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累迁江夏内史 迁:升迁 C.妻以宗室女 妻:妻子 D.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捉拿 [解析]“妻”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把……嫁给……做妻子。因为“以宗室 女”是一个介宾结构,名词用在介宾结构前,应活用作动词 [答案]C 7.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1)A.门庭藩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左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2)A.沟涧壑,陵绝险阻 勾:修通 B.始命芟其芜,行其涂 涂:通“途”,道路 C.已乃延客入观 延:邀请 D.视其细,知其大也 细:细小 (3)A.家贫,佣为漆工 佣:佣人 B.及被州辟 辟:征召 C.以齿则长 齿:年龄 D.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 义:认为……仁义 (4)A.悬而下缒,尺寸勿爽 爽:差错 B.横支竖理,皆默识于心 识:记住 不事雕琢,雅合自然 雅:很,甚 D.他人辇取以去 辇:车子 (5)A.以莒丞抵罪 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 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 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 友:友善 (6)A.启武帝引与游处 引:邀请 B.陈襄母常卒患心痛 卒:通“猝”,突然 C.但和言解喻之 :明白 D.陈陆襄德化 陈:陈述,诉说 答案:(1)选C“贵”应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即崇尚,重视。 (2)选D“细”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细小的方面。 (3)选A“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受雇佣。 (4)选D“辇”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辇车。 (5)选D“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与……结为朋友” (6)选C“喻”是使动用法,使……明白 (七)从课文已知角度推断 高考文言文常常是命题在课外,考在课内。选文虽然是陌生的,但文中的许多实 词,却是课本中见过的熟面孔,况且实词的义项是固定的,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 必须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通过课内的实词义项,去推知或印证该词在试题新 语境中的意义。 [示例]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就:靠近,走进去
B.累迁江夏内史 迁:升迁 C.妻以宗室女 妻:妻子 D.时竺超民执义宣 执:捉拿 [解析] “妻”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把……嫁给……做妻子。因为“以宗室 女”是一个介宾结构,名词用在介宾结构前,应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7.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1)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左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2)A.沟涧壑,陵绝险阻 沟:修通 B.始命芟其芜,行其涂 涂:通“途”,道路 C.已乃延客入观 延:邀请 D.视其细,知其大也 细:细小 (3)A.家贫,佣为漆工 佣:佣人 B.及被州辟 辟:征召 C.以齿则长 齿:年龄 D.从事义之,为封传护送 义:认为……仁义 (4)A.悬而下缒,尺寸勿爽 爽:差错 B.横支竖理,皆默识于心 识:记住 C.不事雕琢,雅合自然 雅:很,甚 D.他人辇取以去 辇:车子 (5)A.以莒丞抵罪 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 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 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 友:友善 (6)A.启武帝引与游处 引:邀请 B.陈襄母常卒患心痛 卒:通“猝”,突然 C.但和言解喻之 喻:明白 D.陈陆襄德化 陈:陈述,诉说 答案:(1)选 C “贵”应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即崇尚,重视。 (2)选 D “细”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细小的方面。 (3)选 A “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受雇佣。 (4)选 D “辇”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辇车。 (5)选 D “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与……结为朋友”。 (6)选 C “喻”是使动用法,使……明白。 (七)从课文已知角度推断 高考文言文常常是命题在课外,考在课内。选文虽然是陌生的,但文中的许多实 词,却是课本中见过的熟面孔,况且实词的义项是固定的,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 必须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通过课内的实词义项,去推知或印证该词在试题新 语境中的意义。 [示例]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就:靠近,走进去
B.同诣(李)杓直修行里第 诣:拜会 C.刘亦具陈其见 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 逆旅:旅店、客舍 [解析]A项中的“就”,联想《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可知“就”可译 作“靠近、接近”,将其代入可译为“将要靠近观察它,寺门紧闭不能进入” 通顺,可知其正确。 C项中的“具”,联想《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 可解作“详细地”,“具陈其见”可译为“详细地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可 知C正确。 D项中的“逆旅”联想《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可知“逆旅”解作“旅店、客舍”正确,全句译为“住在潼关旅店 通顺。 B项中的“诣”译作“拜会”欠当。因为“诣”的宾语是“里第”,拜访人通顺, 拜访住所则不通。联想《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可知这个“诣”应译 为“到……去”。 [答案]B 8.选出对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后己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说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考虑 (2)A.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 充足 B.稍不稔即无免焉 稔:庄稼 成熟 C.则复鸩工度地 鸩:召集 D.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 属:隶属 (3)A.身被创不顾 被:遭 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 职 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4)A.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得:俘获 B.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考虑 C.秦因乘胜,略定荆州城邑 略:略微 D.王剪为秦将,夷六国 夷:铲平 答案:(1)选D“顾”应译为“只是”,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 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选D“属”应译为“嘱托”,可联想《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3)选D“恨”应译为“遗憾”,可联想《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选C“略”应译为“夺取”,可联想《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 南界 (八)从语境角度推断
B.同诣(李)杓直修行里第 诣:拜会 C.刘亦具陈其见 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 逆旅:旅店、客舍 [解析] A 项中的“就”,联想《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可知“就”可译 作“靠近、接近”,将其代入可译为“将要靠近观察它,寺门紧闭不能进入”, 通顺,可知其正确。 C 项中的“具”,联想《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 可解作“详细地”,“具陈其见”可译为“详细地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可 知 C 正确。 D 项中的“逆旅”联想《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可知“逆旅”解作“旅店、客舍”正确,全句译为“住在潼关旅店”, 通顺。 B 项中的“诣”译作“拜会”欠当。因为“诣”的宾语是“里第”,拜访人通顺, 拜访住所则不通。联想《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可知这个“诣”应译 为“到……去”。 [答案] B 8.选出对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后己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说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2)A.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 给:充足 B.稍不稔即无免焉 稔:庄稼 成熟 C.则复鸩工度地 鸩:召集 D.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 属:隶属 (3)A.身被创不顾 被:遭 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 职 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 (4)A.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得:俘获 B.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考虑 C.秦因乘胜,略定荆州城邑 略:略微 D.王剪为秦将,夷六国 夷:铲平 答案:(1)选 D “顾”应译为“只是”,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 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选 D “属”应译为“嘱托”,可联想《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3)选 D “恨”应译为“遗憾”,可联想《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选 C “略”应译为“夺取”,可联想《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 南界”。 (八)从语境角度推断
对于实词的判断,有些常见、固定的义项,一眼便可以看出。而有些实词,必须 放到句子中,仔细斟酌,看其在上下文中有无有悖事理、前后矛盾或上下文欠连 贯通顺的地方,方可确定其对错 示例]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得,犯罪 D.文吏以法绳之 绳:捆绑 [解析]D项中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用法律捆绑他” 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可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 他三项,脱离了上下文则很难理解,但D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D 9.试从语境的角度,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颜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 课:督促 B.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尉 豫:参与 C.成帝美其素行 素:向来 D.敕太官四时致膳 致:表达 2)A.诸长吏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委:委派 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治:研究 C.虞翻又性不协俗,多见毁谤 毁:诽谤 D.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阳醉 阳:假装 (3)A.以骁勇,累迁裨校 迁: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 私: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署: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 绐:欺骗 (4)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伟:身体魁梧 B.人或讶问之 讶:惊讶,奇 怪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 D.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 答案:(1)选D“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解作“表达”显 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下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 (2)选A“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池”于理不通,城池不能委派。“远委 城郭”应是“远离城池 (3)选A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系,既然是作战骁 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迁做了裨校” (4)选C“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为“他不是不想多背” 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力不胜任”。 打牢文言基础,任考题千变一一高考都是有“根
对于实词的判断,有些常见、固定的义项,一眼便可以看出。而有些实词,必须 放到句子中,仔细斟酌,看其在上下文中有无有悖事理、前后矛盾或上下文欠连 贯通顺的地方,方可确定其对错。 [示例]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得,犯罪 D.文吏以法绳之 绳:捆绑 [解析] D 项中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用法律捆绑他”, 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可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 他三项,脱离了上下文则很难理解,但 D 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 D 9.试从语境的角度,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1)A.颜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 课:督促 B.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尉 豫:参与 C.成帝美其素行 素:向来 D.敕太官四时致膳 致:表达 (2)A.诸长吏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委:委派 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 治:研究 C.虞翻又性不协俗,多见毁谤 毁:诽谤 D.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阳醉 阳:假装 (3)A.以骁勇,累迁裨校 迁: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 私: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署: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 绐:欺骗 (4)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伟:身体魁梧 B.人或讶问之 讶:惊讶,奇 怪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 D.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 答案:(1)选 D “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解作“表达”显 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下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 (2)选 A “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池”于理不通,城池不能委派。“远委 城郭”应是“远离城池”。 (3)选 A 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系,既然是作战骁 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迁做了裨校”。 (4)选 C “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为“他不是不想多背”, 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力不胜任”。 打牢文言基础,任考题千变——高考都是有“根” 的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对实词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这样对实词考查的范围 就扩大了,势必会增大高三语文复习的容量,同时也拓宽了文言文复习的广度, 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为考生系统梳理了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同时,依 据全国卷近几年一直考传记文言文这一考情,为增加备考的针对性,我们特意整 理了文言文2类常用词,旨在让考生平时多积粮,战时心不慌。 清单一必须掌握的10类文化常识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 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2015 年新课标全国卷对实词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这样对实词考查的范围 就扩大了,势必会增大高三语文复习的容量,同时也拓宽了文言文复习的广度, 增加了难度。为此,我们为考生系统梳理了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同时,依 据全国卷近几年一直考传记文言文这一考情,为增加备考的针对性,我们特意整 理了文言文 2 类常用词,旨在让考生平时多积粮,战时心不慌。 清单一 必须掌握的 10 类文化常识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 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特定关系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指已故的母亲。 3.“号”称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 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 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 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上对下或平称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贱称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特定关系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bǐ),指已故的母亲。 3.“号”称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 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 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 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