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 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 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 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音,于1S22至1534年翻译 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 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一1559年)时间,译出了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成为法国 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都不朽的文学译著。在英国,名译者、名 译著更是多不胜数。诺思1579年译的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 1616年译的心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 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 《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 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 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文艺复兴时期 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欧)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 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 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半叶,西方各国 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摸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 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 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 的作品也发生了很人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 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 续问世。 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阶段表现在第二次赴界人战结束以 来的翻译活动。二次大战后,西方进人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 6
发展,经济逐渐恢发,科学技术日新丹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狂 的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 不相同,取得了巨人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 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火到 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 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教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 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 有一丈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 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 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 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城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 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此翻译在其间起着越米越大的 实际作用。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 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 班,以培养职业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 大的国标性组织有国标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 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 翻译。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翻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自 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 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 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 深远意义的革命。 目前,西方的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 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7
三 西方翻译史的另-·个侧面是翻译理论的发展。同其他领城的 活动-样,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生存,然而,翻译的实践总是引出 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 发展。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 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t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 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所谓 “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 家”的翻译侧是指具冇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 罗便厘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 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 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谁确(inaccuracy) 的问题,被-条绵延不绝的线贯穿起来。 继西塞罗之后,西方翻译史拥有·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 他们在不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 点。在古代,除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外,还有昆体良的 “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有奥 古斯丁的心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在中世纪,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 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 不可译”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 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 文主义观点: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 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在 七至十九世纪,有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 8
“不增不城不改”的谁确翻译理论;有德菜顿的“直译”,“意译”、“拟 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 诓和“译作:应完企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这和原作 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脚译二原则,有 施菜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有洪堡 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阿诺德的“翻译 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在二十世纪,有费道罗夫 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 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有雅可布逊的“语内谢 译“、“哲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有列维的“翻译应当使读 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程”和加切奇拉泽的“翻译 水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剑作”的文为 翻译理论,有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言语环境对等”的语言学 翻译迎论;有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交际”的理论。 可以说,所有这些主要观点都是构成西方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 从另一个侧面说,西方的翻译理论又主要由两条不同的线构 成。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线。这是条最古老的线,从泰伦斯等古 代戏剧翻译家·直延仰到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苏联 的)加切杏拉跸。按照这条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翻译 的重点是逃行再创造。理论家们除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 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甘的和效果也进行了分析。他们强调尊 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义学性,要求译者其有天赋的文学 才华。另条线从占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二卜世纪的结构语言学 派,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 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 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话法结构
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这两条线都各有其偏颇之处。文艺学 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结果,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 不甚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使用技巧问题,也忽略非文艺 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创造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的 缺陷是,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忽略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理 论分析往往局限于单个的词、句子或语法现象,而忽略话语结构这 一更为广泛的内容。直到最近十来年,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研 究的深人,这种缺陷才开始有所修正。 从发展的趋势看,语言学翻语理论线已占据现代翻译理论研 究中的主导地位。理论家大都一致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的研究 范固,是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弛围,是应用语言学和对 比语言学的-个分支,与语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文艺 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有关。必 须看到,不论是文艺学翻译理论还是语言学翻译理论,它们乃是相 辅相成的。翻译既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是创造性、文学性的,也不是 在所有时侯都只是传递客观信息的。尤其重要的是,翻译理论的 研究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以指导翻译实践、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 的和内在的规律为其雅一目的。否则,翻译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 命力。 四 陈述历史不是写史的目的。我门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的意 义。正如本章第节所指出,自古至今,西方的文明史与翻译事业 的发展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翻译在促进民族 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促使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转化的过程中,起了 两个主要作用: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二是传播思想观点。任何一类 作品的翻译,不论是科学作品,文艺作品,还是宗教作品,都兼有这 10