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出了八套不同译本的莎剧全集。 诚然,过多的重译可能导致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但是,在正常 情况下,译本的更新是翻译事业蓬勒发展的-·个重要标志。从某 种意义上说,只有不朽的原著,没有也不会有真正不朽的译著。不 同的理解可以产生同的译作,不同的时期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 译本,而只有不断更新译作,允许不同译本的存在,才能产生出篇 于活力的优秀译作,使之如同原著祥地永远放射出在目的光彩。 (二)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规点和模式。自两 年前西塞罗首先提出明确的观点以来,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不断 得到发展。最初是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等文学家,神 学家在文学创作和翻还之余附带谈论翻译,后来便不断涌现翻译 理论家著书立说,专门论述翻译问题,其中有法国于六世纪的多 雷,十八世纪的巴托、二十世纪的穆南;德国九世纪的施莱尔马 赫,二世纪的成尔斯;英国十七世纪的德莱顿,十八世纪的泰特 勒,十九世纪的阿诺德、:世纪的卡特福德、斯坦纳、纽马克,美 国二上世纪的奈达以及俄国苏联十九世纪的普希金、别林斯基,二 十世纪的费道罗夫,加切奇拉泽和巴尔胡达罗夫等人,都以他门的 大量论文或专著,从不同角度对翻译原则,类别以及翻译方法、技 巧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有 着较为丰富的成果和造产。 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几乎还是一个空自,即使在西 方,也仍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已发表的有关著作和文草塞塞无 儿:并出,这些著作和文章或是只涉及个别国家,个别时期,个别内 容,或是内容比较芜杂,学究气重,尚未形成完整的更书。因此,探 紫:西方翻译史道路是既艰巨而义宽阔的。 在各民族语的翻译方面,书中对英,德,法,俄,尤其是英国的 叙述比较多,而对其他国家若晏则较少,有的只是数笔带过。其原 13
因主要在于资料不够充足,这一点有待日后不断搜集,不断补充。 然而,尽管缺乏某些方面的细节,但本书所提供的史实是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的,基本上反映出西方翻译史的面貌。 为了便于读者对西方翻译史有个轮廓的整体了解,本书章节 是按各个历史时期,而不是完全围绕上述六个主要发展阶段安排 的。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叙述也按其自然发展的程序来陈 述,而没有人为地掘以截然分开,以期尽可能反映出实践推动理 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西方翻译事业的利害得失 之所在。 14
第二章 古代翻译 第一节早期翻译和安德罗尼柯、西塞罗 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包括古 罗马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迄公元五 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止。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在与后世欧洲文化有着千 丝万缕联系的东方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式的文字翻译。国王 "下令通晓多种文字的“书吏”,用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玉的“丰 功伟绩”公诸于世。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在哈莫拉比国 王(约公元前18世纪④)的统治时期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 王国的许多政事都不得不通过大批译员的协助才能办理。译员把 国王的各项法令、宗旨翻译成各种文字,然后传达给城邦的庶民。 译员的任务还包括编纂各种不同语言的词汇表,相当于现代的多 语词典。在这些“词典”当中,有一些用楔形文字书板保存下来了。 心旧约·以斯帖记(第8章第9节)也提到了古代译员的活动,说 国王名来了“王的秘书,要他们发通告给犹太人,以及从印度到苏 丹共一百二十七省的省长和行改官员。这通告是用各省的方言和 犹太人的语文写的。②”这就是说,国王发布一道法令便由“秘书” 或“书吏”译成各种文本,颁发各地加以执行。据旧约·尼希米 记>(第7章第73节至第8章第8节)记载,在尼希米的时代(约公 ①参见《大英百科金书,奈达把这个时间说成是公元前22世纪,显然有误。 (②见《圣经·旧(现代中文译本),香港经公会1981年版,第59页。 15
元前4世纪未⊙),在犹太人社会里使用了一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 所有的人都聚集在耶路撒冷水门内的场上,听人宜读解释法律, 这些宣讲人照本向民众“宜读上帝的法律,然后翻译,并加以解释, 使民众能明白、”②所谓“上帝的法律”原本用希伯来语写成,但犹 太人定居巴比伦时已经忘记了希伯来语,因此,当他们阿到耶路微 冷附,特别是那些出生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便无法听懂“上帝的法 律”了。为了让这些人能听懂,只好通过译员,用东地中海的闪米 特人做生意旧的通用语即阿拉姆语(Aramaic)翻译讲解“法律”的 内容。 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是用希腊语翻译的$圣经·旧 约。旧约原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犹太人由 于长期分散四方,漂流海外,久而久之,便忘记了祖先的语言,操起 阿拉姆语和希腊语等外族语言,共中以说希腊语的人占大多数。 在古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文化和贸易中心, 居住在这里的犹太人占该城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到了公元前三 世纪,为了满足这些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日益迫切的需要,教会决定 将g旧约的希伯来文本译成希腊文本。在公元前二世纪,有-位 不知名的犹太人曾经写过一一篇书信体文章,后定名为阿里斯狄亚 书简(Letter of Aristeas),文中记载,在公元前三世纪,耶路撒冷的 主教埃里扎尔应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费拉德尔弗斯(公元 前308-—246)的请求,.派译员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 1作。 这祥,按照托勒密二世的旨意,公元前285年至249年间,有 七十二名“高贵的”`犹太学若云集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事这 1心有学者认为是公元的5世纪中,参看E.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unslating,Leiden,1964,p.11. 见主经·归约(现代中文译本),第59页。 16
项翻译。据传,这七十名学并来ⅱ十二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 个部落六名。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后,两人-一组,分在三十六 处地方进行翻译,译出三十六篇彼此极为相近的译文。最后,七十 二名译者集合在一起,对三十六篇译稿进行对此检查,在定本的措 词:取得政意见,并称它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亦 即心七i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o 《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有两大特点。首先,它不是个人单 干,而是多人合作的结果,从而开了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集 体翻译有一大优点,即可使译文的准确性有所保障。在阿里狄亚 书简的作者看来,唯行集体翻译为.上,其他任何形式的翻译都会 产生不谁确的译文。据说,在《七十子希腊文本译出后不久,神父 们和犹太首领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指出:“这个译本译得好而度 诚,又十分准确,因此必须保持其原状,不得更改”云云。 其次,由于七十二名译者都不是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犹太 人,因此,尽管希腊语己成为他们的日常用语,但他们毕凳不是在 希腊,周围非希腊语的语含环境以及祖先的语言无疑也轮了他们 以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另外,由于他们的立足点是 译文必须谁确,所以译文词语陈旧,闪语结构充斥,有的地方译得 太直太死,简直不象希腊语。 然而,七十二人译的这本古希腊语圣经·旧约并没有因其 “古味”或“怪味”而被打入冷宫:相反,它在翻译史上占有特殊的 位置。正如神父和犹太首领联席会议所指出的,这个译本因做到 “分推确”,因而必须“保持其原状”,为教徒们奉为经典译本。 实际上,这个希腊语译本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文 本而登上“第-原本”的宝座。比如,古拉丁语,斯拉夫语和阿拉伯 语等语言中的许多<圣经译文不以希伯来原文而以希腊语译文为 蓝本,共“古味”、“怪味”一直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后世的各种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