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刖言 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一)优化就地保护体系 (二)完善迁地保护体系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三、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一)完善政策法规 (二)强化能力保障 (三)加强执法监督
1 of 18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 年 10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一)优化就地保护体系 (二)完善迁地保护体系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三、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一)完善政策法规 (二)强化能力保障 (三)加强执法监督
(四)倡导全民行动 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一)积极履行国际公约 (二)增进国际交流合作 结束语 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 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关 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 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 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 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 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 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 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 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 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前,全球物种灭 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要站在对人类
2 of 18 (四)倡导全民行动 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一)积极履行国际公约 (二)增进国际交流合作 结束语 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 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关 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72 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 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1993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 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 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 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 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 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 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 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前,全球物种灭 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2020 年 9 月 30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要站在对人类
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凝聚全球治理合力,提升全球环境 治理水平。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为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 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 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 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嬴的机制 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在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科学配置 自然和人工保护修复措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 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物多 样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标和手段,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给 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升级,从 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嬴。 —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地位,长远谋 划顶层设计,分级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和公众参与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强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完 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恵益分享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构建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治理新格局。 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已成为国际交流对话的重要内容。中国坚定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切实履
3 of 18 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凝聚全球治理合力,提升全球环境 治理水平。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为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 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 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 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 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在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科学配置 自然和人工保护修复措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 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物多 样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标和手段,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给 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升级,从 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地位,长远谋 划顶层设计,分级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和公众参与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强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完 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构建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治理新格局。 ——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已成为国际交流对话的重要内容。中国坚定支持生物多样性多边治理体系,切实履
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他相关环境条约义务,积极承担与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 责任,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领域交流合作 携手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发挥更大作用。 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 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一)优化就地保护体系 中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岀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 保护优先区域,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1956年建立第—个自然保护区以来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 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奠定基础。2015年以来,先后启动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相关 自然保护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构建科 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増加。大 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鹲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 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 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 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5只
4 of 18 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他相关环境条约义务,积极承担与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 责任,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领域交流合作, 携手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发挥更大作用。 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 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一)优化就地保护体系 中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 保护优先区域,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 1956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18%。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 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奠定基础。2015 年以来,先后启动三江源等 10 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相关 自然保护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构建科 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 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大 熊猫野外种群数量 40 年间从 1114 只增加到 1864 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 7 只增 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 5000 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 纪 80 年代的 180 头增加到目前的 300 头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 40 年 前的仅存两群不足 10 只增长到五群 35 只
专栏1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 2015年,中国在总结自然保护地60余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国 家公园体制试点,先后设立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约 22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3%。 中国的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 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中国自然 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 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 行最严格的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经过多年探索,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 强化监督管理、推动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生态保护上成 效明显。整合相关自然保护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 保护和系统修复,增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同时,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也为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进行了更多探索实践。 图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专栏1)新华社发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体制机制 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中国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将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 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极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保护。初步划定的 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大小兴安岭、秦岭、 南岭,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海岸带等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生态保护红 线涵盖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覆盖 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保护绝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中国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 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高度 的战略契合性、目标协同性和空间-致性,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国 家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生态空间
5 of 18 图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专栏 1)新华社发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体制机制 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中国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将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 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极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保护。初步划定的 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大小兴安岭、秦岭、 南岭,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海岸带等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生态保护红 线涵盖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覆盖 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保护绝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中国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 解决方案”全球 15 个精品案例。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高度 的战略契合性、目标协同性和空间一致性,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国 家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