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 大连育明天津耀华 2011年四校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 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文人笔下的居庸关 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数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干百年来, 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素有“绝险”之称。至少于居庸之名,则起 于秦代。而设景"叠翠″,为骚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 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 《望薊门》描绘了边塞军营景象,作者并没有描述美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 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诗中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 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 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一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那时。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 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的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关 隘之首。《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随后,又命名为“居庸疊翠″,列入燕京八景之- 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 1/10
1 / 10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 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文人笔下的居庸关 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一数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千百年来, 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素有“绝险”之称。至少于居庸之名,则起 于秦代。而设景“叠翠”,为骚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 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 《望蓟门》描绘了边塞军营景象,作者并没有描述美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 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诗中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 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 “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一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那时。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 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的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关 隘之首。《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随后,又命名为“居庸叠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 哈尔滨三中 东北育才 大连育明 天津耀华 2011 年四校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
守,军事设施加强,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冈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因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以往历代 诗人陈子龙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ˆ。其实,居庯关设置卫所,储备武器粮草,倒是常备不懈的。居庸关 对于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诗人邹缉作诗倡议重设北京八景,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 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 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煕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故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 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 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万里长城一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干秋壮丽,永 放光芒! 1.下列各项对“居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居庸关,名称起于秦代,素有“绝险”之称,且有“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 B.居庸关在战事频仍、朝代多变的汉至隋八百多年间,其战略作用却一直未变。 C.居庸关设景“叠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间,“居庸叠翠”在明代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关历史上既是军事工程,又是山河胜迹:而今成为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对“居庸关”所进行的描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人高适的《入居庸》描述了居庸关险峻、荒凉的风光:祖咏的《望蓟门》则把壮丽雄浑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 展示了出来,生动感人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最早的对居庸关景物风光进行记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应该可以把它们 当作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句 C.诗人刘迎的诗作在金代诸多文人墨客对居庸关的赋咏中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能够看出,汉唐以来的雄浑、苍 莽、荒疏的自然风貌仍在居庸关上存留着。 D.明代诗人邹缉歌咏“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对居庸的险和翠进行-‘描写,却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而陈予龙的 描绘则更显居庸翠衬险奇、妖娆万分之姿。,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千百年来,居庸关凭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从唐代诗人祖咏开始,许多诗人写诗描绘过居庸关,而唐时居庸 关是以“蓟门关”、“军都关”之名出现在诗中的。 B.《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可见金代居庸关的战略地位之重,那时的居庸关, 应该既有精锐部队据守,又在军事设施上有所强化。 C.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至此,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跃居 众关隘之首,其建设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D.康熙执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因为,在他看来,居庸关在历史上并没有 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只是被作为山河胜迹予以保留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日“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 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 2/10
2 / 10 守,军事设施加强,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因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以往历代。 诗人陈子龙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其实,居庸关设置卫所,储备武器粮草,倒是常备不懈的。居庸关 对于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诗人邹缉作诗倡议重设北京八景,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 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 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熙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故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 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 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万里长城一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千秋壮丽,永 放光芒! 1.下列各项对“居庸关”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居庸关,名称起于秦代,素有“绝险”之称,且有“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 B.居庸关在战事频仍、朝代多变的汉至隋八百多年间,其战略作用却一直未变。 C.居庸关设景“叠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间,“居庸叠翠”在明代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关历史上既是军事工程,又是山河胜迹;而今成为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对“居庸关”所进行的描写的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唐代诗人高适的《入居庸》描述了居庸关险峻、荒凉的风光;祖咏的《望蓟门》则把壮丽雄浑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 展示了出来,生动感人。 B.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最早的对居庸关景物风光进行记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应该可以把它们 当作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句。 C.诗人刘迎的诗作在金代诸多文人墨客对居庸关的赋咏中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能够看出,汉唐以来的雄浑、苍 莽、荒疏的自然风貌仍在居庸关上存留着。 D.明代诗人邹缉歌咏“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对居庸的险和翠进行-‘描写,却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而陈予龙的 描绘则更显居庸翠衬险奇、妖娆万分之姿。,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 A.千百年来,居庸关凭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从唐代诗人祖咏开始,许多诗人写诗描绘过居庸关,而唐时居庸 关是以“蓟门关”、“军都关”之名出现在诗中的。 B.《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可见金代居庸关的战略地位之重,那时的居庸关, 应该既有精锐部队据守,又在军事设施上有所强化。 C.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至此,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跃居 众关隘之首,其建设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D.康熙执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因为,在他看来,居庸关在历史上并没有 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只是被作为山河胜迹予以保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 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
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 广其宫室,高其楼观,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乐、称上施耶? 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干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 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 为之就此而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且夫人之慕于贤者,为其所乐与天下之志同 而不失,然后能有馀以与民,而使皆得其所愿。而世之说者曰: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 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以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 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馀言赘行,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 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 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踞,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 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则又因吾叔父之命以取 焉,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节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人,墨家学派创好人,尚节俭。②褊迫:狭隘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有堙毁而无改作 作:兴建 B.往往能广其宫室 往往:常常 C.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 数:计算 D.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 从容:跟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为阁而名之”的缘由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②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她千里。 ③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 ④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⑤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 ⑥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组是()(3分) A.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不同,没有在记游上刻意着墨,而是以记录大段语言来表明观点 B.本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先撰写为阁原由,进而阐发命名原因,最后交待作者写作原因。 C.文中列举了周召公体恤人民的事例,以此来表明施侯建此阁是为了追慕贤人,纪念伟人 D.施侯认为在地大物博的抚州,为官之人应当有闲日美地来观赏游玩,这样可以消忧解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4分) 译文 (2)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称上施耶?(6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子规 吴融 3/10
3 / 10 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 广其宫室,高其楼观,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乐、称上施耶? 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 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 为之就此而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且夫人之慕于贤者,为其所乐与天下之志同 而不失,然后能有馀以与民,而使皆得其所愿。而世之说者曰:‘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 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以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 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馀言赘行,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 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 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踞,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 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则又因吾叔父之命以取 焉,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节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人,墨家学派创好人,尚节俭。②褊迫:狭隘。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是一项是( )(3 分) A.有堙毁而无改作. 作:兴建 B.往往..能广其宫室 往往:常常 C.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 数:计算 D.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 从容:跟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为阁而名之”的缘由的一组是( )(3 分) ①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 ②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她千里。 ③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 ④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⑤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 ⑥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组是( )(3 分) A.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不同,没有在记游上刻意着墨,而是以记录大段语言来表明观点。 B.本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先撰写为阁原由,进而阐发命名原因,最后交待作者写作原因。 C.文中列举了周召公体恤人民的事例,以此来表明施侯建此阁是为了追慕贤人,纪念伟人。 D.施侯认为在地大物博的抚州,为官之人应当有闲日美地来观赏游玩,这样可以消忧解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4 分) 译文: (2)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称上施耶?(6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子 规 吴融①
举国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 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8.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9.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5)大弦嘈嘻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文/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 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 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 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口,山因水不口;日 因月不口,月因日不口。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 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10
4 / 10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 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8.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5)大弦嘈嘻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文/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 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 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山因水不□;日 因月不□,月因日不□。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 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 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夭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 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 灵魂春色永驻。 凊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 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舂色,就会成为秋干,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 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 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 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 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 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凊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 以曰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舂,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 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 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 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5/10
5 / 10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 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 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 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 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 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 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 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 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 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 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 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 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 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