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四高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两部分。考试时间 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20079.22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字帖(tie)翘楚融洽各行其是B、应(ying)届缅怀嬉闹平心而论 C、款识(zhi)荟萃振幅名门旺族D、狙(如)击清冽秘籍万古常青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所以,宽以待人是为人 的一个重要原则 (2)他说,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让无锡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 见证历史、展示世人、 后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 草木皆兵,随意扩大 战争范围,则 轻率 A.处世流传且/失之 处世留传但/失之 C.处事留传但/有失D.处事流传且/有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开学伊始,老师应引导高一学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 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是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因高寒 少雨,几乎寸草不留 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相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 有领导者的潜质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 我 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 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央视名嘴黄健翔在意澳之战的过激评论引发极大争议,他的事件影响到别国对足球 评论员公正性的重视,“我们需要怎样的足球评论员”成为世界杯期间各国球迷最喜欢谈论 的话题 C、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争举 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D、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 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 的有效落实 二、(9分,每小题3分)
漯河四高 2007 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两部分。考试时间 为 15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007.9.22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字帖(tìe) 翘楚 融洽 各行其是 B、应(yìng)届 缅怀 嬉闹 平心而论 C、款识(zhì) 荟萃 振幅 名门旺族 D、狙(zǔ)击 清冽 秘籍 万古常青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宽以待人会使人人都喜欢与你交往, 所以, 宽以待人是为人 的一个重要原则。 (2)他说,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让无锡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 见证历史、展示世人、 后人。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 草木皆兵,随意扩大 战争范围,则 轻率。 A.处世 流传 且/失之 B.处世 留传 但/失之 C.处事 留传 但/有失 D.处事 流传 且/有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开学伊始,老师应引导高一学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 长此以往 , 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是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因高寒 少雨,几乎寸草不留。 C、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相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 有领导者的潜质。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 我 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认为:有 NBA 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 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 2008 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央视名嘴黄健翔在意澳之战的过激评论引发极大争议,他的事件影响到别国对足球 评论员公正性的重视,“我们需要怎样的足球评论员”成为世界杯期间各国球迷最喜欢谈论 的话题。 C、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争举 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D、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 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 的有效落实。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英国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对于卓有成效的领导人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天生的能力,而取 决于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 英国科学家的这项历时25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 该研究的结论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领导能力。参与该项研究工作的英 国绩效管理咨询公司—一哈奇尔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等 等这些因素,可以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加以培养 该研究是根据对不同行业的几百家公司中的6000多位经理和职业人士的调查结果综合得出 的。研究表明,领导行为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的领导理念的支配,而是受到他们自己内 在的“行为逻辑”的支配。这就意味着,当领导人的权力和安全受到挑战时,对于培养坚强 而高效的领导素质而言,关键在于他们解释其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领导人具有7种不同的行为逻辑类型——机会主义者型、外交官型、专家型 成就型、个人主义者型、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那些设法逐渐了解自己特性的人可以有计 划地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更加能干的领导人 最为常见的“行为逻辑”就是受到逻辑和专业知识所支配的“专家型”领导,他们寻求的是 以理性的方式来工作。这种专家型领导大约占整个领导群体的38%,并且常常被认为是对 业务工作和组织做出了贡献的优秀人士。 在这项研究中,大约只有5%的人属于“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这些人具有某些 能够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有效地大力推行改革的能力。 作为哈奇尔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文章的共同作者之一,戴维·鲁克认为,“这项研究为整个 领导课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它揭示出,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在培养和最大程度地开发 我们的领导能力方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鲁克同时指出,“企业家们应当汲取的教训就是:他们必须心甘情愿地将培养领导能力作为 他们经营工作的核心,并且把它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 (6月7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5对“行为逻辑”这个概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自己的领导理念支配的行为 B在逻辑和专业知识支配下寻求以理性的方式来工作。 C指解释其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D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更加能干的领导人的思路。 6从全文看,以下对“形成领导能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卓有成效的领导才能来自后天的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 B领导行为与性格和领导的理念无关主要由内在的“行为逻辑”决定 C解释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培养坚强而高效的领导素质的关键 D方法技能等方面的领导能力是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开发的 以下理解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赋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优秀的领导人,而后天努力才是关键 B能够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有效地大力推行改革的人是只占总体5%的“战略家型”和“炼 金术士型”领导 C企业家们应当将培养领导能力作为他们经营工作的核心,并且把它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大力量 D这项研究恰好为2000年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怀疑提供了理论支撑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英国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对于卓有成效的领导人而言,关键问题不在于天生的能力,而取 决于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 英国科学家的这项历时 25 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 该研究的结论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领导能力。参与该项研究工作的英 国绩效管理咨询公司——哈奇尔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等 等这些因素,可以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地加以培养。 该研究是根据对不同行业的几百家公司中的 6000 多位经理和职业人士的调查结果综合得出 的。研究表明,领导行为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的领导理念的支配,而是受到他们自己内 在的“行为逻辑”的支配。这就意味着,当领导人的权力和安全受到挑战时,对于培养坚强 而高效的领导素质而言,关键在于他们解释其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研究人员发现,领导人具有 7 种不同的行为逻辑类型——机会主义者型、外交官型、专家型、 成就型、个人主义者型、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那些设法逐渐了解自己特性的人可以有计 划地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更加能干的领导人。 最为常见的“行为逻辑”就是受到逻辑和专业知识所支配的“专家型”领导,他们寻求的是 以理性的方式来工作。这种专家型领导大约占整个领导群体的 38%,并且常常被认为是对 业务工作和组织做出了贡献的优秀人士。 在这项研究中,大约只有 5%的人属于“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这些人具有某些 能够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有效地大力推行改革的能力。 作为哈奇尔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和文章的共同作者之一,戴维·鲁克认为,“这项研究为整个 领导课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它揭示出,对于我们所有的人来说,在培养和最大程度地开发 我们的领导能力方面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鲁克同时指出,“企业家们应当汲取的教训就是:他们必须心甘情愿地将培养领导能力作为 他们经营工作的核心,并且把它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 (6 月 7 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5.对“行为逻辑”这个概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自己的领导理念支配的行为。 B.在逻辑和专业知识支配下寻求以理性的方式来工作。 C.指解释其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D.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更加能干的领导人的思路。 6.从全文看,以下对“形成领导能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卓有成效的领导才能来自后天的方法,技能,“行为逻辑”和特征。 B.领导行为与性格和领导的理念无关,主要由内在的“行为逻辑”决定。 C.解释周围世界的方法和最终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培养坚强而高效的领导素质的关键。 D.方法,技能等方面的领导能力,是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开发的。 7.以下理解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赋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成为优秀的领导人,而后天努力才是关键。 B.能够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有效地大力推行改革的人,是只占总体 5%的“战略家型”和“炼 金术士型”领导。 C.企业家们应当将培养领导能力作为他们经营工作的核心,并且把它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大力量。 D.这项研究恰好为 2000 年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怀疑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 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 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 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 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 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 (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 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 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其学务穷研造化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9.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3分)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 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 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第Ⅱ卷(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明史拟稿》)(3分) 译文 (2)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一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 之事》)(4分)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 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 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 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 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 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 (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 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 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其学务穷研造化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与妻书》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9.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 )(3 分)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 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 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第Ⅱ卷(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 (《明史拟稿》)(3 分) 译文: (2)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 之事》)(4 分) 译文: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3分) 译文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 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4分) 答: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 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共5分) (1)① ,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③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2)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17题 庐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 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 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 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 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 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 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 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 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一一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 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一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 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4 分) 答: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 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4 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共 5 分) (1)① ,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②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③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 (秦观《鹊桥仙》) (2)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 ②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 ,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14~17 题 庐 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 1514 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 必心境便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 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 庐山的气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 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 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 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 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 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 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
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 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 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 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 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 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 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 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 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 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 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 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 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 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 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 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5.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 句话?(5分) 16.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17.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 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分 六、(15分) 18.下面是近期网络上的一则新闻,有四处问题,或标点不当,或有语病,或不连贯。请 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 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 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 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 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 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 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 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 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 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 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 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 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 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 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 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 2005 年第 9 期《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 分) 15.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 句话?(5 分) 16.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 分) 17.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 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7 分) 六、(15 分) 18.下面是近期网络上的一则新闻,有四处问题,或标点不当,或有语病,或不连贯。请 找出并加以修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