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 课内语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薜荔(bi)玉簟(tan)鼙鼓(Pi)长歌当哭(dang) B.似霰(san)渌水(li)吐哺(b)停杯投箸(zhi) C.蹩进(pie)訇然(hong)神妪(q)聒碎乡心(guo) D.荠麦(ⅱ)潺湲(yuan)孱头(can)繁文缛(ru)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A项,“玉簟(tan)”应读“dian”,“鼙鼓(Pi1)”应读“pi B项,“似霰(san)”应读“xidn”,“渌水(l)”应读“lu”;C项,“蹩进 (pie)”应读“bie”,“神妪(q)”应读“y”。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褥暑兰憭钟鼓馔玉蒸藜炊黍晌东菑 B.肄业绰约诎诎逼人天涯霜雪霁寒霄 C.踯躅沽取芙蓉泣露出师一表真名世 D.汗岑岑寂寥趋之若鹜且放白鹿青涯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 组”,A项,“褥暑”应为“溽暑”,“蒸藜炊黍晌东菑”应为“蒸藜炊黍饷 东菑”;B项,“诎诎逼人”应为“咄咄逼人”,“天涯霜雪霁寒霄”应为“天 涯霜雪霁寒宵”;D项,“汗岑岑”应为“汘涔涔”,“且放白鹿青涯间”应为 “且放白鹿青崖间”。故选C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斗酒十千恣欢谑放纵,无拘束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 B.两朝开济老臣心济:开创观流水兮潺湲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C.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取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可爱 D.危樯独夜舟危:危险的与佳期兮夕张佳期:美好的时光 【答案】A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 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 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 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 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 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 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 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 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 一.课内语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薜荔(bì) 玉簟(tán) 鼙鼓(Pǐ) 长歌当哭(dàng) B. 似霰(sàn) 渌水 (lǜ) 吐哺(bǔ) 停杯投箸(zhù) C. 蹩进(piē) 訇然 (hōng) 神妪(qū) 聒碎乡心(ɡuō) D. 荠麦(jì) 潺湲(yuán) 孱头 (càn) 繁文缛(rù)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A 项,“玉簟(tán)”应读“diàn”,“鼙鼓(Pǐ)”应读“pí”; B 项,“似霰(sàn)”应读“xiàn”,“渌水(lǜ)”应读“lù”;C 项,“蹩进 (piē)”应读“bié”,“神妪(qū)”应读“yù”。故选 D。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褥暑 兰橑 钟鼓馔玉 蒸藜炊黍晌东菑 B. 肄业 绰约 诎诎逼人 天涯霜雪霁寒霄 C. 踯躅 沽取 芙蓉泣露 出师一表真名世 D. 汗岑岑 寂寥 趋之若鹜 且放白鹿青涯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 一组”,A 项,“褥暑”应为“溽暑”,“蒸藜炊黍晌东菑”应为“蒸藜炊黍饷 东菑”;B 项,“诎诎逼人”应为“咄咄逼人”,“天涯霜雪霁寒霄”应为“天 涯霜雪霁寒宵”;D 项,“汗岑岑”应为“汗涔涔”,“且放白鹿青涯间”应为 “且放白鹿青崖间”。故选 C。 3.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斗酒十千恣欢谑 放纵,无拘束 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B. 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开创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C. 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怜:可爱 D. 危樯独夜舟 危:危险的 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美好的时光 【答案】A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 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 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 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 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 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 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 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 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 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 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 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髙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 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庯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 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 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 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 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 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 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 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 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 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 出雄伟的作品 B.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 反映现实生活 C.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 作的首要因素。 D.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 有多大的关联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 述 C.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 艺方面的要求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 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 技巧。 B.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 格不入 C.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 之作 D.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 来的 【答案】4.B5.D6.C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 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 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 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 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 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 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 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 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 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 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 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 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 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 习 近 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 出雄伟的作品。 B. 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 反映现实生活。 C. 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 作的首要因素。 D. 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 有多大的关联。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 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 述。 C.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 艺方面的要求。 D. 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 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 技巧。 B. 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 格不入。 C. 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 之作。 D.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 来的。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 项”,A项,“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说法错误,想写出雄伟的 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项,“ 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原文为“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 态度”;D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与原文“容 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不符。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D项,“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分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 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故选D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 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 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说法错误,“文艺工作者有了艺 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 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 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 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 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 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 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 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 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 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 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 项”,A 项,“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说法错误,想写出雄伟的 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 项,“艺 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原文为“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 态度”;D 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与原文“容 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不符。故选 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D 项,“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分析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 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故选 D。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 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 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说法错误,“文艺工作者有了艺 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 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选 C。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 范围,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 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 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 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 V”也出言点评,《中国 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 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 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 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 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 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 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 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 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 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 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 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 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
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 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 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 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 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 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 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 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 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 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 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 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 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岀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昑诵得多的,能带来审 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 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 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 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 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 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B.《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爆,根源在于它 们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C.习总书记希望学生记住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基 因,他希望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传统的经典, D.《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传播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文 明更加自信,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 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 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 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 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 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 2017 年 2 月 1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 2014 年,习 总 书 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 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 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 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 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8 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 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 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 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 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 2017 年 02 月 09 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 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0 名 18~35 岁的青年进行 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 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 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 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 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 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B.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爆,根源在于它 们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C. 习 总 书 记 希望学生记住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基 因,他希望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传统的经典。 D.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传播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文 明更加自信,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电视人 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 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 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 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答案】7.B8.BI 9.①利用央视强势平台,选择黄金档期;②社会大众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大 众呼唤传统文化回归)③节目形式的创新,寓教于乐。(或者节目有意思也有意 义)④国人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根源在于它们在形式等方面进 行了创新”说法错误,由原文“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 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可以看出 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正确的两项”,A项,“成功让电视人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 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错,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自己的思考。原文中 “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C项,“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 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说法错误,该说法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 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E项,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错误,材料四并未提 到新闻背景。故选BD 9.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 会》热播的原因”,是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 中筛选出“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 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 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友们对节目的高 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 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 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 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 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根和标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电视人 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但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 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 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 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 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 【答案】7. B 8. BD 9. ①利用央视强势平台,选择黄金档期;②社会大众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大 众呼唤传统文化回归)③节目形式的创新,寓教于乐。(或者节目有意思也有意 义)④国人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 项,“根源在于它们在形式等方面进 行了创新”说法错误,由原文“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 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可以看出 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故选 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 出“正确的两项”,A 项,“成功让电视人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 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错,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自己的思考。原文中 “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C 项, “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 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说法错误,该说法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 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E 项,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错误,材料四并未提 到新闻背景。故选 BD。 9.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 会》热播的原因”,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 中筛选出“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 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 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友们对节目的高 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 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 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 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 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 根和标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