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南侨中学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四) 命题:傅福芳 I必考题(135分) 、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时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 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 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 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 缺部分。德国康土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 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 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 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 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 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 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 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 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
1 潮阳南侨中学 2007 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四) 命题:傅福芳 I 必考题(1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1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时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 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 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 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 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 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 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 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 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 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 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 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 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
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 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 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 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煕载指出的, “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岀,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 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 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 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昐,一颦-笑,所包含的情意往 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 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 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 接受关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 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1.下列论述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这是中国古 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 B.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而中国不重视以有限的形 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D.“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在外国现代文学当中表现明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则很
2 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 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 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 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 “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 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 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 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 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 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 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 接受关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 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1.下列论述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这是中国古 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 B.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而中国不重视以有限的形 式容纳无限的内涵。 C.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D.“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在外国现代文学当中表现明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则很 少
2.下列论述,不是对“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的一项是(3分)() A.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B.“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的存在,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 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C.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 要尺度 D.“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 3.简述诗歌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过程。(6分) 4.文章第二段最采用了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目。(21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 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 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日:五日不雨则无麦。十
3 2.下列论述,不是对“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的一项是(3 分)( ) A.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B.“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的存在,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 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C.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 要尺度 D.“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 与。 3.简述诗歌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过程。(6 分) 4.文章第二段最采用了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5-9 题目。(21 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 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 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
日不雨可乎?日: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 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 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 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日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且不 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大案冥冥不可得而負膏以負 吾亭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名:命名,赐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明年:第二年 C.以属客而告之属客:向客人敬酒 D.今天不遗斯民遗:遗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五日不雨可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始旱而赐之以雨 A.或脱身以逃 B.青,取之于蓝 C.燕王欲结于君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一篇记叙义,扣紧喜雨亭的命名,捕写了喜雨亭一带的景色,抒写了者的喜 雨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B.筇一段是总写,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为证,不仪足在说吲作者以雨躬 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并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最后归结到“使吾与二 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义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作 者要以雨命亭的缘故
4 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 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 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 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 然 归 之 造 物 造 物 不 自 以 为 功 归 之 太 空 太 空 冥 冥 不 可 得 而 名 吾 以 名 吾 亭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名:命名,赐名。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明年:第二年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客:向客人敬酒 D.今天不遗.斯民 遗:遗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①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五日不雨可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①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始旱而赐之以雨 A.或脱身以逃 B.青,取之于蓝 C.燕王欲结于君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是一篇记叙义,扣紧喜雨亭的命名,捕写了喜雨亭一带的景色,抒写了者的喜 雨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B.筇一段是总写,引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狄为证,不仪足在说吲作者以雨躬 亭的依据,主要还在借“古并有喜则以名物”的事例,着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 C.文章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方面抒写喜雨之情,最后归结到“使吾与二 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用“其义又可忘邪”一句,点出作 者要以雨命亭的缘故
D.文章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虚实相生,抑扬结合。语言就像诗一样精练、 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极大增强了声凋美和艺术 感染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3分)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分) (3)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并加标点。(3分) 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日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日不然归 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 學 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熱[1]寒灯向影频,回文机[2]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1]熱∶即燃点之意;[2]回文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 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共八百四十字,读法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见 《晋书列女传》 这首诗题为“望夫词”,诗歌是怎样来写女主人公对夫之“望”的?试加以评析。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关课文的原句
5 D.文章波澜起伏,行文富于曲折变化,虚实相生,抑扬结合。语言就像诗一样精练、 优美、生动,特别是排句的大量运用更使作品语言诗化,极大增强了声凋美和艺术 感染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题 3 分) (1)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3 分)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 分) (3)给下面这段话断句并加标点。(3 分)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 之 造 物 造 物 不 自 以 为 功 归 之 太 空 太 空 冥 冥 不 可 得 而 名 吾 以 名 吾 亭 。 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爇[1]寒灯向影频, 回文机[2]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 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1] 爇:即燃点之意;[2] 回文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 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共八百四十字,读法宛转循环,词甚凄婉(见 《晋书·列女传》)。 这首诗题为“望夫词”,诗歌是怎样来写女主人公对夫之“望”的?试加以评析。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 分) 根据所提示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关课文的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