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旬刊)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主办 2017年4月25日出版 录 【省政府文件】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粤府令第234号)…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三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粤府〔2017刀46号)……16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规定的通知(粤府办〔2017们23号)…3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2017们24号)…3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广东省“十三五”行政机关 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粤府办〔2017)25号)…38 【省政府办公厅函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涉烟打假打私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76号) …4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84号) …4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6年度依法行政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85号)…………………………………6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7年度政府网站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2017)198号) …………………………72 【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综治办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贯彻落实《司法部等 四部门关于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粤司规〔2017们4号)………74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贯彻执行《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文市〔2017)82号) …………79 一1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旬刊)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主办 2017年第11期 2017年4月25日出版 目 录 【省政府文件】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粤府令第234号) …………………………………………………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三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粤府 〔2017〕46号) …………………………………………………………………………… 16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规定的通知 (粤府办 〔2017〕23号) …………………………………………………………… 30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 〔2017〕24号) ………………………………………………………………………… 3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广东省 “十三五”行政机关 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 (粤府办 〔2017〕25号) ……………………………………………… 38 【省政府办公厅函件】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涉烟打假打私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76号) ……………………………………………………………………… 46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84号) ……………………………………………………………………… 4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6年度依法行政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85号) ……………………………………………………………………… 69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7年度政府网站考评方案的通知 (粤办函 〔2017〕198号) ……………………………………………………………………… 72 【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司法厅 广东省综治办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贯彻落实 《司法部等 四部门关于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 (粤司规 〔2017〕4号) ………………………………………………………………………… 74 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贯彻执行 《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文市 〔2017〕82号) ………………………………………………………………………… 79 — 1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34号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 届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马兴瑞 2017年3月16日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案件处理程序,保障当事人 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 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着重 调解,及时裁决,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协调和考核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地方总工会等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 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税务、司法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劳 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处工作。 -2一
广 东 省 人 民 政 府 令 第234号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 届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马兴瑞 2017年3月16日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规范案件处理程序,保障当事人 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和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劳动、人事争议的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范围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 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着重 调解,及时裁决,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和仲裁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协调和考核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地方总工会等相关单位职责分工。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 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税务、司法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劳 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处工作。 — 2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第六条地方总工会会同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 企业代表组织共同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指导、督促基层 工会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职工依法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企 业代表组织在调解仲裁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协调劳 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机制。 第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建立调解仲裁专家库。调解仲裁 专家库的专家可以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咨询意见或者建议。 第二章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与调解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职工的沟通协商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 及时回应职工诉求。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职工协商解决;工会应当支持和帮 助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 第十条用人单位出现生产经营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应 当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拟采用的人员调整方案、劳动合同变更、 解除或者终止及重新签订办法等。 用人单位出现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 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职工的请求,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 第十一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收集用人单位经营变动、工资 支付、社会保险、税费、租金与水电费缴交等信息,加强当地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 警工作。经济和信息化、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及供水、供电企业事业单位发现企 业出现不正常经营、提前解散等情形的,应当及时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领域 职工工资与工程款分账管理等制度。 因违法分包、转包建设工程项目引发职工工资支付等劳动争议的,住房城乡建 3
第六条 地方总工会会同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 企业代表组织共同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指导、督促基层 工会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工作,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职工依法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帮助企事业单位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企 业代表组织在调解仲裁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支持和帮助企业依法维护自身 合法权益。 第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建立协调劳 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工业园区、乡镇 (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 机制。 第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建立调解仲裁专家库。调解仲裁 专家库的专家可以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提供咨询意见或者建议。 第二章 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与调解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与职工的沟通协商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 及时回应职工诉求。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职工协商解决;工会应当支持和帮 助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 第十条 用人单位出现生产经营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应 当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拟采用的人员调整方案、劳动合同变更、 解除或者终止及重新签订办法等。 用人单位出现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 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应当根据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职工的请求,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 第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收集用人单位经营变动、工资 支付、社会保险、税费、租金与水电费缴交等信息,加强当地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 警工作。经济和信息化、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及供水、供电企业事业单位发现企 业出现不正常经营、提前解散等情形的,应当及时通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领域 职工工资与工程款分账管理等制度。 因违法分包、转包建设工程项目引发职工工资支付等劳动争议的,住房城乡建 — 3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设、交通、水利、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协调和督促建 设施工企业解决劳动争议。 第十三条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用人单位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可以调解本单位及所管理的单位发生 的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加强县 (区)、乡镇(街道)、村(居)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保障各乡镇(街道)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场地 设备。 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本区域依法开展下列劳动人事争议 预防调解工作: (一)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争议预防调处机制; (三)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四)支持指导村(居)服务平台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五)其他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人民调解组织应当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积极开展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劳动人事争议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设立专 门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窗口,选聘熟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专职人民调解 员,及时受理并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六条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商会)依法成立的劳动争 议调解组织,以及依法登记设立且业务范围包含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社会组织,可 以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企业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由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专 业人员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区域内企业及其职工提供劳动争议调解服务。 第十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提供 -4
设、交通、水利、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协调和督促建 设施工企业解决劳动争议。 第十三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向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用人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 (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五)其他依法设立的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用人单位设立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可以调解本单位及所管理的单位发生 的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体系,加强县 (区)、乡镇 (街道)、村 (居)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保障各乡镇 (街道)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场地 设备。 乡镇 (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在本区域依法开展下列劳动人事争议 预防调解工作: (一)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指导用人单位完善争议预防调处机制; (三)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四)支持指导村 (居)服务平台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五)其他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第十五条 人民调解组织应当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积极开展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劳动人事争议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设立专 门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窗口,选聘熟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专职人民调解 员,及时受理并调解劳动、人事争议。 第十六条 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 (商会)依法成立的劳动争 议调解组织,以及依法登记设立且业务范围包含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的社会组织,可 以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企业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由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专 业人员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区域内企业及其职工提供劳动争议调解服务。 第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提供 — 4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调解组织名单,供当事人选择。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将调解组织提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购 买服务目录。各有关部门、地方总工会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交由调解组织 承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事务。仲裁机构可以委托有关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八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 调解工作,并具有相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 公民担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建立本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的调解员名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培训,指导各类劳动 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第十九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和管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由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公信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愿意提供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人员组成。 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可以根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需要,从调解员库选择调 解员参与调解工作。 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的,应当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条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调解组织申请调 解,也可以由调解组织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开展调解。 当事人到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出具收件回执。通过电话方 式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予以登记,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出具回执。 除按照有关规定不得受理调解的纠纷外,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调 解组织不得拒绝受理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原则上应当当场征求 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在3日内开展调解。 第二十一条调解组织应当根据案情指定1名调解员或者组成调解小组。 调解小组可以由3名调解员组成。调解组织指定1名调解员担任组长,主持调 解工作;另2名调解员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各选定1名, 也可以由调解组织指定。 调解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调解。 第二十二条调解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及时、保密原则。劳动人事争 议调解组织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核实当事人身份、代理人身份及调解权限,告知当事人调解规则和有关 事项; —5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调解组织名单,供当事人选择。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将调解组织提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购 买服务目录。各有关部门、地方总工会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交由调解组织 承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事务。仲裁机构可以委托有关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第十八条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 调解工作,并具有相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 公民担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建立本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的调解员名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培训,指导各类劳动 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规范化、专业化建设。 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和管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库由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公信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愿意提供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的人员组成。 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可以根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需要,从调解员库选择调 解员参与调解工作。 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的,应当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调解组织申请调 解,也可以由调解组织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开展调解。 当事人到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出具收件回执。通过电话方 式申请调解的,调解组织应当予以登记,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出具回执。 除按照有关规定不得受理调解的纠纷外,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调 解组织不得拒绝受理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申请,原则上应当当场征求 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在3日内开展调解。 第二十一条 调解组织应当根据案情指定1名调解员或者组成调解小组。 调解小组可以由3名调解员组成。调解组织指定1名调解员担任组长,主持调 解工作;另2名调解员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建立的调解员名册中各选定1名, 也可以由调解组织指定。 调解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调解。 第二十二条 调解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及时、保密原则。劳动人事争 议调解组织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调解: (一)核实当事人身份、代理人身份及调解权限,告知当事人调解规则和有关 事项; — 5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