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语文 第一部分必考部分(54分) 、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桃花鱼 刘醒龙 (1)一个人终其一生,不知会做多少荒唐事。那些立即 就懂了的,自然是用同步进行的一笑了之。有些荒唐当时并不 晓得,过去了,经年累月了,非要被某种后来才发生的事物所 触发了,才会明白 (2)多年以前的个夏天,我曾经奔着桃花鱼而去,那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为桃花鱼 最后一次涨水。秭归的朋友在电话里告诫,这几天不来看,就只能永远地遗憾了。依照家 在三峡的朋友们的说法,桃花鱼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排除了当地人,许多专门奔桃花鱼 而来的人,两眼空空来与去的实在太多了。朋友所指人与桃花鱼的缘分,不是俗来俗去的 所谓桃花运。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时辰,同样的水流,体态婀娜 的桃花鱼有时候出来,有时候却不肯露面。我去的时候,小妖样的桃花鱼,偏偏一身小 资气质地现形了。多年以后,只要有审美的需要,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此种细细的九亿年前 的尤物。譬如柔曼,譬如玉洁冰清,譬如款款盈盈,再也没有比得过这汪洋蓝碧之中所荡 漾的了 (3)现在,我当然懂得,任何的绝色无不属于天籁。人的荒唐就在于,不时地就会 冲动,想着那些非分之想。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后来的一些日子里,偶尔谈论
常州市 2008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语文 第一部分 必考部分(54 分)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4 题。 桃 花 鱼 刘醒龙 (1)一个人终其一生,不知会做多少荒唐事。那些立即 就懂了的,自然是用同步进行的一笑了之。有些荒唐当时并不 晓得,过去了,经年累月了,非要被某种后来才发生的事物所 触发了,才会明白。 (2)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我曾经奔着桃花鱼而去,那是奔流不息的长江为桃花鱼 最后一次涨水。秭归的朋友在电话里告诫,这几天不来看,就只能永远地遗憾了。依照家 在三峡的朋友们的说法,桃花鱼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排除了当地人,许多专门奔桃花鱼 而来的人,两眼空空来与去的实在太多了。朋友所指人与桃花鱼的缘分,不是俗来俗去的 所谓桃花运。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时辰,同样的水流,体态婀娜 的桃花鱼有时候出来,有时候却不肯露面。我去的时候,小妖一样的桃花鱼,偏偏一身小 资气质地现形了。多年以后,只要有审美的需要,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此种细细的九亿年前 的尤物。譬如柔曼,譬如玉洁冰清,譬如款款盈盈,再也没有比得过这汪洋蓝碧之中所荡 漾的了。 (3)现在,我当然懂得,任何的绝色无不属于天籁。人的荒唐就在于,不时地就会 冲动,想着那些非分之想。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后来的一些日子里,偶尔谈论
或者是在书文中阅读桃花鱼,总也免不了会猜度,没有见过桃花鱼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当 他们与那早已成为虚空的桃花鱼相逢时,传说中由王昭君涕泪洒入香溪河中幻化而生的精 灵,是否会被想像成北冰洋边人所尽知的美人鱼! (4)那一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露岀一块标示 牌:桃花水母繁殖基地。叫桃花鱼的人与叫桃花水母的人不同,只要开口就不难分辨岀 是天下人文故事的口口相传者,还是治学古生物的专家。那块标示牌不动声色地为我更换 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这样一片浩瀚的水面,宛如-本智者的大书。清澈水波,被风 吹起,仿佛薄薄霜色铺陈大地;自然湖光,被山收拢,一似翩跹秋叶装点森林。 (5)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些让城市永远无法企及的成份,随风入怀,汪洋肆意, 毫无顾忌地游走在总是渴求一片冰蓝的情怀里。 (6)于是,我在想,在桃花鱼古老的生命里,真正古老的是那份不与任何尘俗同流 合污的高贵。宁可死于每一点来历不明的污染,也不改清洁的秉性。宁可葬身万劫不复的 沧浪,也不放弃尊严随波逐流。与柘林湖水同游,时常有滴水成线的细微瀑布,送来深厚 修养的轻轻一瞥;翡翠玛瑙散开的小岛大岛,也会端明了九百九十几个情爱,没有任何阴 谋地坦荡说来。高贵是桃花鱼生命中惟一的通行证,舍此别无选择,这一点常常让人类汘 颜。有桃花鱼的柘林湖,理所当然值得每一个有心人去景仰,并且还要深深感谢它,用怡 情的清洁,用梦想的冰蓝,用仰止的浩然,在大地苍茫的时刻,为滋养种高贵,细致地 保养着她所必需的墒情。 (《文学界》2007年第0期 注:桃花鱼,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类,学名桃花水母,主要呈淡粉红色、淡紫色、白 色。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屈原、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县境内。据研究称,每年在桃花盛开
或者是在书文中阅读桃花鱼,总也免不了会猜度,没有见过桃花鱼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当 他们与那早已成为虚空的桃花鱼相逢时,传说中由王昭君涕泪洒入香溪河中幻化而生的精 灵,是否会被想像成北冰洋边人所尽知的美人鱼! (4)那一天,去到江西永修境内的柘林湖。徐徐退去云雾的水坝旁,露出一块标示 牌:桃花水母繁殖基地。叫桃花鱼的人与叫桃花水母的人不同,只要开口就不难分辨出, 是天下人文故事的口口相传者,还是治学古生物的专家。那块标示牌不动声色地为我更换 了一种旷远、静谧的背景。这样一片浩瀚的水面,宛如一本智者的大书。清澈水波,被风 吹起,仿佛薄薄霜色铺陈大地;自然湖光,被山收拢,一似翩跹秋叶装点森林。 (5)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些让城市永远无法企及的成份,随风入怀,汪洋肆意, 毫无顾忌地游走在总是渴求一片冰蓝的情怀里。 (6)于是,我在想,在桃花鱼古老的生命里,真正古老的是那份不与任何尘俗同流 合污的高贵。宁可死于每一点来历不明的污染,也不改清洁的秉性。宁可葬身万劫不复的 沧浪,也不放弃尊严随波逐流。与柘林湖水同游,时常有滴水成线的细微瀑布,送来深厚 修养的轻轻一瞥;翡翠玛瑙散开的小岛大岛,也会端明了九百九十几个情爱,没有任何阴 谋地坦荡说来。高贵是桃花鱼生命中惟一的通行证,舍此别无选择,这一点常常让人类汗 颜。有桃花鱼的柘林湖,理所当然值得每一个有心人去景仰,并且还要深深感谢它,用怡 情的清洁,用梦想的冰蓝,用仰止的浩然,在大地苍茫的时刻,为滋养一种高贵,细致地 保养着她所必需的墒情。 (《文学界》2007 年第 l 0 期) 注:桃花鱼,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水母类,学名桃花水母,主要呈淡粉红色、淡紫色、白 色。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屈原、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县境内。据研究称,每年在桃花盛开
之际浮上江水表层,桃花殒落之时潜入水里,故称“桃花鱼”。 1、作者为什么说桃花鱼“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请结合全义简要分析。(4分) 2、文章第(3)节说“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6分) 3、第(4)节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4、作者写桃花鱼的用意是什么?请对本文的表达特色作简要评价。(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 土,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 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 至而尚已没。会伏波将军马援至,诏因令均监军,与诸将俱进,贼拒厄不得前。及马援卒 于师,军土多温湿疾病,死者太半。均虑军遂不反,乃与诸将议曰:“今道远士病,不可 以战,欲权承制降之何如?诸将皆伏地莫敢应。均日:“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国家,专 之可也。”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种奉诏书λ虏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 后。蛮夷震怖,即共斩其大帅而降,于是入贼营,散其众,遺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均 未至,先自劾矫制之罪。光武嘉其功,迎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冢。其后每有四方异议,数 访问焉
之际浮上江水表层,桃花殒落之时潜入水里,故称“桃花鱼”。 1、作者为什么说桃花鱼“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请结合全义简要分析。(4 分) 2、文章第(3)节说“失去桃花鱼的不是桃花鱼本身”,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6 分) 3、第(4)节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 分) 4、作者写桃花鱼的用意是什么?请对本文的表达特色作简要评价。(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8 分)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 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 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 后为谒者。会武陵蛮反,围武威将军刘尚。诏使均乘传发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 至而尚已没。会伏波将军马援至,诏因令均监军,与诸将俱进,贼拒厄不得前。及马援卒 于师,军士多温湿疾病,死者太半。均虑军遂不反,乃与诸将议曰:“今道远士病,不可 以战,欲权.承制降之何如?”诸将皆伏地莫敢应。均曰:“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国家,专 之可也。”乃矫制调伏波司马吕种守沅陵长,命种奉诏书入虏营,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 后。蛮夷震怖,即共斩其大帅而降,于是入贼营,散其众,遣归本郡,为置长吏而还。均 未至,先自劾矫制之罪。光武嘉其功,迎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冢。其后每有四方异议,数 访问焉
迁上蔡今。时府下记,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一者。今有 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客授颍川。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 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 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收郎缚格之。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 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小黄门在傍,入具以闻。帝善其 不挠,即令贳郎,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 以为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 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 言而造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权承制降之何如 权:暂且 B.夫忠臣出竟 竟:通“境 C.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阙:朝廷 D.不喜文法 文:形成义字的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均“性宽和,不喜文法”的一组是(3分) ①散其众,遣归本郡 ②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③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 ④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 ⑤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⑥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均年轻时喜好儒家经典,通过拜师学习,通晓了《诗经》、《礼经》,擅长在论辩 中解决难题。 B.宋均在与反叛的武陵蛮夷作战时,果断地假传皇命使叛军归降,事后主动就此向 皇上请罪,最终得到光武帝的嘉奖。 C.宋均在处理政事时,曾经删减了一些有疑问的事,而没有向皇上汇报,从而激怒
迁上蔡今。时府下记,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一者。今有 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客授颍川。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 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 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收郎缚格之。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 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小黄门在傍,入具以闻。帝善其 不挠,即令贳郎,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 以为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 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 言而造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欲权.承制降之何如 权:暂且 B.夫忠臣出竟. 竟:通“境” C.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阙:朝廷 D.不喜文.法 文:形成义字的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均“性宽和,不喜文法”的一组是(3 分) ①散其众,遣归本郡 ②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③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 ④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 ⑤吏能弘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 ⑥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均年轻时喜好儒家经典,通过拜师学习,通晓了《诗经》、《礼经》,擅长在论辩 中解决难题。 B.宋均在与反叛的武陵蛮夷作战时,果断地假传皇命使叛军归降,事后主动就此向 皇上请罪,最终得到光武帝的嘉奖。 C.宋均在处理政事时,曾经删减了一些有疑问的事,而没有向皇上汇报,从而激怒
了皇帝。宋均遭受“冤狱”时,却能忠贞不贰,视死如归 D.宋均把是否对百姓宽容厚道作为评判官员的主要标准,但他在做尚书令期间,因 政治环境严酷而未能将这观点向皇上力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 (2)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 (3)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 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1)联系全词及写作背景,你从“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中读 到哪些隐含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4)子曰:“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第二部分选考部分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 holiday,含有神圣 (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 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 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
了皇帝。宋均遭受“冤狱”时,却能忠贞不贰,视死如归。 D.宋均把是否对百姓宽容厚道作为评判官员的主要标准,但他在做尚书令期间,因 政治环境严酷而未能将这观点向皇上力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 (2)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 (3)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 分) 蝶恋花 王 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 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1)联系全词及写作背景,你从“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中读 到哪些隐含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杜牧《阿房宫赋》) (4)子曰:“ ,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第二部分 选考部分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 holiday,含有神圣 (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 动。2005 年 11 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 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