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一) 20060811 默写:(8分)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二、古诗词鉴赏:(8分)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最相近。 (2).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0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 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 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 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 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稀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 日己来,每行诸围,稀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稀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 傥可诱也?”乃使谓稀曰:“公有命,使辽传之。”稀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 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稀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稀家,拜妻子。稀欢喜,随 诣太祖。太祖遣稀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 旨,稀必不敢害故也。”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 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 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 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 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
1 2007 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一) 20060811 一、默写:(8 分) 1.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8 分)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 最相近。 (2).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20 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 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 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 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 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 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 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 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 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 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 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 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 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 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
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 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 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 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从事:刺史的下属官吏 B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稀必不敢害故也。”谢:感谢,道谢 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比:等到 D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击杀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以兵属董卓 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B乃:众心乃安 乃聚辽数重 C函:函梁君臣之首 署函边曰:“贼来乃发。” D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8.下列句子正面体现张辽胆识的一项是()(3分) ①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②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稀家,拜妻子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句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⑥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A①⑤⑥BQ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⑥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辽之所以敢“单身上三公山,入稀家,拜妻子”是因为昌稀已与张辽暗中约降,所 以是万无一失的。 张辽约降昌稀一事充分表现了他的见识与胆略,当曹操责怪他“此非大将之法”时, 他的回答表现了他不居功的优秀品质。 C“‘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充分显示出了将士们对张辽的信任,也传 神地写出了张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后文“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为此作了有力的 注脚 D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做过事,最终在曹操麾下成为一代名 10.将下列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稀必不敢害故也 (2)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3)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2 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 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 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 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从事:刺史的下属官吏 B 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谢:感谢,道谢 C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比:等到 D 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击杀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以:以.兵属董卓 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B 乃:众心乃.安 乃.聚辽数重 C 函:函.梁君臣之首 署函.边曰:“贼来乃发。” D 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8.下列句子正面..体现张辽胆识..的一项是( )(3 分) ○1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2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3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4 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5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6 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A○1 ○5 ○6 B○2 ○3 ○4 C○2 ○3 ○5 D○1 ○3 ○6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张辽之所以敢“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因为昌豨已与张辽暗中约降,所 以是万无一失的。 B 张辽约降昌豨一事充分表现了他的见识与胆略,当曹操责怪他“此非大将之法”时, 他的回答表现了他不居功的优秀品质。 C“‘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充分显示出了将士们对张辽的信任,也传 神地写出了张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后文“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为此作了有力的 注脚。 D 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做过事,最终在曹操麾下成为一代名 将。 10.将下列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2)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3)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4 题。(20 分)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 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 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 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 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 的规律,即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 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 面对香山角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是奠定了日后 这坐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 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 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 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 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相像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 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 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 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 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 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 之笔,每线灵魂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 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 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非尔铁搭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 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 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语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 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 埃非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 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域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非尔 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非尔用铁塔所温涵的建筑语言,使不断被越来 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 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凡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 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1.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 ①构思(不超过20字):
3 建筑的阅读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 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爱“批”建 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 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 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 的规律,即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 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 面对香山角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是奠定了日后 这坐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 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 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 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 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相像——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 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 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 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 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 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 之笔,每线灵魂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 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 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非尔铁搭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 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 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语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 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 埃非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 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域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非尔 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 年后,埃非尔用铁塔所温涵的建筑语言,使不断被越来 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 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凡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 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1. 文 章 从 三 个 方 面 论 述 了 建 筑 与 文 学 相 同 或 类 似 的 规 律 , 其 内 容 分 别 是 ①构思(不超过 20 字):
②想象(不超过15字) ③语言(不超过20字) (6分) 12.第三段中“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 中的‘酶”,分别说明这两个比喻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13.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埃非尔铁塔”语言的内涵和“长城”语言的内涵又是什么? (6分) 1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 丽壮观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和巴比伦“”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就是灵魂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造灵感的源 泉 E.作者善于运用形象而富有色彩的语言表述思想,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要像欣赏文学的 每一样去发现建筑的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1题。(20分) 秋天·秋天 张晓风 (1)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 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 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 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 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 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 里,那簌簌的落叶,像载着梦的船,航行在一粒粒幽幽的祝福里。 (2)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秋天的暮色里,往往不 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凄清。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3)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 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 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4)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 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构成了柳州高大雄伟的美丽 (5)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6)“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 这个山?” (7)“能,他能。 8)“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 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9)沉默了好一会
4 ②想象(不超过 15 字): ③语言(不超过 20 字): (6 分) 12.第三段中“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 中的‘酶’”,分别说明这两个比喻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 分) 13.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埃非尔铁塔”语言的内涵和“长城”语言的内涵又是什么? (6 分) 1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 丽壮观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 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和巴比伦“”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 窑洞以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就是灵魂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造灵感的源 泉。 E. 作者善于运用形象而富有色彩的语言表述思想,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F. 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要像欣赏文学的 每一样去发现建筑的美。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21 题。(20 分) 秋天·秋天 张晓风 (1)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 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 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 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 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 里,那簌簌的落叶,像载着梦的船,航行在一粒粒幽幽的祝福里。 (2)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秋天的暮色里,往往不 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凄清。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3)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 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 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4)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 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构成了柳州高大雄伟的美丽。 (5)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6)“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 这个山?” (7)“能,他能。” (8)“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 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9)沉默了好一会
(10)“是真的吗 (11)“真的,当然真的。” (12)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深沉的美丽秋山, (13)“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能画,一定不能。” (14)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 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15)没有人能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16)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 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 没有人能忘记那暮色中微带金色的山峦,那夺人心魄的苍郁。 (17)又有谁能替你回答呢?佛说:“心里有了,手里就有。”心手真的能如一吗? (18)而日子被西风吹尽,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 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19)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台北倦游回来,坐在游览 车上 (20)“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21)“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22)我忽然欢欣起来 (23)“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24)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 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25)“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 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26)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 梦也都无恙—一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注: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在南京度过童年,1949年抵台北,台湾著名散 文家。本文有删改。 15、在作者眼中,南京的秋色美和柳州的秋色美各具有哪些特点?(6分) 答:①南京的秋色美具有 ②柳州的秋色美具有 16、第(13)自然段中写道“‘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能画,一定不 能。”作者为什么认为龚老师不能画出那样的山?(4分) 答 17、仔细阅读第(1)自然段,请你谈谈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梦”包含了哪些内 容?(6分)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南京和柳州秋天美丽的景色,寄寓了作者对故土真挚的情 作者爱秋天,只是她爱得非常孤独,但她毫不介意,并不需要他人的理解,独自享 受着这种审美情忄 C.辛稼轩词的意境与古老南京城的秋色非常协调,读稼轩词使作者有了如遇故人般的 感动 D.媛媛永远不会懂得作者对秋天山色的理解和对秋天山色的那种独特感受 E.作者在文末写道“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是因为一方面她遇见了芷,另方面“我们 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
5 (10)“是真的吗?” (11)“真的,当然真的。” (12)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深沉的美丽秋山。 (13)“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能画,一定不能。” (14)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 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15)没有人能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16)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 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 没有人能忘记那暮色中微带金色的山峦,那夺人心魄的苍郁。 (17)又有谁能替你回答呢?佛说:“心里有了,手里就有。”心手真的能如一吗? (18)而日子被西风吹尽,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 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19)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台北倦游回来,坐在游览 车上。 (20)“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21)“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22)我忽然欢欣起来。 (23)“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24)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 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25)“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 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26)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 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注:张晓风,1941 年生于浙江金华,在南京度过童年,1949 年抵台北,台湾著名散 文家。本文有删改。) 15、在作者眼中,南京的秋色美和柳州的秋色美各具有哪些特点?(6分) 答:①南京的秋色美具有 ②柳州的秋色美具有 16、第(13)自然段中写道“‘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能画,一定不 能。’”作者为什么认为龚老师不能画出那样的山?(4 分) 答: 17、仔细阅读第(1)自然段,请你谈谈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梦”包含了哪些内 容?(6 分) 答: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南京和柳州秋天美丽的景色,寄寓了作者对故土真挚的情 感。 B.作者爱秋天,只是她爱得非常孤独,但她毫不介意,并不需要他人的理解,独自享 受着这种审美情怀。 C.辛稼轩词的意境与古老南京城的秋色非常协调,读稼轩词使作者有了如遇故人般的 感动。 D.媛媛永远不会懂得作者对秋天山色的理解和对秋天山色的那种独特感受。 E.作者在文末写道“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是因为一方面她遇见了芷,另方面“我们 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