的环境问题,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10分)。第二步一教师讲解(时间30分):
第五步—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讲授,学生自学 八、作业 1、思考:森林、森林生态学、生态学的关系 九、课后小结 通过第一章绪论之"有关概念的理解及相互关系、森林生态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习 的目的"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森林、森林资源资源、森林生态学内容的基础上,熟悉森林生 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并能够了解目前的一些生态问题和森林生态问题,使学生明确 认识到学习森林生态学对于研究森林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结构复杂性,保证 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十、参考资料 1. 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高润红.《森林生态学》.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4. 王中磊,郝日明。21世纪江苏森林生态学发展趋势。江苏林业科技2000,27(4)51-54 一、课次: 第二次. 二、授课方式 (1) 教师讲解 (2) 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 三、授课题目: 第二章森林环境,包括: 1、环境 2、生态因子 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森林环境的概念、分类,生态因子分类、生物的内稳态机制。 2、熟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掌握李比希法则和耐受定律、生态福变化特 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讲述森林环境的内容、分类,人工环境概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区别、生境 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2、难点是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作用分析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六、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 第一步—教师结合资料, 重点讲授目前的环境问题,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10分)。 第二步—教师讲解(时间30分):
1、环境1、1环境的概念1、2环境的类型2、生态因子2、1生态因子概念2、2生态因子分类第三步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10分钟)第四步一教师讲解(时间40分)2、3生态因子作用分析2、3、1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2、3、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2、3、3生物的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2、3、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3、5指示植物第五步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第六步一教师布置作业(时间5分)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与"学"互动八、作业1、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随机抽查)2、生态因子的分类。(随机抽查)3、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4、举例说明什么是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例如不同的气候区。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5、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中,什么是间接因子。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起作用,如光照、温度等。而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将地形因子称为间接因子6、耐受定律、生态幅的定义;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的主要规律。(随机抽查)7、简述生物的内稳态机制。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
1、环境 1、1环境的概念 1、2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 2、1 生态因子概念 2、2 生态因子分类 第三步—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10分钟) 第四步—教师讲解(时间40分) 2、3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2、3、1 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 2、3、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3、3 生物的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2、3、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3、5 指示植物 第五步—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 第六步—教师布置作业(时间5分)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与"学"互动 八、作业 1、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随机抽查) 2、生态因子的分类。(随机抽查) 3、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 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4、举例说明什么是大环境与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 圈等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例如不同的气候区。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 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5、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中,什么是间接因子。 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起作用,如光照、温度等。而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 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 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将地形因子称为间接因子。 6、耐受定律、生态幅的定义;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的主要规律。(随机抽查) 7、简述生物的内稳态机制。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 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
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除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以外,许多生物还可以借助于渗透压调节机制来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或调节体内的其他各种状态。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用。但是,内稳态机制虽然能使生物扩大耐受范围,但不可能无限扩大。九、课后小结本节课掌握森林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了解了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通过限制因子、耐受定律和生态幅阐述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限制性作用,让学生了解了生态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区别,什么情况下什么因子容易成为限制因子,教给学生通过一些现象判别出什么是限制因子,从而采取措施这些因子的限制作用。同时学习了生物的内稳态机制和指示植物的作用。十、参考资料1.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高润红,《森林生态学》.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2.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一、课次:第三次。二、授课方式1、教师讲解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三、授课题目:第二章森林环境,包括:1、光因子2、温度因子四、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光、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熟悉生物对低温和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极端温度的危害形式,温度与树种的分布。3、掌握光强、光谱、光周期的变化的生态效应,掌握森林的光照与树种的耐阴性;温度的节律与非节律变温。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讲授森林群落中光、温度的变化规律、树种的耐阴性及其鉴别、光因子在森林中的重要性。2、难点是树种的耐阴性及其鉴别、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生物、对低温和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第一步一复习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5分)。第二步一通过自然界的实例导入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5分)第三步一教师讲解(时间40分):1、光的性质2、光强2、1概念2、2光强的变化规律
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除调节自身体温的机制以外,许多生物还可 以借助于渗透压调节机制来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或调节体内的其他各种状态。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 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用。但是,内稳态机制虽然能使生物扩大 耐受范围,但不可能无限扩大。 九、课后小结 本节课掌握森林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了解了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通过限 制因子、耐受定律和生态幅阐述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限制性作用,让学生了解了生态因子和限制因子的 区别,什么情况下什么因子容易成为限制因子,教给学生通过一些现象判别出什么是限制因子,从而采 取措施这些因子的限制作用。同时学习了生物的内稳态机制和指示植物的作用。 十、参考资料 1. 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高润红.《森林生态学》.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 李景文.《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一、课次: 第三次。 二、授课方式 1、教师讲解 2、学生自习,并归纳总结。 三、授课题目: 第二章森林环境,包括: 1、光因子 2、温度因子 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光、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熟悉生物对低温和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极端温度的危害形式,温度与树种的分布。 3、掌握光强、光谱、光周期的变化的生态效应,掌握森林的光照与树种的耐阴性;温度的节律与 非节律变温。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讲授森林群落中光、温度的变化规律、树种的耐阴性及其鉴别、光因子在森林中的重要 性。 2、难点是树种的耐阴性及其鉴别、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生物、对低温和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 六、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实施步骤: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5分)。 第二步—通过自然界的实例导入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5分) 第三步—教师讲解(时间40分): 1、光的性质 2、光强 2、1概念 2、2光强的变化规律
2、3光强的生态作用3、光质(光谱成分)3、1光谱成分及其变化3、2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4、日照时间4、1概念4、2日照生态类型4、3光周期的影响5、植物的耐荫性5、1.耐荫性概念5、2.耐荫性类型5、3耐荫性鉴别5、4影响耐荫性因素第四步一教师讲解(时间40分)1、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2、与温度相关的基本概念3、温度对植物的影响3、1生理代谢3、2生长发育3、3节律变温3、4非节律性变温4、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4、1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4、2树种适应的生态类型4、3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5、温度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1影响森林分布(利用积温划分气候带)5、2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引种)第五步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第六步一教师布置作业或跟学生讨论: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时间5分钟)。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与"学"互动八、作业1、论述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的途径。2、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儿大类?3、解释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概念。4、何谓生物的光周期现象?5、为什么昼夜温差比较大,对植物生长有良好的影响?6、简述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2、3光强的生态作用 3、光质(光谱成分) 3、1光谱成分及其变化 3、2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 4、日照时间 4、1概念 4、2日照生态类型 4、3光周期的影响 5、植物的耐荫性 5、1.耐荫性概念 5、2.耐荫性类型 5、3耐荫性鉴别 5、4影响耐荫性因素 第四步—教师讲解(时间40分) 1、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 2、与温度相关的基本概念 3、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3、1生理代谢 3、2生长发育 3、3节律变温 3、4非节律性变温 4、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4、1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 4、2树种适应的生态类型 4、3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5、温度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5、1影响森林分布(利用积温划分气候带) 5、2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引种) 第五步—学生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 第六步—教师布置作业或跟学生讨论: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时间5分钟)。 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与"学"互动 八、作业 1、论述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2、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几大类? 3、解释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概念。 4、何谓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5、为什么昼夜温差比较大,对植物生长有良好的影响? 6、简述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