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二、课程英文名称:CultivatingScienceofForageCrop三、课程编号:ZB0401330四、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草业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本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3学分,第4学期开课。六、课程目的与要求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干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从事草业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习掌握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实用价值、生产性能和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及机具的使用和日常维修,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并具有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思想品德。七、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并与牧草饲料作物育种学、草地管理学和牧草饲料作物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共同构建草业科学专业课平台。八、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九、考核方法(一)实验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参加课程结业考试。(二)课程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实习。(三)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60分为合格。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目:1、《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1,1990);2、《饲料生产学》。南京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0);3、《饲料生产学》(北方版)。缪应庭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4、《牧草学各论》。王栋原著,任继州等修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肖文一等编著,农业出版社(1991);6、《饲用作物学》。王启柱编著,国立编译馆出版(1977)。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学时序号章节教学内容实验理论1合计414绪论2总论66第一章种子及其处理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验 合计 1 绪论 4 4 2 总论 第一章 种子及其处理 6 6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Cultivating Science of Forage Crop 三、课程编号:ZB0401330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草业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3学分,第4学期开课。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 本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从事草业科学研究与生产 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习掌握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实用价值、生产性 能和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及机具的使用和日常维修,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和 实践工作能力。 要求学生应具备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方面的 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并具有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思想品 德。 七、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物化 学等课程为基础,并与牧草饲料作物育种学、草地管理学和牧草饲料作物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共同构 建草业科学专业课平台。 八、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验、实习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一)实验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二)课程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实习。 (三)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60分为合格。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目: 1、《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1,1990); 2、《饲料生产学》。南京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0); 3、《饲料生产学》(北方版)。缪应庭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4、《牧草学各论》。王栋原著,任继州等修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肖文一等编著,农业出版社(1991); 6、《饲用作物学》。王启柱编著,国立编译馆出版(1977)。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34第二章土地及其耕作4444第三章播种522第四章生长发育644第五章田间管理7各论88第六章豆科牧草饲料作物868第七章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944第八章其他科牧草饲料作物10实验一种子识别222211实验二种子品质检测合计44448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解国内外牧草饲料作物裁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厂解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发展历史;了解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成绩考评。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应了解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牧草饲料作物种植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一)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二)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三)牧草饲料作物起源、种植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四)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建立牧草饲料作物一体化概念,并给予确切的定义,科学划分类型;建立人工草地的概念,按照生产实际划分类型;科学分析种草对于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的意义。(二)教学难点:打破传统观念,建立牧草饲料作物新体系。(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并举例。(1)牧草饲料作物;(2)一年生牧草饲料作物;(3)二年生牧草饲料作物;(4)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5)短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6)长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7)放牧型牧草饲料作物;(8)刘割型牧草饲料作物:(9)刘牧兼用型牧草饲料作物;(10)根茎型禾本科牧草饲料
3 第二章 土地及其耕作 4 4 4 第三章 播种 4 4 5 第四章 生长发育 2 2 6 第五章 田间管理 4 4 7 各论 第六章 豆科牧草饲料作物 8 8 8 第七章 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 8 6 9 第八章 其他科牧草饲料作物 4 4 10 实验一 种子识别 2 2 11 实验二 种子品质检测 2 2 合计 44 4 48 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重 要作用;了解国内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任务及其发展历史;了解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成绩考评。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应了解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牧草饲料作物种植 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一)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二)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 (三)牧草饲料作物起源、种植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四)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建立牧草饲料作物一体化概念,并给予确切的定义,科学划分类型;建立人工草 地的概念,按照生产实际划分类型;科学分析种草对于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打破传统观念,建立牧草饲料作物新体系。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并举例。 (1)牧草饲料作物;(2)一年生牧草饲料作物;(3)二年生牧草饲料作物;(4)多年生牧草 饲料作物;(5)短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6)长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7)放牧型牧草饲料 作物;(8)刈割型牧草饲料作物;(9)刈牧兼用型牧草饲料作物;(10)根茎型禾本科牧草饲料
作物;(11)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2)根茎一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3)密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4)葡匐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5)轴根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16)根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17)上繁型牧草饲料作物;(18)下繁型牧草饲料作物;(19)莲座型牧草饲料作物。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适应性及外部形态的主要差异有哪些?3、划分牧草饲料作物的主要依据及类型有哪些?4、种草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是什么?5、美国学者J.R.Halan(1981)关于牧草起源中心的见解如何?6、试述人工草地及其类型。7、比较分析国内外人工草地建植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章种子及其处理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种子的概念,掌握基本结构及特征特性:理解种子品质评价指标及质量等级标准和划分原则,掌握种子品质检测方法;理解种子处理措施的基本原理,掌握处理的方法及技术关键。本章计划6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及其基本结构与特征特性(一)概念应掌握植物学与栽培学种子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区别。(二)种子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应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掌握种子识别的关键技术要领。(三)种子的一般特性应了解种子的一般特性,掌握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适宜环境条件、休眠特性及其机理以及种子的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种子品质(一)种子品质指标应了解种子的品质指标,掌握种子净度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净度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掌握种子生活力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种子千粒重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各项品质指标对生产的重要意义。(二)种子质量分级应了解种子质量分级的主要依据,我国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种子等级划分指标。第三节播前种子处理(一)破除休眠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休眠的主要类型,掌握豆科硬实与禾本科后熟的破除措施与技术原理。(二)种子清选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清选的目的和主要方法,掌握筛选、风选、水选、粒选和机选的处理措施与技术原理。(三)种子包衣拌种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包衣拌种的方法与措施。(四)豆科根瘤菌接种
作物;(11)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2)根茎—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3)密丛 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4)匍匐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5)轴根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 (16)根蘖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17)上繁型牧草饲料作物;(18)下繁型牧草饲料作物; (19)莲座型牧草饲料作物。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适应性及外部形态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3、划分牧草饲料作物的主要依据及类型有哪些? 4、种草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是什么? 5、美国学者J.R.Halan(1981)关于牧草起源中心的见解如何? 6、试述人工草地及其类型。 7、比较分析国内外人工草地建植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种子及其处理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种子的概念,掌握基本结构及特征特性;理解种子品质评价 指标及质量等级标准和划分原则,掌握种子品质检测方法;理解种子处理措施的基本原理,掌握处 理的方法及技术关键。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及其基本结构与特征特性 (一)概念 应掌握植物学与栽培学种子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区别。 (二)种子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 应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掌握种子识别的关键技术要领。 (三)种子的一般特性 应了解种子的一般特性,掌握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适宜环境条件、休眠特性及其机理以及种子的 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种子品质 (一)种子品质指标 应了解种子的品质指标,掌握种子净度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净度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掌握种 子生活力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种子千粒重的概念 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各项品质指标对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种子质量分级 应了解种子质量分级的主要依据,我国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种子等级划分指标。 第三节 播前种子处理 (一)破除休眠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休眠的主要类型,掌握豆科硬实与禾本科后熟的破除措施与技术 原理。 (二)种子清选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清选的目的和主要方法,掌握筛选、风选、水选、粒选和机选的 处理措施与技术原理。 (三)种子包衣拌种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包衣拌种的方法与措施。 (四)豆科根瘤菌接种
应了解豆科根瘤的作用及固氮原理,掌握根瘤菌的分类,根瘤菌接种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指标与质量等级、播前种子处理措施、方法及技术原理。(二)教学难点种子形态识别关键技术;采用国际标准方法进行种子品质检测。(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1)播种材料:(2)种子:(3)种子萌发:(4)种子休眠与休眠种子:(5)硬实性、硬实种子和硬实率:(6)胚休眠(后熟性)和后熟期:(7)种子寿命、短命种子、中命种子和长命种子;(8)种子净度;(9)种子千粒重;(10)种子生活力;(11)种子发芽势、发芽率;(12)种用价值;(13)硬实性、硬实种子、硬实率;(14)后熟性、后熟种子、后熟期。2、栽培学种子与植物学种子的概念有何不同?3、举例说明常见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结构的类型。4、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识别时,依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5、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的基本特性有哪些?6、何谓种子萌发?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7、种子萌发过程一般需经历哪几个阶段?8、适当变温对牧草种子萌发的作用如何?原因何在?9、简述种子休眠类型及原理,10、对优质种子的品质要求是什么?11、种子中的杂质主要哪些种类?12、种子净度低会对生产造成哪些不利影响?13、造成种子硬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种子硬实,促进发芽出苗?14、造成禾本科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休眠,促进发芽出苗?15、种子清选的目的是什么?常用方法有哪些,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16、何谓种子包衣拌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7、何谓豆科根瘤菌接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8、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根瘤菌接种处理?19、简述根瘤菌的8个互接种族。20、适宜根瘤菌生长的土壤条件是什么?21、根瘤菌接种的方法有哪些?22、根瘤菌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第二章土地及其耕作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宜植地选择的一般原则;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传统耕作措施及其作用、原理;了解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及少耕与免耕;理解轮作与草田轮作的概
应了解豆科根瘤的作用及固氮原理,掌握根瘤菌的分类,根瘤菌接种方法、技术要求及注 意事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指标与质量等级、播前种子处理措施、方法及技 术原理。 (二)教学难点 种子形态识别关键技术;采用国际标准方法进行种子品质检测。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播种材料;(2)种子;(3)种子萌发;(4)种子休眠与休眠种子;(5)硬实性、硬实 种子和硬实率;(6)胚休眠(后熟性)和后熟期;(7)种子寿命、短命种子、中命种子和长命种 子;(8)种子净度;(9)种子千粒重;(10)种子生活力;(11)种子发芽势、发芽率;(12) 种用价值;(13)硬实性、硬实种子、硬实率;(14)后熟性、后熟种子、后熟期。 2、栽培学种子与植物学种子的概念有何不同? 3、举例说明常见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结构的类型。 4、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识别时,依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6、何谓种子萌发?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7、种子萌发过程一般需经历哪几个阶段? 8、适当变温对牧草种子萌发的作用如何?原因何在? 9、简述种子休眠类型及原理。 10、对优质种子的品质要求是什么? 11、种子中的杂质主要哪些种类? 12、种子净度低会对生产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3、造成种子硬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种子硬实,促进发芽出苗? 14、造成禾本科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休眠,促进发芽出苗? 15、种子清选的目的是什么?常用方法有哪些,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16、何谓种子包衣拌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17、何谓豆科根瘤菌接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18、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根瘤菌接种处理? 19、简述根瘤菌的8个互接种族。 20、适宜根瘤菌生长的土壤条件是什么? 21、根瘤菌接种的方法有哪些? 22、根瘤菌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二章 土地及其耕作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宜植地选择的一般原则;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传统耕 作措施及其作用、原理; 了解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及少耕与免耕;理解轮作与草田轮作的概
念、类型及其作用,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宜植地选择应了解掌握宜植地选择目的意义及一般原则。(一)目的及意义(二)一般原则第二节土壤耕作(一)土壤耕作及其基本任务应了解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二)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其作用、原理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措施,掌握其作用、原理与时间、机具。(三)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应了解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与优点。(四)少耕与免耕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的弊端与先进的少耕与免耕,掌握其适宜范围及优点。第三节轮作应了解掌握轮作概念及类型,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与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一)轮作概念及类型(二)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三)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选地与整地原理及技术措施;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比较;合理轮作的意义与技术。(二)教学难点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性教学(机具与操作)。(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名词术语解释(1)土壤耕作;(2)宜植地;(3)轮作、连作、轮作方式、轮作周期、草田轮作;(4)免耕。2、人工草地宜植地选择的目的与基本原则是什么?3、土壤耕作及其任务是什么?4、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实施时间及其主要作用与原理是什么?5、免耕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6、分析比较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优缺点。7、简述草田轮作的概念及作用、原理。8、北方夏茬地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9、北方秋茬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10、北方休闲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11、北方山坡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念、类型及其作用,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宜植地选择 应了解掌握宜植地选择目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一)目的及意义 (二)一般原则 第二节 土壤耕作 (一)土壤耕作及其基本任务 应了解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 (二)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其作用、原理 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措施,掌握其作用、原理与时间、机具。 (三)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 应了解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与优点。 (四)少耕与免耕 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的弊端与先进的少耕与免耕,掌握其适宜范围及优点。 第三节 轮作 应了解掌握轮作概念及类型,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与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 (一)轮作概念及类型 (二)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 (三)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选地与整地原理及技术措施;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比较;合理轮作的意义与技术。 (二)教学难点 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性教学(机具与操作)。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名词术语解释 (1)土壤耕作;(2)宜植地;(3)轮作、连作、轮作方式、轮作周期、草田轮作;(4)免 耕。 2、人工草地宜植地选择的目的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3、土壤耕作及其任务是什么? 4、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实施时间及其主要作用与原理是什么? 5、免耕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6、分析比较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优缺点。 7、简述草田轮作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8、北方夏茬地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9、北方秋茬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10、北方休闲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11、北方山坡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