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许章润(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於兴中(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教授)学术编委(以姓氏拼音为序)谌洪果利丁晓东陈柏峰陈林林陈景辉丁范立波猛柯岚李桂林高杨侯胡水君李娟钱向阳雷磊雷勇毛国权洋伟江桑本谦孙文恺孙国东王凌王旭汪庆华岳林张书友张芝梅徐斌徐继强杨贝翟志勇支振锋张张艳章永乐郑海平执行编委毕竞悦李诚予伊卫风
丛书宗旨丛书宗旨21世纪以来,当代法理学研究已经进入了百家争鸣、平起平坐的“无王期”。一般法理学、社会一法律研究、法律与文学、后现代法学、经济分析法学等新兴学派极大丰富了法理学的内容和视野。这些理论不仅拓宽了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也将为法学领域的其它学科带来全新的视野。丛书力求突破学派与门户之见,全面介绍当代法律理论各种流派的前沿观点,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法理学丛书,展示社会理论、人权理论、文化理论、环保主义、文学理论这些思潮给法学带来的全新影响,体现当代法理学中学科交叉、理论结合实践的视角,以图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法律转型提供新的理论资源。丛书由11位海内外资深法理学学人担任学术顾问,负责为丛书推荐优秀选题和书目,并由中国国内70后的法理学青年学人组成学术编委会,计划推出国外法律理论的前沿译著和中国法理学学人的优秀专著。丛书在编务上将充分集思广益,尊重各位学术顾问和学术编委的批评建议,谨慎选择主题、书目和译者作者。译著选择认真负责、译文过硬的译者从事翻译工.1
一般法理学:以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作,严格把关翻译质量,力争将每本都做成精品。专著采用学术顾问和编委匿名审稿制度,纯以学术价值为选择标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法律理论前沿》编委会谨识·2·
致谢致谢感谢“美国法律文库”前任项目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张女士为促成丛书出版和前期准备所做的出色工作,没有她的最初规划和积极协调,这套丛书不可能顺利出版。感谢香港张陈钟律师行钟国昌律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汪世荣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二处戴一飞博士、北京博珩第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贺维彤先生为丛书出版提供的协助。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拉兹(JosephRaz)教授、牛津大学威廉·退宁(WilliamTwining)教授、哈佛大学邓肯·肯尼迪(DucanKennedy)教授、南加州大学安德雷·马默(AndreiMarmor)教授也对丛书出版表示了关心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法律理论前沿》编委会谨识·3·
一般法理学:以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中文版序言这本书的中文版能够面世,我感到很荣幸。同时,我也感谢郑海平先生为了翻译本书所作出的努力。为了写这篇序言,我重读了本书。我的想法是难以用几句话说清楚的。有些观点,我现在也许可以论述得更好;有些观点,我现在则有点怀疑;还有一些本来也许应该探讨的问题,我却未能在书中加以探讨。但是,总体而言,我对本书还是很满意的。这本书对西方法律理论中的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法律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社会,其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秩序一一提出了批判。它并不否认法律事实上可能常常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或者法律常常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它只是主张,这些假设在许多社会情境中是不成立的;倘若能够对这些情境加以研究,将大大地丰富我们对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这就是对本书核心论点的一个简要总结。我不想对书中的内容作任何修改。尽管我是这本书的作者,但这本书有它自己独立的存在。此时的我,也仅仅是一个读者。对于本书中文版的读者,我有几句简单的话要说。本书中讨论的理论家、文献,以及观点,几乎完全是西方的。本书的核心主张之一就是:这些观点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们是以西方人对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