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07年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三) 语文 第一部分(共21分) 、(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倔强崛起 矍铄 一蹶不振 B.揶揄摇曳 拜谒 集腋成裘 C.浸渍咫尺 恣意 龇牙咧嘴 D.祛除 契约提纲挈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按照中国的航天战略蓝图,2010年前,我们将实现登月,既而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 内的“地面 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B.赵敬安告诉记者,一汽大众就是这样一直推脫的,公开资料显示的“售后服务”号码只是“服 务热线”,当索要真正的“售后服务”的电话时,他们却不予告知。 C.近期,业内几位导演监制等看到了《一生为奴》的后期剪辑,觉得完全没有想到演惯“小姑 娘”的袁立能把慈禧这样一个“大女人”也演得入木三分。 D.在《千里走单骑》中,剧作者把一个日本老人放进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让他大海捞针 样地寻找儿子,这就构成了剧情的矛盾和冲突。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表示,保护台湾同胞海外的一切正当、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大陆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B.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郑平博士日前获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2003年度物理奖,以表彰他 在辐射热气动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C.《百家讲坛》意外走红使得栏目组陷入了尴尬之中,一方面要维系文史启蒙的大众讲坛地位 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栏目吸引公众眼球的功利性诉求。 D.如今,不仅许多户外广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广告词中反复出现的“至尊”、“豪宅”、“奢 侈”“顶级享受”等字眼也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和谐氛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 第1页共16页
第 1 页 共 16 页 广东实验中学 2007 年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三) 语 文 第一部分 (共 21 分) 一、(9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倔.强 崛.起 矍.铄 一蹶.不振 B.揶.揄 摇曳. 拜谒. 集腋.成裘 C.浸渍. 咫.尺 恣.意 龇.牙咧嘴 D.祛.除 怯.懦 契.约 提纲挈.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按照中国的航天战略蓝图,2010 年前,我们将实现登月,既而..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 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B.赵敬安告诉记者,一汽大众就是这样一直推脫..的,公开资料显示的“售后服务”号码只是“服 务热线”,当索要真正的“售后服务”的电话时,他们却不予告知。 C.近期,业内几位导演监制等看到了《一生为奴》的后期剪辑,觉得完全没有想到演惯“小姑 娘”的袁立能把慈禧这样一个“大女人”也演得入.木.三分..。 D.在《千里走单骑》中,剧作者把一个日本老人放进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让他大海捞针 .... 一样地寻找儿子,这就构成了剧情的矛盾和冲突。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表示,保护台湾同胞海外的一切正当、合法权益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大陆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B.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郑平博士日前获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2003 年度物理奖,以表彰他 在辐射热气动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C.《百家讲坛》意外走红使得栏目组陷入了尴尬之中,一方面要维系文史启蒙的大众讲坛地位, 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栏目吸引公众眼球的功利性诉求。 D.如今,不仅许多户外广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广告词中反复出现的“至尊”、“豪宅”、“奢 侈”、“顶级享受”等字眼也严重影响了首都的和谐氛围。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
日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 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 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 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 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 ④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 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 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 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 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 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土之爱公者,强为之 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 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 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 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④胁肩:耸起肩膀,故作恭敬,形容逢迎的丑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特深山之中 特:特别 B.信道未笃 笃:诚挚 C.不害其为廉 害:妨碍 D.是求显也 显:显扬 第2页共16页
第 2 页 共 16 页 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 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 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 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 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 ④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 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 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 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 ‘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 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 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 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 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 欺骗。 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④胁肩:耸起肩膀,故作恭敬,形容逢迎的丑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特.深山之中 特:特别 B. 信道未笃. 笃:诚挚 C. 不害.其为廉 害:妨碍 D. 是求显.也 显:显扬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知隐乎 翼若垂天之云 B.「今夫乾没氏之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子何疑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而余亦悔其随之 6.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 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 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 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 了辛辣的讽刺。 第二部分(共129分) 三、(21分) 8.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3分)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岀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不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第3页共16页
第 3 页 共 16 页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若.知隐乎 翼若.垂天之云 B. 今夫乾没氏之.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 子何疑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 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而余亦悔其.随之 6.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 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 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 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 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 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 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 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 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 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 了辛辣的讽刺。 第二部分 (共 129 分) 三、(21 分) 8.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 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3 分)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 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 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 不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①处, 松煤②浅染饱霜兔③。中安三石使屈蟠, 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即石砚。②指一种绘画用的墨。③指兔毫笔。 (1)诗中第二句的“吐”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2分) (2)诗中的“横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三题)(6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故夫知效一官 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半卷红旗临易水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 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 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 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 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 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 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 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 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澘移默化的变化。很 第4页共16页
第 4 页 共 16 页 注:①即石砚。②指一种绘画用的墨。③指兔毫笔。 (1)诗中第二句的“吐”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2 分) (2)诗中的“横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三题)(6 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故夫知效一官, ,德合一君,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屈原《离骚》) (4)半卷红旗临易水, 。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四、(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 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 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 ....的时代, 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 ....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 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 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 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 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 ....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 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
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 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 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 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抬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 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 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2007-01-29《人民日报》,作者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ll、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F.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1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4分) 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 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 C.“文化濡化”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1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话 的理解。(3分) 1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5分) 五、(15分) 本大题为选做题,请在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完成15-17题。作答前请用2B铅笔填涂选 第5页共16页
第 5 页 共 16 页 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 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 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 受异质文化 ....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 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 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 2007-01-29《人民日报》,作者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1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F.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1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4 分) 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 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 C.“文化濡化”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1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话 的理解。(3 分) 1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5 分) 五、(15 分) 本大题为选做题,请在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完成 15-17 题。作答前请用 2B 铅笔填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