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东环中学07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问卷) 班级姓名 学号成绩 第一部分阅读鉴赏(76分) 古诗文阅读(40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1.补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可选4小题。8分)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③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杜牧《过华清宫》)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4) (秦观《鹊桥仙》)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古诗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回答2~4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相思(王维) 岐王宅里寻常见, 红豆生南国, 崔九堂前几度闻 春来发几枝 正是江南好风景 愿君多采撷,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物最相思 (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土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 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
广州市东环中学 07 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问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76 分) 一、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古诗文默写(8 分) 1.补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组只选 1 小题,共可选 4 小题。8 分)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③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甫《蜀相》) ④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___________, 。 (杜牧《过华清宫》)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秦观《鹊桥仙》) ⑧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古诗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回答 2~4 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相思(王维) 岐王宅里寻常见, 红豆生南国, 崔九堂前几度闻。 春来发几枝。 正是江南好风景, 愿君多采撷,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物最相思。 (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 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
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 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2.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 艺术结合在一起的。(2分) 3.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 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 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 。(4分) 4.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6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5~9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 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岀。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 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 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漬流之 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煮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向 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 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 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 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与人乐乐
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 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2.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2 分) 3.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 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4 分) 4.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6 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 5~9 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 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 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 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 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 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 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 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 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3分)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 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 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 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 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9.用“/”线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0~13题 庐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 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 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3 分)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 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 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 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 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9.用“/”线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 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 二、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0~13 题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 1514 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 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 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 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 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 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 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 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 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 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 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 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 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 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 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 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干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 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 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舂未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 点在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 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 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 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 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 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 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 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 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 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 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 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 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 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 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
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 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 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 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 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 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 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 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0.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1.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 话?(5分) 12.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3.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 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分) (二)社科文阅读(14分)
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 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 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 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 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 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 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 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 2005 年第 9 期《散文》,有改动) 10.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 分) 11.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 话?(5 分) 12.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 分) 13.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 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 分) (二)社科文阅读(1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