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 【编者按】 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 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今年,我一如既往地 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资料內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 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黄平科 【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 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 公的凄凊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 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晩, 天气特点—时晴时阴。萧杀的秋夭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或云“秋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或 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或 枫林凋晩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 晚”(《齐天乐秋思》)。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 1/42
1 / 42 2011 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 【编者按】 曾经连续四年(2007 至 2010 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 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今年,我一如既往地 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 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黄平科 【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 省市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 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 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 (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 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 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 天气特点──时晴时阴。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或云“秋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或 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或 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 晚”(《齐天乐·秋思》)。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
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岀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 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 庭。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 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 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 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 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郜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緲″(《氐州第一秋景》)“望 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解蹀躞》 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 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傍晩,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呜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 熠,形影相吊。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 长夜呢? 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气。故戈载 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赵慧文) 【全国新课标卷】(陕西、海南、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等8省市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42
2 / 42 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 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 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 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 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 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 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秋景》)“望 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解蹀躞》) 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 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 熠,形影相吊。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 长夜呢? 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 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赵慧文) 【全国新课标卷】(陕西、海南、河南 山西 新疆 宁夏 吉林 黑龙江等 8 省市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舂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 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 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 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柜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 示柜、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岀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粔秸:张耒二子张柜、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 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2①(3分)B②(4分)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 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岀凊冷空 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 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3/42
3 / 42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 分) 答: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 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 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 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 风。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3 题。 示 秬 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 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 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 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 200 字)(10 分) 【参考答案】 12.①(3 分)B ②(4 分)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 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 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 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10分)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毫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 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北宋诗人。神宗煕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 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他与黄庭坚、秦 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ν苏门四学士〃。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 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诗歌创作情况】 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 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 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 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张耒“自然 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 《柯山张文澘集书后》)。《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晩年,诗风盉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 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 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 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 4/42
4 / 42 13.(10 分)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张耒(1054 年-1114 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 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北宋诗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 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他与黄庭坚、秦 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 一卷、《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诗歌创作情况】 张耒诗学理想倡导的“肆口而成”、“不待雕琢而丽”的自然美学思想,是道家哲学所倡导的“自 然无为”观念在诗学中的体现。宋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然,主张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在艺术 创作上,“平淡自然”风格作为一种理想风格得到确立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觉。这影响着张耒诗学理想 体现出淡泊平易、至诚纯心的“自然”特点。此观念分布和渗透在张耒诗学思想的各层面。张耒“自然” 诗学理想对南宋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张耒的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汪藻称其诗“体制敷腴,音节疏亮,则后之学公者,皆莫能仿佛” (《柯山张文潜集书后》)。《宋史》本传也说他至晚年,诗风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诗 歌取材广泛,在很多诗篇中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像《仓前村民输麦行》、《劳歌》、《和晁应 之悯农》诸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风格,都与唐代新乐府诗极为相近。 张耒诗以平易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 洧旧闻》卷五引),晁补之亦谓“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题文潜诗册后》)。他作诗喜欢
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冈气之先。他注重炼句, 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 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 丛话》前集卷五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 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 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 (《朱子语类》卷一四O)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囗口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分)古体 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岀了“我夜不能寐的 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 5/42
5 / 42 学习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韦应物的篇章,开北宋诗人学习唐调风气之先。他注重炼句, 吕本中《童蒙诗训》云:“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 吟霜’,‘浅山塞带水,旱日白吹风’,‘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苕溪渔隐 丛话》前集卷五一)。此类佳句可谓俯拾皆是。 但是张耒的诗过分强调“满心而发,肆意而成”,因此部分作品显得粗率质直,朱熹曾批评说 “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又云“张文潜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 (《朱子语类》卷一四〇)。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 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 分) 【参考答案】 14.(1 分)古体 15.(3 分)A. 16.(4 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 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 1 分;状态 1 分;情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