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镜下结构一般呈双凸盘状,当受到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一般呈星状多突形,常聚集成群。周边部分透明、微嗜碱性:中央部分含有嗜天青颗粒,染为紫红色。B、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制备与观察:用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均匀地涂在载片上(不可反复涂沫),滴一滴甲苯胺兰染液,染色5分钟,盖上盖片,吸去多余染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复盖口腔表面的上皮细胞为扁平椭圆形,中央有椭圆形核,染成兰色。10×2010X40C、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备与观察:取一干净载玻片,滴一滴I-KI溶液在玻片中央。用尖头镊子从洋葱肉质鳞片内撕下一小块膜质表皮,平铺在载玻片的I-KI液滴上,用解剖针将其轻轻压入I-KI液滴中,使之展开,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I-KI溶液。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许多长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彼此相连。在高倍镜可见细胞最外面为一层棕黄色较厚的结构,即细胞壁。细胞壁以内是着色较浅、近于透明的细胞质。细胞质内有一个或几个、或大或小的透明的液泡,在细胞中或靠近细胞壁,有一个椭圆形细胞核。调节细调螺旋,可见核内有1~2个染成棕黄色、折光较强的核仁。11
11 光镜下结构一般呈双凸盘状,当受到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 板一般呈星状多突形,常聚集成群。 周边部分透明、微嗜碱性;中央部分含有嗜天青颗粒, 染为紫红色。 B、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制备与观察:用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均匀地涂在载片上(不可反复 涂沫),滴一滴甲苯胺兰染液,染色 5 分钟,盖上盖片,吸去多余染液。显微镜下观察可 见复盖口腔表面的上皮细胞为扁平椭圆形,中央有椭圆形核,染成兰色。 C、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备与观察:取一干净载玻片,滴一滴 I-KI 溶液在玻片 中央。用尖头镊子从洋葱肉质鳞片内撕下一小块膜质表皮,平铺在载玻片的 I-KI 液滴 上,用解剖针将其轻轻压入 I-KI 液滴中,使之展开,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盖玻 片周围多余的 I-KI 溶液。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许多长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彼此相连。 在高倍镜可见细胞最外面为一层棕黄色较厚的结构,即细胞壁。细胞壁以内是着色较浅、 近于透明的细胞质。细胞质内有一个或几个、或大或小的透明的液泡,在细胞中或靠近 细胞壁,有一个椭圆形细胞核。调节细调螺旋,可见核内有 1~2个染成棕黄色、折光 较强的核仁
结果与讨论5、35.1分别绘制所观察的6种细胞并注明基本结构,【资料】、染色原理:染色是将细胞经染色剂的物理及化学作用,使其清楚显示细胞各个组成部分,有利辨识细胞形态的处理过程。染色一般分二个步骤:1、吸附:染料受相应物质吸附而附着于物质表面:2、固着:即染色粒子进入细胞内起化学反应(染料透过细胞膜的原理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染色剂对细胞结构有选择作用,不是将细胞全部组分一起着色,而只是将一部分染色,多余的可被水冲洗掉。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附)来解释染色液与被染成分的结合。二、染色注意事项:1、血细胞染色一般使用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细胞器呈碱性,细胞浆为酸性。酸性染料可与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例如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例如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另一种颗粒在pH6.4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负电荷相等,因此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2、一般用pH6.4PBS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pH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3、染液过碱时,蛋白质带有负电荷,对次甲蓝有色部分的正电荷吸附力强,因此染成的细胞一般着色较蓝,说明pH不适合。3、染色与固定亦有极大关系,因细胞经固定后,其蛋白质的电力吸附(电附)可能有变化,12
12 5、 结果与讨论 5.1 分别绘制所观察的 6 种细胞并注明基本结构。 【资料】 一、染色原理:染色是将细胞经染色剂的物理及化学作用,使其清楚显示细胞各个组成部分, 有利辨识细胞形态的处理过程。染色一般分二个步骤: 1、吸附:染料受相应物质吸附而附着于物质表面; 2、固着:即染色粒子进入细胞内起化学反应(染料透过细胞膜的原理尚无定论),与相应的 物质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染色剂对细胞结构有选择作用,不是将细 胞全部组分一起着色,而只是将一部分染色,多余的可被水冲洗掉。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 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附)来解释染色液与被染成分的结合。 二、染色注意事项: 1、血细胞染色一般使用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细胞器呈碱性,细 胞浆为酸性。酸性染料可与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 染料具有亲和力,例如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 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例如嗜碱性粒细胞之 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另一种颗粒在 pH6.4 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负电荷相等,因此, 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 2、一般用 pH6.4 PBS 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 pH 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 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 3、染液过碱时,蛋白质带有负电荷,对次甲蓝有色部分的正电荷吸附力强,因此染成的细 胞一般着色较蓝,说明 pH 不适合。 3、染色与固定亦有极大关系,因细胞经固定后,其蛋白质的电力吸附(电附)可能有变化
有些固定液能将细胞某部分的电附加强,使其染色更为容易。因此,这种固定剂不仅有固定作用,也有媒染作用(Mordunt),染色极为容易。因此,电附在染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机械吸附在染色过程中也参与作用,如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细胞核不是纯蓝色,蓝色中略有红色,胞浆也不能尽为红色,红色中略有蓝色或两者皆带些紫色。这是因为伊红与胞核虽无电附仍有机械吸附,故也能染上少量红色,苏木精与胞浆虽无电附但也有机械吸附,因而胞浆略显蓝色。化学吸附(作用)在染色中应用,最早应用于金属染色剂(氯化金、硝酸银等)的金属与细胞内物质起化学作用,使金属在细胞内变成沉淀物或死亡物,显示细胞结构或物质。近年来此原理用于细胞化学染色。三、血细胞染色:血细胞的染色多采用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两种,可以采用瑞氏和姬姆萨混合染色法,比单用一种染色法更佳。(一)、瑞氏(Wright'sstain;美蓝一伊红Y)染色:1、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blue)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Y)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一伊红Y)染料。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提高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3.瑞氏染液配制:(1)瑞氏染液配制:瑞氏染料830mg或1g:甲醇(AR)500ml或600ml;先称于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研钵内,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未,加少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研钵内显“一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研钵内染料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存室温暗处,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一般储存3个月以上为佳。(2)缓冲液:1)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缓冲液须保持在一定的pH使染色稳定,PBS的pH一般在6.4~6.8,偏碱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则与缓冲液中的碱基起中和作用,使pH恒定。2)缓冲液配制(pH6.4~6.8,弱酸性):磷酸二氢钾66.3g;磷酸氢二钠2.56g;蒸馏水1000ml置室温黑暗处,瓶口密封,防止霉菌污染,如有污染则应报废。(二)、姬姆萨(Giemsa’sstain:天青-伊红)染色1.姬姆萨染料是伊红(AzurllEqsin)和天青(蓝)2号合成的。2.姬姆萨染料(Giemsa,天青-伊红)染液配制:姬姆萨染料(粉末)0.5g或7.5g甲醇(AR)33ml或500ml甘油(AR)33ml或500ml?先将姬姆萨染料放入乳钵中,逐渐倒甘油研磨溶于甘油中,置于56℃水温箱内,90~120分钟,然后加入甲醇,摇匀后放置数天,过滤后或不过滤即可使用。此染液放置室温阴暗处,时间越长越好。13
13 有些固定液能将细胞某部分的电附加强,使其染色更为容易。因此,这种固定剂不仅有固定 作用,也有媒染作用(Mordunt),染色极为容易。因此, 电附在染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机械吸附在染色过程中也参与作用,如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细胞核不是纯蓝色,蓝色中略 有红色,胞浆也不能尽为红色,红色中略有蓝色或 两者皆带些紫色。这是因为伊红与胞核 虽无电附仍有 机械吸附,故也能染上少量红色,苏木精与胞浆虽无电附但也有机械吸附, 因而胞浆略显蓝色。化学吸附(作用)在染色中应用,最早应用于金属染色剂(氯化金、硝 酸银等)的金属与细胞内物质起化学作用,使金属在细胞内变成沉淀物或死亡物,显示细胞 结构或物质。近年来此原理用于细胞酶化学染色。 三、血细胞染色: 血细胞的染色多采用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两种,可以采用瑞氏和姬姆萨混合染色法, 比单用一种染色法更佳。 (一)、瑞氏(Wright's stain;美蓝-伊红Y)染色: 1、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Y)合称伊红 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 性染料。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 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 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具有强大的脱水力, 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提高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 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3. 瑞氏染液配制: (1) 瑞氏染液配制: 瑞氏染料 830mg 或 1g ;甲醇( AR ) 500ml 或 600ml ; 先称干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研钵内,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加少 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研钵内显“一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再加较多 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 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研钵内染料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存室温暗处, 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一般储存 3 个月以上为佳。 (2) 缓冲液: 1) 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缓冲液须保持在一定的 pH 使染色稳定, PBS 的 pH 一般在 6.4~6.8,偏碱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则与缓 冲液中的碱基起中和作用,使 pH 恒定。 2) 缓冲液配制( pH6.4~6.8 ,弱酸性): 磷酸二氢钾 66.3g ;磷酸氢二钠 2.56g ;蒸馏水 1000ml 置室温黑暗处,瓶口密封,防 止霉菌污染,如有污染则应报废。 (二)、姬姆萨(Giemsa’s stain;天青-伊红)染色 1.姬姆萨染料是伊红(AzurII Eqsin)和天青(蓝)2 号合成的。 2.姬姆萨染料( Giemsa, 天青-伊红)染液配制: 姬姆萨染料(粉末) 0.5g 或 7.5g 甲醇(AR) 33ml 或 500ml 甘油(AR) 33ml 或 500ml ●先将姬姆萨染料放入乳钵中,逐渐倒甘油研磨溶于甘油中,置于 56℃水温箱内,90~120 分钟,然后加入甲醇,摇匀后放置数天,过滤后或不过滤即可使用。此染液放置室温阴暗处, 时间越长越好
使用染液可临时配置:姬姆萨染液1ml,加DDH2O10ml混匀。即可使用。(三)、染色步骤:(1)先用甲醇固定2~3分钟。(2)将血或骨髓涂片放置姬姆萨使用液15~30分钟。(3)涂片用自来水冲洗,在室温中干燥待查。(四)瑞氏染色(Wrights)-姬姆萨(Giemsa’s)混合染色: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染色步骤:1.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2.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3.稍等1-2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4.染色30-40分钟;(1)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3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四、I2-KI溶液配方:先取3gKI溶于1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g结晶碘溶解后即可使用。14
14 ● 使用染液可临时配置):姬姆萨染液 1ml,加 DDH2O10ml 混匀。即可使用。 (三)、染色步骤: (1)先用甲醇固定 2~3 分钟。 (2)将血或骨髓涂片放置姬姆萨使用液 15~30 分钟。 (3)涂片用自来水冲洗,在室温中干燥待查。 (四)瑞氏染色(Wright’s)-姬姆萨(Giemsa’s)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 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 着色较差。 ●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 颗粒着色较清晰, 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 ●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骤: 1. 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 2.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 2-3 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3. 稍等 1-2 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 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 4. 染色 30-40 分钟; (1) 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 3 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 四、I2-KI 溶液配方:先取 3g KI 溶于 100ml 蒸馏水中,再加入 1g 结晶碘溶解后即可使用
实验2、参观电镜与细胞超微结构观察1、原理在光学显微镜下小手0.2mm的一些细微结构,即便是再提高放大倍数也无法看清,这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structure)或超微结构(ultramicroscopicstructure;ultrastructure)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自1932年德国柏林大学E.Ruska等人制造的第一台实用电子显微镜问世。到高性能多功能电子显微镜商品化,为细胞学研究开创了新阶段。尤其是1953年瑞典人制造成较完善的超薄切片机和随之出现的各种电子染色方法,使超薄切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目前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已由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和原广水平。英国医学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A.Klug博士将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上,由于他在核酸一蛋白质复合体的晶体结构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荣获了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电子显微镜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手段。1.1透射电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透射电镜的结构主要由真空系统、供电及保护系统、电子照明系统、成象系统和观察记录系统五大部分构成,其中,电子照明系统、成象系统和观察记录系统又被称为透镜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1)真空系统电镜所用“光”源为高压电子束,这就要求其介质必须处于真空状态。一般说来,抽真空的意义有三:①防止灯丝的氧化损伤;②确保电子束在运行过程中不受空气分子的干扰(因为电子在运行过程中一旦遇到空气分子便被散射或吸收,会严重千扰电子的运动轨迹):③去除空气分子对样品的污染。(2)供电及保护系统一般的电镜均拥有两个电源,一个是高电压低电流的高压电源,主要作用是产生高速电子;另一个是低电压高电流的透镜电源,主要作用是控制高速电子束的运动轨迹。(3)电子照明系统由电子枪和两级聚光镜组成,电子枪可产生高压电子束,在灯丝前还有一栅板,栅板中央有一孔经可调的小孔,用来控制电子束流的粗细,以阻挡一些散射电子。极细的高压电子束还要经过两级聚光镜进行会聚。第一聚光镜将电子束的直径缩小20~60倍,第二聚光镜再将电子束的直径扩大1~2倍,以期得到极细而均匀的电子束流。(4)成象系统成象系统包括样品室、成像和放大装置。样品放置在一金属样品托中(可同时放置两个不同的样品),直接插入到样品室中。此外,还有一冷阱直接与样品室相连。冷阱由一液氮罐和一金属导杆组成,金属导杆直接插入到样品室中。液氮罐中的液氮(-196℃)将低温经金属导杆直接传递到样品室中,低温金属导杆通过直接吸附样品室中的少量空气分子以提高真空度,而且样品室内温度的降低还可防止电子的热漂移。成像和放大部分分别由物镜、中间镜I、中间镜Ⅱ和投影镜四级电磁透镜组成,透过样品的电子经过物镜后可被放大50倍,经中间镜I可被放大3倍,经中间镜II可被放大15倍,经投影镜可被放大200倍,共计可被放大约500.000倍。(5)观察记录系统由观察室、放大镜和照相装置构成。观察室又包括荧光屏和铅玻璃窗。透过样品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可显示出反映样品真实结构的图像。由手电子对人眼有害,故需要通过一个铅玻璃窗来观察,为了观察得更加清晰,在观察室外还配有一放大镜。鉴于15
15 实验 2、参观电镜与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1、原理 在光学显微镜下小于 0.2mm 的一些细微结构,即便是再提高放大倍数也无法看清,这 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 structure) 或超微结构(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 ultrastructure)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自 1932 年德国柏林大学 E.Ruska 等人制造的第一台实用电子显微镜问世。到高性能多功能电 子显微镜商品化,为细胞学研究开创了新阶段。尤其是 1953 年瑞典人制造成较完善的超薄 切片机和随之出现的各种电子染色方法,使超薄切片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电子显 微镜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目前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已由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 平和原广水平。英国医学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 A.Klug 博士将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技 术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上,由于他在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晶体结构研究方面作出 的卓越贡献,荣获了 1982 年诺贝尔化学奖。电子显微镜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 分子遗传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手段。 1.1 透射电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 透射电镜的结构 主要由真空系统、供电及保护系统、电子照明系统、成象系统和观察记录系统五大部分 构成,其中, 电子照明系统、成象系统和观察记录系统又被称为透镜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 (1) 真空系统 电镜所用“光”源为高压电子束,这就要求其介质必须处于真空状态。 一般说来,抽真空的意义有三: ①防止灯丝的氧化损伤;②确保电子束在运行过程中不受空 气分子的干扰(因为电子在运行过程中一旦遇到空气分子便被散射或吸收, 会严重干扰电子 的运动轨迹); ③去除空气分子对样品的污染。 (2) 供电及保护系统 一般的电镜均拥有两个电源, 一个是高电压低电流的高压电源,主 要作用是产生高速电子;另一个是低电压高电流的透镜电源,主要作用是控制高速电子束的 运动轨迹。 (3) 电子照明系统 由电子枪和两级聚光镜组成, 电子枪可产生高压电子束,在灯丝前还 有一栅板, 栅板中央有一孔经可调的小孔,用来控制电子束流的粗细, 以阻挡一些散射电子。 极细的高压电子束还要经过两级聚光镜进行会聚。第一聚光镜将电子束的直径缩小 20~60 倍,第二聚光镜再将电子束的直径扩大 1~2 倍,以期得到极细而均匀的电子束流。 (4) 成象系统 成象系统包括样品室、成像和放大装置。样品放置在一金属样品托中(可 同时放置两个不同的样品),直接插入到样品室中。此外,还有一冷阱直接与样品室相连。 冷阱由一液氮罐和一金属导杆组成,金属导杆直接插入到样品室中。液氮罐中的液氮(-196℃) 将低温经金属导杆直接传递到样品室中, 低温金属导杆通过直接吸附样品室中的少量空气 分子以提高真空度,而且样品室内温度的降低还可防止电子的热漂移。 成像和放大部分分别由物镜、中间镜 I、中间镜 II 和投影镜四级电磁透镜组成, 透过样 品的电子经过物镜后可被放大 50 倍,经中间镜 I 可被放大 3 倍, 经中间镜 II 可被放大 15 倍, 经投影镜可被放大 200 倍,共计可被放大约 500,000 倍。 (5) 观察记录系统 由观察室、放大镜和照相装置构成。观察室又包括荧光屏和铅玻璃 窗。透过样品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可显示出反映样品真实结构的图像。由于电子对人眼有害, 故需要通过一个铅玻璃窗来观察,为了观察得更加清晰,在观察室外还配有一放大镜。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