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深人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教产深度 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七章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 建设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山 东布局,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建设区域 性创新高地,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为我国攀登 世界科技高峰作出重大贡献。加快构建“1313”实验室体系,建 设国家实验室(海洋),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 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 究设施、水动力平台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科学号”海洋科 考船、国家深海基地等设施效能。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 2035一”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 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字号”分支机构,建设中科院 —23—
第三篇 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教产深度 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 建设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山 东布局,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建设区域 性创新高地,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为我国攀登 世界科技高峰作出重大贡献.加快构建 “1313”实验室体系,建 设国家实验室 (海洋),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 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 究设施、水动力平台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 “科学号”海洋科 考船、国 家 深 海 基 地 等 设 施 效 能.主 动 对 接 国 家 “科 技 创 新 2035—”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 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 “国字号”分支机构,建设中科院 — 23 —
济南科创城、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争取设立中国 科学院山东分院。加快布局危急重症、放射与治疗等临床医学研 究中心,建设P3生物安全实验室。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 案,布局一批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 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左右,综合创新能力跻身 全国第一方阵。 搭建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群,实施创 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推行“事业单位十公司制”、理事会制 等灵活运营机制,高水平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 院,探索建设山东省分子生物医学研究院。实施省级以上创新平 台提升计划,培育建设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高速列车 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 新中心、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在量子信息、5G、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智能机电、光纤传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 医药、种质创新、MEMS等领域,新创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 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 接,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 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行科技 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以 “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 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源、现代农 -24—
济南科创城、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争取设立中国 科学院山东分院.加快布局危急重症、放射与治疗等临床医学研 究中心,建设 P3生物安全实验室.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 案,布局一批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 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左右,综合创新能力跻身 全国第一方阵. 搭建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群,实施创 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推行 “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 等灵活运营机制,高水平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 院,探索建设山东省分子生物医学研究院.实施省级以上创新平 台提升计划,培育建设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高速列车 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 新中心、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在量子信息、5G、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智能机电、光纤传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 医药、种质创新、MEMS等领域,新创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 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 接,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 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行科技 攻关 “揭榜制”、首席专家 “组阁制”、项目经费 “包干制” ,以 “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 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氢能源、现代农 — 24 —
业等领域,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突破一 批“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北斗系统、氢能利用等一批科技示 范工程。到2025年,力争取得150项左右填补国内空白、具有 牵引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专栏1:重大创新平台 国家和省实验室:(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2)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 山东省实验室(3)济南医养健康山东省实验室(4)济南网络空间安全山东省实验室(5)青岛 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6)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7)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 造山东省实验室等。 大科学装置:(1)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2)微生物组探测装置(3)大洋钻探 科考船(4)超级计算中心(5)国家深海基地(6)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装置(7)大气环境模 拟系统(8)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9)海工装备陆海联调综合试验场(10)山东离子探针中 心(11)山东大学地下工程灾害控制与智能建造设施等。 “国字号”科研平台:(1)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2)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 (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先进激光研究院(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齐鲁研究 院(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6)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 环渤海新医药创制高等研究院(7)中国科学院上药所北方新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中心(8)中 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9)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 业科创中心等。 新型研发机构:(1)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2)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3)山东能源研究院 (4)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 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30家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共同 体。 产业创新平台:(1)燃料电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海工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4)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5)山能(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 中心(6)山东省国际人工智能与自主驾驶研究院(7)山东省高端石化中试科创平台(8)青岛 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9)淄博MEMS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0)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 究院(11)墨子科创园(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13)万华全球研发 中心扩建工程及孵化基地(14)烟台市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5)潍柴内燃机可靠性重 点实验室(16)济宁创新谷(17)泰山创新谷(18)威海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19)日 照钢铁研究院(20)聊城鲁西化工国家级聚碳酸酯创新中心(21)滨州渤海科创城(22)菏泽 伏羲智库(23)菏泽牡丹产业研究院(24)菏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中心(25)山东省先进 铝基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等。 25
业等领域,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突破一 批 “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北斗系统、氢能利用等一批科技示 范工程.到2025年,力争取得150项左右填补国内空白、具有 牵引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专栏1:重大创新平台 国家和省实验室:(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2)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 山东省实验室 (3)济南医养健康山东省实验室 (4)济南网络空间安全山东省实验室 (5)青岛 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 (6)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 (7)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 造山东省实验室等. 大科学装置:(1)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 (2)微生物组探测装置 (3)大洋钻探 科考船 (4)超级计算中心 (5)国家深海基地 (6)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装置 (7)大气环境模 拟系统 (8)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 (9)海工装备陆海联调综合试验场 (10)山东离子探针中 心 (11)山东大学地下工程灾害控制与智能建造设施等. “国字号”科研平台: (1)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2)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 (3)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先进激光研究院 (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齐鲁研究 院 (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 (6)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 环渤海新医药创制高等研究院 (7)中国科学院上药所北方新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8)中 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 (9)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 业科创中心等. 新型研发机构:(1)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 (2)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 (3)山东能源研究院 (4)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 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30家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共同 体. 产业创新平台:(1)燃料电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海工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3)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 (4)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5)山能 (兖矿)新能源研发创新 中心 (6)山东省国际人工智能与自主驾驶研究院 (7)山东省高端石化中试科创平台 (8)青岛 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 (9)淄博 MEMS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10)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 究院 (11)墨子科创园 (12)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 (13)万华全球研发 中心扩建工程及孵化基地 (14)烟台市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15)潍柴内燃机可靠性重 点实验室 (16)济宁创新谷 (17)泰山创新谷 (18)威海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 (19)日 照钢铁研究院 (20)聊城鲁西化工国家级聚碳酸酯创新中心 (21)滨州渤海科创城 (22)菏泽 伏羲智库 (23)菏泽牡丹产业研究院 (24)菏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中心 (25)山东省先进 铝基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等. — 25 —
第八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更好发挥教育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动力源作用,突出教育 优先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突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服 务地方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以上。支持山 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 学(威海)等驻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 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省属高校“双高”建设 计划,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和5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推动 省属高校向国家“双一流”迈进。发展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等紧缺人才,支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布局 建设14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实现高水平学科全覆盖。优化高等 教育布局,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增设高等院 校。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六大 工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精准培育计划,力争全省高校研究生 与本科生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打造 “留学山东”品牌。 -26—
第八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更好发挥教育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动力源作用,突出教育 优先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突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服 务地方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以上.支持山 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哈尔滨工业大 学 (威海)等驻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 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省属高校 “双高”建设 计划,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和5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推动 省属高校向国家 “双一流”迈进.发展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等紧缺人才,支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布局 建设14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实现高水平学科全覆盖.优化高等 教育布局,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增设高等院 校.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六大 工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精准培育计划,力争全省高校研究生 与本科生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打造 “留学山东”品牌. — 26 —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化、特色化 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 育制度和模式。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重点打造20所高水 平高职院校、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一批特色职业院校。深化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和学校合办二级学院和专 业,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实行市域内职业院校统一归口管 理,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学历证书十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健全 “职教高考”制度,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与应 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搭建职 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立交桥。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工程, 支持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国有 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爱护和培养儿童创新天性,激发好 奇心、想象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加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提 高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和质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 高到95%左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 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建立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持 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特色高中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 高到98%。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体育运动、课外活 动和社会实践,规范校外培训,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 —27—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化、特色化 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 育制度和模式.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重点打造20所高水 平高职院校、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一批特色职业院校.深化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和学校合办二级学院和专 业,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实行市域内职业院校统一归口管 理,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 “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培养 “百万工匠”后备人才.健全 “职教高考”制度,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优化职业院校与应 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搭建职 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立交桥.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工程, 支持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支持国有 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爱护和培养儿童创新天性,激发好 奇心、想象力,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加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提 高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和质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 高到95%左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 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建立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持 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特色高中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 高到98%.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体育运动、课外活 动和社会实践,规范校外培训,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