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 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 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柬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 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 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 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 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 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 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 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 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 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 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 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 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郛解以徳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 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 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 一份信任、一份賞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 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 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 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 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柬;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 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 《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 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 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10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 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 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 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 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 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 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 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 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 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 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 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 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 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 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 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 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 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 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 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 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 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 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 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 《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 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 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
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虛伪的道德相 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 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 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 志节,不放弃操守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 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D.“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 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伐其能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 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 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 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 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 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 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 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 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 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 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 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1903年留学
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 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 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 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 志节,不放弃操守。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 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D.“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 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伐其能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 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 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 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 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 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 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 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5 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 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 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 年 9 月,在给好朋友 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 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 年留学
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 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 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 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 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煕、方维夏等老师 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煕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 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 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 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 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 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妤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 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 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 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晢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 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 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 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 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 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 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 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 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 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 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 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 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夭,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 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 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 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 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柬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 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 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 通而后专门。” B.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 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 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 “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 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 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 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 1915 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 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 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 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 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 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 77 种古代经、史、子、集的 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 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 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 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 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 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 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 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 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 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 年暑期, 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 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 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 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 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 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 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 160 块钱左右,大约 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 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 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 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 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 通而后专门。” B.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 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 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5.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 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 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 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 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 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 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 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 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妤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 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妤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 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 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 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 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 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 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 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岀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 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 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遺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 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 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毎 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 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 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
C.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 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5.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 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 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 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 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 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 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 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 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 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 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 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 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 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 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 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 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 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 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 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 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 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 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 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
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 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 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 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 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 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 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威的,水也是威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 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 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 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 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 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4月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到 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阳土 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现出 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D.“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 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7.请简要概括分析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4分) 8.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縷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 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 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 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 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
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 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 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 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 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 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 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 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 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 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 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 “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 4 月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到 “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阳土 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现出 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D.“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 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7.请简要概括分析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4 分) 8.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 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 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 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 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