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4年1月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 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附加题,答案写在附加答卷上,共200分,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攫取集腋成裘振聋发聩饥肠漉漉 B.窜红穷兵黩武未雨绸缪忧心忡忡 C.熨帖如丧考妣山青水秀荦荦大端 D.鳜鱼出类拔萃按部就班暴殄天物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末最大的新闻,看好莫言的人,觉 得莫言获奖实力具备, ;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莫言作品并非 ,客观地说,莫言的小说有其独特性,其奇异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比 喻真是令人难以的。 A.实至名归 瑕不掩瑜 望其项背 B.名副其实 瑕不掩瑜 望尘莫及 C.实至名归 白璧无瑕 望其项背 D.名副其实 白璧无瑕 望尘莫及 3.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2个字。(4分) 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前去求 教。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了他,他很不高兴。老禅师出来后,他还是态度很傲慢. 老禅师非常恭敬地亲自为他沏茶,茶杯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 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 还倒昵?” 4.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赛”影响巨大,既展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也敲 响了汉字危机的警钟。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此的看法或感受。(句 式、字数大致相同即可)(5分) 例句:汉字书写,书写的是美丽中文不老的历史,传承的是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 提笔忘字,既是国人对民族语言的冷漠,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 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 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 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 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 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江苏省无锡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4 年 1 月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 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附加题,答案写在附加答卷上,共 2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A. 攫取 集腋成裘 振聋发聩 饥肠漉漉 B. 窜红 穷兵黩武 未雨绸缪 忧心忡忡 C. 熨帖 如丧考妣 山青水秀 荦荦大端 D. 鳜鱼 出类拔萃 按部就班 暴殄天物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 2012 年末最大的新闻,看好莫言的人,觉 得莫言获奖实力具备,____________;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莫言作品并非 ___________,客观地说,莫言的小说有其独特性,其奇异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比 喻真是令人难以___________的。 A. 实至名归 瑕不掩瑜 望其项背 B. 名副其实 瑕不掩瑜 望尘莫及 C. 实至名归 白璧无瑕 望其项背 D. 名副其实 白璧无瑕 望尘莫及 3. 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前去求 教。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了他,他很不高兴。老禅师出来后,他还是态度很傲慢。 老禅师非常恭敬地亲自为他沏茶,茶杯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 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 还倒呢?” 4. 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赛”影响巨大,既展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也敲 响了汉字危机的警钟。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此的看法或感受。(句 式、字数大致相同即可)(5 分) 例句:汉字书写,书写的是美丽中文不老的历史,传承的是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 提笔忘字,既是国人对民族语言的冷漠,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 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 丹阳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 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 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 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 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 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 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岀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是时丹阳、吴、会山 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 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 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 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 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 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 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 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 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吴书》:“初,琮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及作督帅,养威持重 每御军,常任计策,不营小利。” (节选自《三国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便振赡 振:救济 B.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 阴:暗中 C.故寝琮表不答 寝:休息 D.言辞未尝切迕 迕:抵触,违反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谦谨“持重”的一组是(3分) ①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琮破之,枭其 将军尹卢 ③明赏罚,招诱降附 ④为人恭顺 善於承颜纳规 ⑤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 ⑥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A①②③ B.①②⑥ ③④⑤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策初到吴地,全琮的父亲率先归附,孙策表封其为丹阳都尉。孙权做车骑 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调任桂阳太守 B.刘备率领关羽的人马包围襄阳樊城,全琮首倡偷袭之策,当即为孙权所采纳 赞赏,事成之后又在宴会上加以表彰。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不主张冒险侥幸,反对其他将领提出的分兵抓捕 百姓的策略,认为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 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 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於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 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於石亭。是时丹阳、吴、会山 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 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 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 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 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为人恭顺,善於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 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 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 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 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吴书》:“初,琮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及作督帅,养威持重, 每御军,常任计策,不营小利。” (节选自《三国志》)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故便振赡 振:救济 B. 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 阴:暗中 C. 故寝琮表不答 寝:休息 D. 言辞未尝切迕 迕:抵触,违反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谦谨“持重”的一组是(3 分) ①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琮破之,枭其 将军尹卢 ③明赏罚,招诱降附 ④为人恭顺, 善於承颜纳规 ⑤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 ⑥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A.①②③ B.①②⑥ C. ③④⑤ D.④⑤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孙策初到吴地,全琮的父亲率先归附,孙策表封其为丹阳都尉。孙权做车骑 将军时,任命全柔为长史,后调任桂阳太守。 B. 刘备率领关羽的人马包围襄阳樊城,全琮首倡偷袭之策,当即为孙权所采纳 赞赏,事成之后又在宴会上加以表彰。 C. 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不主张冒险侥幸,反对其他将领提出的分兵抓捕 百姓的策略,认为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孙权将要攻打珠崖与夷洲,全琮认为该处地僻,士卒征讨,易染疾病,反对 出征,孙权却未听从,但一年后后悔不已。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2)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3)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①蕃:指少数民族政权。 ②月支: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1)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 此亦飞之至也。(庄子 《逍遥游》) (2)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3)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5)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6)俭,德之共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朱子治家格言》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 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 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 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 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 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 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 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
D. 孙权将要攻打珠崖与夷洲,全琮认为该处地僻,士卒征讨,易染疾病,反对 出征,孙权却未听从,但一年后后悔不已。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2)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3)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①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②,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①蕃:指少数民族政权。 ②月支: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1)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 分) (2)《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 《逍遥游》)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6)俭,德之共也;_______________。(《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朱子治家格言》)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 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 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 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 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 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 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 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
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 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晩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窄,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 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 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 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 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 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 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晩,异常急 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 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 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 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 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 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 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 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 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 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 活的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的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 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 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 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1.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 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分) 13.“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4分)
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 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 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 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 一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 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 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 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 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 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 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 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 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 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 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 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 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 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 活的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的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 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 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 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1.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 分) 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 分) 13.“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4 分)
14.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 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 智,提髙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正是过早遭 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 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 种基础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情感;(2)发达的想象;(3) 对知识的兴趣。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 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 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 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 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 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 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 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 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 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 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 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 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 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 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 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 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 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 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 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 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 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 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 根本性的问题
14.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 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 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正是过早遭 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 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 种基础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情感;(2)发达的想象;(3) 对知识的兴趣。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 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 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 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 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 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 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 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 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 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 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 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 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 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 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 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 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 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 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 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 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 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 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 根本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