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 析) 2015年1月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 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附加题,答案写在附加答卷上,共200分,时间为 180分钟。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前,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稍为讲究的用上好墨汁,书写出来的春联字体光洁 明亮,还散发出口口墨香。那时,在一个村的大门或者祠堂所张贴的春联,无论 是内容还是书写都颇为讲究,多数由该村具有文化且毛笔字写得好的族人来 口口,因为张贴在村门口或祠堂的春联是代表该村或家族是否有文化的象征。村 与村之间书写的春联内容囗口口口地形成一种竞争,串门走亲访友看到那些春 联,书写内容和字体都是不拘一格,如同看当今的书法展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今, 在上文方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清淡操刀心照不宣 B.清新主笔不约而同 C.清淡主笔心照不宣 D.清新操刀不约而同 1.C清淡:清高淡泊、清新恬淡、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买卖不 兴旺;营业额少生意清淡。清新:指清爽而新鲜,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关语言风格 道家哲学思想)。其特点是语言新颗,不落俗套。清爽而新鲜。如空气清新; 另指一类人:文艺小清新。 2.以下语句是从上文中划横线处抽出来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春联只剩下“华丽的空壳 而没有了“魂” ③张贴春联在不少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④缺乏生气和美 感 ⑤印刷体的春联给人千联一面之感 A.④⑤①②③ B.⑤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⑤④ D.⑤④③①② 3.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令媛今年能考取大学,多亏老师们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非常感谢。 B.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好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C.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D.国庆节本市同学聚会,欢迎光临,你的到来定会使寒舍蓬荜生辉 3.D【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家慈:又称“家母 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与“家严”相对。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 4.下面是苏轼写的一首词,请判别它的词牌名(3分)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江苏省无锡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 析) 2015 年 1 月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 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选考历史的考生,还要做附加题,答案写在附加答卷上,共 200 分,时间为 180 分钟。3.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答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前,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稍为讲究的用上好墨汁,书写出来的春联字体光洁 明亮,还散发出□□墨香。那时,在一个村的大门或者祠堂所张贴的春联,无论 是内容还是书写都颇为讲究,多数由该村具有文化且毛笔字写得好的族人来 □□,因为张贴在村门口或祠堂的春联是代表该村或家族是否有文化的象征。村 与村之间书写的春联内容□□□□地形成一种竞争,串门走亲访友看到那些春 联,书写内容和字体都是不拘一格,如同看当今的书法展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在上文方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 清淡 操刀 心照不宣 B. 清新 主笔 不约而同 C. 清淡 主笔 心照不宣 D. 清新 操刀 不约而同 1.C 清淡:清高淡泊、清新恬淡、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买卖不 兴旺;营业额少生意清淡。清新:指清爽而新鲜,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关语言风格 (道家哲学思想)。其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清爽而新鲜。如空气清新; 另指一类人:文艺小清新。 2. 以下语句是从上文中划横线处抽出来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春联只剩下“华丽的空壳” ② 而没有了“魂” ③张贴春联在不少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④缺乏生气和美 感 ⑤印刷体的春联给人千联一面之感 A. ④⑤①②③ B. ⑤④①②③ C. ③①②⑤④ D.⑤④③①② 3. 下列说话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 令媛今年能考取大学,多亏老师们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非常感谢。 B. 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好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C. 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D. 国庆节本市同学聚会,欢迎光临,你的到来定会使寒舍蓬荜生辉。 3. D【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家慈:又称“家母”。 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与“家严”相对。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女 儿 。】 4. 下面是苏轼写的一首词,请判别它的词牌名(3 分)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酿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A.虞美人 B.念奴娇 C.沁园春 D.永遇乐 5.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好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②好不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 B.①这一切都不是证据。②这一切不都是证据。 C.①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②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没摔 D.①我几乎忘了寒风中抱团取暖的往事。②我几乎没忘寒风中抱团取暖的 往事。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原道 韩愈 《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光大圣明的品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治好他的家庭,必须先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样,那么(可见)古人所谓端正思想和具有诚意, 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 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却想抛开天下国家,这就是要灭绝人的本性中本 父,臣焉而不看其君,民焉而不来的东西,(这些和尚、道士)可是他们不把他 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们的父亲当作父亲,(他们也都是臣子)可是他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们不把他们的君当作君,(他们都是民)可是他 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们不做百姓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中原地 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就把他们当作蛮夷看 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而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 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就把他们当作华夏民族看待。《论语》说:“夷 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诗经》 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现在, 却推崇夷礼之法,把野蛮人的道理加到中国先王 的道理之上,这差不多(让中国人)都沦为野蛮 人的地步了吧! 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 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做就是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 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支持和帮助叫做德。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诗经》 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 《易》《春秋》,其法礼、乐、的法式(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仪、音乐 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刑法、政令。社会阶层应该是士、农、工、商构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成,社会关系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 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主、兄弟、夫妇,人民衣服是麻布丝绸,人民的 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居处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 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 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
A. 虞美人 B. 念奴娇 C. 沁园春 D. 永遇乐 5. 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①好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②好不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 B. ①这一切都不是证据。②这一切不都是证据。 C. ①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②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没摔 倒。 D. ①我几乎忘了寒风中抱团取暖的往事。②我几乎没忘寒风中抱团取暖的 往事。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 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 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 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 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 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 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 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 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 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 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 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 《易》《春秋》,其法礼、乐、 刑、政,其民士、农、工、贾,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 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 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 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 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 《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光大圣明的品 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 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 治好他的家庭,必须先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 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 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这 样,那么(可见)古人所谓端正思想和具有诚意, 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 却想抛开天下国家,这就是要灭绝人的本性中本 来的东西,(这些和尚、道士)可是他们不把他 们的父亲当作父亲,(他们也都是臣子)可是他 们不把他们的君当作君,(他们都是民)可是他 们不做百姓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中原地 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就把他们当作蛮夷看 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而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 就把他们当作华夏民族看待。《论语》说:“夷 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诗经》 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现在, 却推崇夷礼之法,把野蛮人的道理加到中国先王 的道理之上,这差不多(让中国人)都沦为野蛮 人的地步了吧! 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 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 做就是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 支持和帮助叫做德。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诗经》、 《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 的法式(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仪、音乐、 刑法、政令。社会阶层应该是士、农、工、商构 成,社会关系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 主、兄弟、夫妇,人民衣服是麻布丝绸,人民的 居处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 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 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
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 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 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因此,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顺应自然 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 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人。只有荀卿和扬雄,对儒家学说认识、选择的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精当,对儒家学说论述过于简略还欠详细。从 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 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在具体事务中能够得到推行;从周公以下,继承 臣,故其说长。 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日:不塞不传。 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那么,现在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 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 其可也。 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房。弘扬先王之儒道来教育人民,使鳏夫、寡妇 瓜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够生活,这样做 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发扬光 大 B.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外:抛开 C.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举:举荐 D.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长:流传 6.C(举:推崇)(3分) 7.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C.其亦庶乎其可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A(A项“其”代词,其他三项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8.(1)既然这样那么,故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 有所作为。(句意1分,“正心而诚意”1分,“将以有为”1分)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做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 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句意1分,“夷之”1分
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 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 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 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 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 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 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 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 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 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 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 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 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 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 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因此,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顺应自然。 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 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 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 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 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 人。只有荀卿和扬雄,对儒家学说认识、选择的 不精当,对儒家学说论述过于简略还欠详细。从 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 在具体事务中能够得到推行;从周公以下,继承 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 传。 那么,现在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 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 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 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 房。弘扬先王之儒道来教育人民,使鳏夫、寡妇、 孤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够生活,这样做 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发扬光 大 B.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外:抛开 C.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举:举荐 D.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长:流传 6. C (举:推崇)(3 分) 7. 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C. 其亦庶乎其可也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 A (A 项“其”代词,其他三项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3 分)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8. (1)既然这样那么,故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 有所作为。(句意 1 分,“正心而诚意”1 分,“将以有为”1 分)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做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 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句意 1 分,“夷之”1 分
“中国之”1分)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3)因此,用先王之道来教育自己或者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样。(句意 分,“以之为己”1分,“顺而祥”1分) 9.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9.堵塞佛教流传的渠道、用先王之道教导百姓。(一点2分,两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词句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微 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 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 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 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3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 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 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 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 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 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 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 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 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 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己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 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 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
“中国之”1 分)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3)因此,用先王之道来教育自己或者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祥。(句意 1 分,“以之为己”1 分,“顺而祥”1 分) 9. 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 分) 9. 堵塞佛教流传的渠道、用先王之道教导百姓。(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词句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微 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 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 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 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3 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 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 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 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 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 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 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 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 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 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 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 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 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
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 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 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 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 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 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 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 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 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 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 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 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 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 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 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 0(1)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 (每点1分) (2)“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 简要分析。(4分) (2)“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忆念之殷切; 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前 后各2分,或每点1分)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3)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 (2分)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 白《蜀道难》) (3)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 隐《锦瑟》)
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 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 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 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 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 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 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 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 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 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 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如 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 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 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 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 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 分) 10(1)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 (每点 1 分) (2)“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 简要分析。(4 分) (2)“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忆念之殷切; 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前 后各 2 分,或每点 1 分) (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 分) (3)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 (2 分)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 白《蜀道难》) (3)闻道有先后,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 隐《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