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 社会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 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 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瞠出一条新路。 一必须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使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南北经济格局优化、国内国际市场 高效贯通,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 径。 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 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 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统筹稳 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 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 建设。 第六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主要领域现代 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8-
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 社会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 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 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 ———必须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使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南北经济格局优化、国内国际市场 高效贯通,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 径.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 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 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统筹稳 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 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协调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 建设. 第六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主要领域现代 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18 —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山东半岛城市群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凸显,成为国内 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成为国家新的 经济增长极;发展质效走在前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 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产品链迈向中高端;科技创 新走在前列,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持续增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改革开放走在前列,重 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 境持续优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 设走在前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明 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效能走在前列,平安山东、法 治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 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平持续提升;民生改善走在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 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重点在以下领域聚焦突破、塑 成优势。 一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大幅提升,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高质 量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机 制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19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山东半岛城市群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凸显,成为国内 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成为国家新的 经济增长极;发展质效走在前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 “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 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产品链迈向中高端;科技创 新走在前列,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 持续增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改革开放走在前列,重 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 境持续优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 设走在前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明 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效能走在前列,平安山东、法 治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 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平持续提升;民生改善走在前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 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重点在以下领域聚焦突破、塑 成优势. ———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大幅提升,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高质 量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机 制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 19 —
一文化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物保护 利用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业战略性 支柱产业地位充分彰显,建成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健康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 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稳步提 高。 一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 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农 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显著成 效。 一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 动力装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竞争力进入全 国领先行列,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 和知名品牌。 —海洋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加完 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港口迈向世界一流,海洋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创新引领 区。 一数字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 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20
———文化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物保护 利用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业战略性 支柱产业地位充分彰显,建成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健康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 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稳步提 高. ———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 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农 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显著成 效. ———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 动力装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竞争力进入全 国领先行列,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 和知名品牌. ———海洋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加完 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洋港口迈向世界一流,海洋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创新引领 区. ———数字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 府、数字社会建设成效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 20 —
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工业互联 网示范区。 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 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 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一交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日益 完善,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实现翻番,实现市市通高铁,海运、民 航全球连接度明显提升,成为东北亚乃至“一带一路”的综合交 通枢纽。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十四五”年均 指标单位) 2020年2025年 属性 增速/[累计]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3.6 5.5 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1.8 65左右 [3.2左右]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5.5 预期性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30.2 40 [9.8]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9.3左右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3.88 10 [6.12] 预期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4.8 10左右 [5.2左右] 预期性 重(%) 21
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工业互联 网示范区. ———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 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 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交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日益 完善,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实现翻番,实现市市通高铁,海运、民 航全球连接度明显提升,成为东北亚乃至 “一带一路”的综合交 通枢纽.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十四五”年均 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36 — 55 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18 65左右 [32左右]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 — >55 预期性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 302 40 [98]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93左右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个) 388 10 [612]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重 (%) 48 10左右 [52左右] 预期性 — 21 —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4.1 >5.5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5.3 <5.5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3 [0.5] 约束性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25 3.85 [0.6]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4.5 96 [1.5]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6 4.5 [3.9] 预期性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79左右 80左右 [1左右]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9] 约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 >22.7] 约束性 国家 (17)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分解 69.1 约束性 (%) 任务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73.5 约束性 (19)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5447 5500 约束性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1.2 1.25 约束性 注: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 “十三五”累计值; 2.绿色生态方面前4项约束性指标,按照国家分解任务落实:森林覆盖率需待2020年森林 资源调查结束后设定2025年目标值,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22-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41 — >55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 53 — <55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8 113 [05] 约束性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 (助理)医师数 (人) 325 385 [06]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45 96 [15]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个) 06 45 [39] 预期性 (14)人均预期寿命 (岁) 79左右 80左右 [1左右]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9]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27] (17)地级 及 以 上 城 市 空 气 质 量 优 良 天 数 比 率 (%) 691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735 完成 国家 分解 任务 — 约束性 — 约束性 — 约束性 — 约束性 (19)森林覆盖率 (%) — —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5447 5500 — 约束性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亿吨标准煤) 12 125 — 约束性 注: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为 “十三五”累计值; 2 绿色生态方面前4项约束性指标,按照国家分解任务落实;森林覆盖率需待2020年森林 资源调查结束后设定2025年目标值,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