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95502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时:32 党 分:2 适用对象:全校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讲授社会学知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 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 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 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 制等;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等。 This curriculum i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includes the content of 5 aspects mainly:1,the introduction,mainly explains the sociological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objects,the research technique,the discipline status and its application,2,the mainly includes person'siothe the social community,the family and so on:3.the sociology macroscopic research,the macroscopic research field of sociology includes social organization mainly,social strata and flow,social system. community,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so on:4.the social movement probl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problem,the social control and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method.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index 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提供社会学研究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 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分
1 《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95502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全校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讲授社会学知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 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 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 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 制等;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等。 This curriculum i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 , includes the content of 5 aspects mainly: 1,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sociological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discipline status and its application; 2, the sociological microscopic mainly includes person's socialization, the social roles, the social interaction, the social community, the family and so on; 3, the sociology macroscopic research , the macroscopic research field of sociology includes social organization mainly, social strata and flow , social system, community, 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so on; 4, the social movement probl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problem, the social control and so on; 5, the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method, 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index 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提供社会学研究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 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分
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4、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 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概念 2.了解社会学的内涵与外延 3.懂得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4.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社会学的理论, 学会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和理解问题。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 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2,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 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从17世纪在英 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3.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 (以涂尔干、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 多元化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 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经历了 从革命批判性形态向维护建设性形态的转变。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传入、发展 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不 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2.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他类型的观 点。 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4.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2
2 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4、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 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社会学的概念 2. 了解社会学的内涵与外延 3. 懂得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4.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社会学的理论, 学会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和理解问题。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 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2.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 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从17世纪在英 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3.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 (以涂尔干、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 代表)、 多元化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 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经历了 从革命批判性形态向维护建设性形态的转变。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传入、发展、 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不 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2.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他类型的观 点。 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4.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历史唯物论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 二次分析:社会调查 3.社会学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 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访谈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特殊说”: 其他观点 2.社会学与其他汁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 系: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1.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学这们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3.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社会 (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的定义: 2.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方面: 3.掌握社会运行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的概今 1.社会的基本定义 3
3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历史唯物论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二次分析;社会调查 3.社会学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 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访谈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第四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特殊说”; 其他观点 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 系;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 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1.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学这们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3.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社会 (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的定义; 2.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方面; 3.掌握社会运行的机制。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1.社会的基本定义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2.社会的特征 3.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1.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孙本文提出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2.社会三要素论 自处环培、人口与文化 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2.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转型社会: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3.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 (三)思考与实践 1.分析社会的概念 2.怎样对社会运行的状态进行评价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文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2.掌握文化的结构: 3.能区分主文化与亚文化并用于分析当代各种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4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2.社会的特征 3.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1.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孙本文提出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2.社会三要素论 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2.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转型社会;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3.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 (三) 思考与实践 1.分析社会的概念 2.怎样对社会运行的状态进行评价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文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2.掌握文化的结构; 3.能区分主文化与亚文化并用于分析当代各种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1.爱德华·B·泰勒的文化定义: 2.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文化、社会与人:三者密不可分。 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和超个人性 2.复合性 3,象征性 4.传递性 5.变迁性,如“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3.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 可以表现为非物质的形式。 2.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 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2. 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5.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文化积累文化交流:文化震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2.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 5
5 1.爱德华·B·泰勒的文化定义;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文化、社会与人:三者密不可分 。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和超个人性 2.复合性 3.象征性 4.传递性 5.变迁性,如“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3.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 可以表现为非物质的形式。 2.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 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5.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文化积累;文化交流;文化震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2.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