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分配问题的重要性,本刊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曾三次参与新华社收入分配专题调研。记者在 深入十多个省份的调研采访中发现,近十年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日渐扩大的基本格局未变,而内部结构及 不同群体的心态变化却日益显著,值得各方认真关注 记者在深入工矿企业、田间地头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采访中发现,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收入 分配格局未见大的改变: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继续呈扩大之势,并出现明显的群体 性特征。 2001年本刊记者采访这一问题时,学界不同的研究人员就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否超过0.4的国际通用警戒 线,尚存争论。当时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9,从趋势分析接近警戒线,有学者 则认为当时我国实际基尼系数已超过04 尽管如此,大家仍能共识于不能简单地以基尼系数衡量中国贫富问题,其只表明中国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 还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稳定 2007年底本刊记者就此再次采访时发现,各方对远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46的基尼系数已没有异议,且普 遍认为扩大的收入差距已对社会和谐构成影响。有学者指出,如果不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大的调整,各类 收入差距未来仍可能继续扩大,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记者进一步观察发现,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虽未出现大的调整,但内部的分配结构日益失衡,人们 的关注焦点也在随之变化 上世纪90年代末,趋冷的经济运行致使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大量的下岗人员和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使 得当时的行业收入差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时人们更愿意比较下岗职工和企业厂长经理的收入差距及 腐败问题,而不像现在将不满更多地指向石油、电力等行政性垄断性行业。 2004年前后,伴随着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大家的关注点开始出现动向性变化:虽然对行业收入差距大家 仍然议论较大,但高低收入阶层分化问题开始出现,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在城乡、不同群体间收入分化均 日益明显。城市里开始讨论富人、穷人是否分区居住问题,社会各界把焦点更多地投放在对收入分配”不合 理”、"不合法”的探求中,人们从患不均转移到患不公”。比如,将腐败收入痛斥为扩大贫富差距的”第 三次分配”,不满于公务员工资不透明、公共财政体制不改革,以及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过滥等 与此同时,投资理财及财产性收入开始出现,并初步显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问题,困难群体更加弱势′ 化,并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反腐败进一步深入、公务员工资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对国企经营者薪酬、公共 财政体制,及地方行政成本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2007年底记者进行第三次收入分配调研时,恰值十七大刚刚结束。在这次重要的党代会上,胡锦涛总书 记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明确提出"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 收入”,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并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这一重要论述 记者调研时发现,在这一背景下,尽管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社会各方却似乎更趋理 性。仔细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和为困 难群体"兜底”的惠民政策:二是日渐加大的反腐败力度部分平衡了社会各界的心理焦虑 日益健康丰 富的投资理财渠道,也使一些普通群众通过理财合法地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社会对政府调节收入的有效性日益关注。物业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以及个人收入起征点
鉴于分配问题的重要性,本刊记者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起,曾三次参与新华社收入分配专题调研。记者在 深入十多个省份的调研采访中发现,近十年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日渐扩大的基本格局未变,而内部结构及 不同群体的心态变化却日益显著,值得各方认真关注。 记者在深入工矿企业、田间地头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采访中发现,从 2000 年到 2007 年,我国收入 分配格局未见大的改变:收入分配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继续呈扩大之势,并出现明显的群体 性特征。 2001 年本刊记者采访这一问题时,学界不同的研究人员就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否超过 0.4 的国际通用警戒 线,尚存争论。当时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为 0.39,从趋势分析接近警戒线,有学者 则认为当时我国实际基尼系数已超过 0.4。 尽管如此,大家仍能共识于不能简单地以基尼系数衡量中国贫富问题,其只表明中国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 还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稳定。 2007 年底本刊记者就此再次采访时发现,各方对远超过国际警戒线的 0.46 的基尼系数已没有异议,且普 遍认为扩大的收入差距已对社会和谐构成影响。有学者指出,如果不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大的调整,各类 收入差距未来仍可能继续扩大,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记者进一步观察发现,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虽未出现大的调整,但内部的分配结构日益失衡,人们 的关注焦点也在随之变化。 上世纪 90 年代末,趋冷的经济运行致使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大量的下岗人员和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使 得当时的行业收入差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时人们更愿意比较下岗职工和企业厂长经理的收入差距及 腐败问题,而不像现在将不满更多地指向石油、电力等行政性垄断性行业。 2004 年前后,伴随着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大家的关注点开始出现动向性变化:虽然对行业收入差距大家 仍然议论较大,但高低收入阶层分化问题开始出现,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在城乡、不同群体间收入分化均 日益明显。城市里开始讨论富人、穷人是否分区居住问题,社会各界把焦点更多地投放在对收入分配“不合 理”、“不合法”的探求中,人们从“患不均”转移到“患不公”。比如,将腐败收入痛斥为扩大贫富差距的“第 三次分配”,不满于公务员工资不透明、公共财政体制不改革,以及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过滥等。 与此同时,投资理财及财产性收入开始出现,并初步显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问题,困难群体更加“弱势” 化,并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反腐败进一步深入、公务员工资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对国企经营者薪酬、公共 财政体制,及地方行政成本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2007 年底记者进行第三次收入分配调研时,恰值十七大刚刚结束。在这次重要的党代会上,胡锦涛总书 记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明确提出“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 收入”,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并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这一重要论述。 记者调研时发现,在这一背景下,尽管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社会各方却似乎更趋理 性。仔细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和为困 难群体“兜底”的惠民政策;二是日渐加大的反腐败力度部分平衡了社会各界的心理焦虑;三是日益健康丰 富的投资理财渠道,也使一些普通群众通过理财合法地增加了收入。 与此同时,社会对政府调节收入的有效性日益关注。物业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以及个人收入起征点
高收入人群税收征管等,都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汲取能力也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职工工资占GDP比重的总体下行,使”藏富于民 还是加大转移支付”:中国宏观税负是高是低等讨论屡见媒体报章。采访中有学者指出,国民收入分配日 益向政府倾斜,将在加重百姓税收负担的同时,降低市场配置”效率”,背离税收”中性”原则:有学者认为,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收入差距 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公平的缺失最终损害效率 本刊记者观察认为,当前社会各方对收入差距拉大表现出的理性,一方面与中央加大社会统筹和保障性建 设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无无奈,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渐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没有切实有 效的措施加以改变,很可能出现格局固化的情况,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 快遏制这一势头,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二.文化(网络文化汉语热传统文化)专题 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互联网是什么?任何一个定义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面前都会显得苍白。对互联网的认识,未知的远远大 于我们的已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络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改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民世界第一”几乎触手可 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 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互联网已被公认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上有许多 积极的、主流的力量。同时,也遍布着许多”很黄很暴力″的角落,遍布着有着不同传播目的的信息。我们 也在不停地追问: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染缸吗? 这个时候,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探讨营造和谐的网络价值生态,探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传播,显得如此迫切和必要 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其重要性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观察 经济建设方面,互联网已形成巨大的产业链,网络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建设方面,互联网已成为了解舆情、沟通民意、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文化建设方面,互联网要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 社会建设方面,目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步入网络社会,网络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成 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隐匿性和交互性很强。对于网络文化,忽视建设,放松管理,有 可能丧失对意识形态、经济命脉和传统文化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的必然要求,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恳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口(吴亮)
高收入人群税收征管等,都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汲取能力也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职工工资占 GDP 比重的总体下行,使“藏富于民” 还是“加大转移支付”;中国宏观税负是高是低等讨论屡见媒体报章。采访中有学者指出,国民收入分配日 益向政府倾斜,将在加重百姓税收负担的同时,降低市场配置“效率”,背离税收“中性”原则;有学者认为,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收入差距 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公平的缺失最终损害效率。 本刊记者观察认为,当前社会各方对收入差距拉大表现出的理性,一方面与中央加大社会统筹和保障性建 设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无无奈,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日渐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没有切实有 效的措施加以改变,很可能出现格局固化的情况,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 快遏制这一势头,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二.文化(网络文化汉语热传统文化)专题 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互联网是什么?任何一个定义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面前都会显得苍白。对互联网的认识,未知的远远大 于我们的已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络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改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 认知。 截至 2007 年 12 月,中国内地网民达 2.1 亿,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民世界第一”几乎触手可 及。 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 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互联网已被公认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上有许多 积极的、主流的力量。同时,也遍布着许多“很黄很暴力”的角落,遍布着有着不同传播目的的信息。我们 也在不停地追问: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染缸吗? 这个时候,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探讨营造和谐的网络价值生态,探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传播,显得如此迫切和必要。 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其重要性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观察: 经济建设方面,互联网已形成巨大的产业链,网络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建设方面,互联网已成为了解舆情、沟通民意、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文化建设方面,互联网要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 社会建设方面,目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步入网络社会,网络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成 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 网络传播无国界,具有天然落地的特点,隐匿性和交互性很强。对于网络文化,忽视建设,放松管理,有 可能丧失对意识形态、经济命脉和传统文化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的必然要求,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吴亮)
网络文化冲撞 许多网站一味追求提高点击率,从而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通道。专家呼吁,作为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 大国,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网站评价的标准体系,引导网站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春节前后,涉及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名影视名星的”艳照″在网上快速流传,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与这 事件相关的几乎所有活动,都立即在网络上近乎疯狂地传播 也是在春节前夕,陕西省林业厅向社会发出"致歉信”,再次将陕西偏僻山区的农民周正龙推到了舆论前沿。 周正龙俨然已成为”八卦明星〃,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许多人的眼睛。 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在我们有了网络 芙蓉姐姐、天仙妺妹、网络小胖、后舍男生…….美媚自拍、聊天交友、论坛灌水…….反恐游戏、网络写手、 电子购物…全新的文化创作与参与主体、全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传播、全新的经济活动与生存方式让我们 仅仅在十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到今天的这种新文化形态,网络从一种技术的代名词演变到一种文化,成 熟的周期显得过于短暂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民世界第一"几乎触手可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20世纪的创造物,它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直接目的,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今天的人们,面临着网络文 化的全面冲击。《瞭望》新闻周刊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由于网络文化的出现,代表传统文明的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正在被颠覆,这是关注互联网人士的一致 看法 一0一妈妈咪呀,妈妈咪……!T……-^今天一天,我居然碰见这家伙三次。TT孽缘!〃 这不是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神秘”符号”,也不是电脑出错时产生的乱码,而是正规出版物中的文字,摘自 国作者”可爱淘”的网络小说《狼的诱惑》。 在长春市同仁购书中心网络小说的销售架上随手翻看,发现内容中有符号语言的书籍非常多,有的图书还 附有"网络语言小词典”。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韩非认为,这些网络”符号文化″是对传统语言文 学的一种挑战 在网络文坛,亦玄亦幻的网络小说流行一时,其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2005 年,玄幻小说《诛仙》的作者以100余万册的惊人发行量,一跃成为文坛红人。2006年世界杯期间,《和
网络文化冲撞 许多网站一味追求提高点击率,从而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通道。专家呼吁,作为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 大国,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网站评价的标准体系,引导网站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春节前后,涉及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名影视名星的“艳照”在网上快速流传,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与这一 事件相关的几乎所有活动,都立即在网络上近乎疯狂地传播。 也是在春节前夕,陕西省林业厅向社会发出“致歉信”,再次将陕西偏僻山区的农民周正龙推到了舆论前沿。 周正龙俨然已成为“八卦明星”,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许多人的眼睛。 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在我们有了网络。 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网络小胖、后舍男生……美媚自拍、聊天交友、论坛灌水……反恐游戏、网络写手、 电子购物……全新的文化创作与参与主体、全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传播、全新的经济活动与生存方式让我们 眼花缭乱。 仅仅在十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到今天的这种新文化形态,网络从一种技术的代名词演变到一种文化,成 熟的周期显得过于短暂。 截至 2007 年 12 月,中国内地网民达 2.1 亿,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民世界第一”几乎触手可 及。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 20 世纪的创造物,它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直接目的,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今天的人们,面临着网络文 化的全面冲击。《瞭望》新闻周刊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由于网络文化的出现,代表传统文明的许多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正在被颠覆,这是关注互联网人士的一致 看法。 “-O-妈妈咪呀,妈妈咪……T_T……-_-^今天一天,我居然碰见这家伙三次。T_T 孽缘!” 这不是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神秘“符号”,也不是电脑出错时产生的乱码,而是正规出版物中的文字,摘自韩 国作者“可爱淘”的网络小说《狼的诱惑》。 在长春市同仁购书中心网络小说的销售架上随手翻看,发现内容中有符号语言的书籍非常多,有的图书还 附有“网络语言小词典”。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韩非认为,这些网络“符号文化”是对传统语言文 学的一种挑战。 在网络文坛,亦玄亦幻的网络小说流行一时,其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2005 年,玄幻小说《诛仙》的作者以 100 余万册的惊人发行量,一跃成为文坛红人。2006 年世界杯期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